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金秋九月,在河北省平山縣裡庄村蘋果園的婆娑樹影間,隱隱約約地透著老屋的輪廓,家近了,近了……當我們撥開最后一枝蘋果樹椏,一座農家小院映入眼帘,這就是我們的家───人民日報的誕生地!“我們終於回家了!”同行的人不約而同地說出了埋藏心底的這句話。
第一眼看到這座由幾間土坯房組成的農家小院時,午后的夕陽正照射在它斑駁的牆垣和屋頂上。我甚至分不清是那夕陽的余輝,還是這座農家小院閃爍出的光芒,讓我的心情如此的景仰而敬畏,因為我的心中早已為這個誕生地塑造了金燦燦的形象。然而,當我踏入這座農家小院時,那種真實和質朴又讓我倍感親切,她不再是金光閃閃、神秘莫測的,她是實實在在、讓人感到溫暖的一個家!
是的,家是簡陋的,但是,在家的感覺真好。端詳著這個家,我發現家裡擺設的物件很少而略顯空曠,屋裡打掃得干干淨淨。駐足其間,我任憑思緒在時空中馳騁,去感受前輩們留下的濃厚歷史氣息,時空似乎退回到那個久遠而充滿激情的年代。多少前輩懷著革命的理想投身人民日報這塊陣地,今天,我仿佛看到了他們在當時這個編輯室裡忙碌的身影,那種緊張、有序、嚴肅而活潑的工作場景浮現在我的眼前。
放置在院子裡的幾張老照片印証了我對那個年代的遐想。但是,家裡最能引起我們興趣的要數那張1948年6月15日出版的創刊號了。同行的人,有些正在仔細品讀、鑒賞著這張珍貴的報紙,而另一些人則已經迫不及待地要和它合影了。
看著同行的人拍完照片后那種滿足的神情,我陷入了沉思。家是什麼?一個簡陋的家何以有如此魅力,讓我們如此虔誠,如此為之動容呢?我想每個人的心中一定有自己的答案。有人會說,家是根,家是一種歸宿,是一座燈塔,是一份傳承,她給人啟迪,給人力量……沒錯,在我看來,家,那是個情深深、意濃濃,有著白發蒼蒼的雙親,有著憨笑和談吐間夾雜著鄉音的父老鄉親的地方。裡庄的這個家不正是這樣的地方嗎?
走出院子來到戶外,一位農民老伯正在蘋果園裡勞作,望著枝頭上累累碩果,懷著豐收的喜悅,老伯和我們拉起了家常,從今年蘋果的收成,到新村的改造,再到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惠農政策,無所不談。我想,當時報社的老前輩們在工作之余一定會經常和老百姓拉拉家常,聽聽他們的心聲,一起分享“耕者有其田”的喜悅和人民解放戰爭頻頻傳來的捷報。他們甚或也曾躬耕於田間,親自體驗勞動和收獲的樂趣。陪同的老支書告訴我們,當時報社的同志是分散居住在周圍老百姓家裡的。他們深入老百姓中間,在和老百姓交往的過程中一定留下了許多佳話。
農民老伯和老支書的話讓我若有所悟。家在哪裡?根又在哪裡?其實,人民群眾就是我們的根,也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壤。因此,真正的家在人民中間,是人民群眾哺育了我們成長,而眼前的這座農家小院實際上是人民群眾的化身,它是一座豐碑,閃爍出比旭日更加耀眼的光芒。
(來源:《社內生活》2006月11月21日 第4版(副刊) 青年園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