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陪李庄同志訪原平--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我"的故事

我陪李庄同志訪原平

王艾生 

2013年06月14日15: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1984年10月,《人民日報》一版發表了段存章同志寫的長篇通訊《新班子與改革同命運》,介紹了山西省原平縣新任縣委書記呂日周帶領全縣上下立志改革的生動事跡。一個經濟並不發達的原平縣,掀起改革的浪潮,短短的時日,就取得驚人的成效。

1985年8月下旬,人民日報總編輯李庄同志來到太原,他說:“我特別想去原平看看。”由我及李庄同志在太行工作時期的老戰友劉江、魯兮陪同,李庄同志來到了原平縣。他細心聽縣委、縣政府談了改革的情況,並參觀了原平縣辦的幾處吸引農民進城辦實業、進行商貿活動的場所,還參觀了幾家國營大企業。呂日周在談當前存在的問題時說,有的同志取得一些成績就沾沾自喜,對改革的實踐報喜不報憂,看不到改革中的問題﹔有的同志對於來自群眾的意見聽不進去,甚至一意孤行﹔有的同志對改革中的困難估計不足,受挫后又心灰意冷,等等。針對這種種情況,縣委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了“報憂排憂”活動。李庄同志認為這個活動很好,要我立即寫一條新聞送報社發表。8月26日《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刊出了我寫的《原平縣開展“報憂排憂”活動》新聞,並加了副題“順利中看到不足,前進中認清困難”。

李庄同志特別關心縣級進行的改革。一個縣尤其是一個經濟落后的縣,如何通過改革尋求一條從本縣實際出發的發展之路,使縣域經濟得到長足的發展,這是他訪問原平時所考慮的一個問題。他同呂日周等同志集體座談、個別談,邊聽邊記錄,詳細詢問每一個細節,特別注意改革中的許多具體事宜,如干部如何考察、選用﹔涉及工人、農民實際利益時如何恰當處理﹔個別試點(重點)如何與全縣工作保持協調一致,既抓重點又不忽視全面﹔如何保持經濟的持續發展,如何防止“一陣風”等等。對於這些問題,呂日周等縣委領導同志都有明確的回答,李庄同志聽了很高興。李庄同志在探求《人民日報》如何正確反映縣級改革的成功經驗及存在的問題,以引導改革向前發展。

8月29日,李庄同志去左權縣麻田鎮,憑吊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新聞烈士。

在麻田鎮西的太行山東麓,矗立著一座“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這座1986年5月28日建成的紀念碑,巍峨壯觀,正面有楊尚昆同志所題“太行新聞烈士永垂不朽”,還有陸定一同志所題“一九四二年五月華北新華日報社社長等四十余位同志壯烈犧牲烈士們永垂不朽”。1942年5月26日,在一次反擊日本侵略者的“掃蕩”中,新華日報(華北版)所在的麻田、桐峪等地被敵人包圍。在突圍中,包括社長兼總編輯何雲同志在內的40多人壯烈犧牲。9月1日,青年記者協會延安分會300多名新聞工作者在軍事學院大禮堂悼念何雲等烈士,王若飛、博古、凱豐、胡喬木等同志也前往悼念。親身經歷這次反“掃蕩”斗爭的李庄同志,記錄了烈士犧牲之后新華日報社內的真實情況:“……新華日報(華北版)全體幸存者抗住了沉重的打擊。炕頭不那麼擁擠了,飯場上人少了,歡聲笑語沒有了,人們默默地工作,先回到駐地的同志一個人做兩

人三人的工作。就這樣,1942年7月1日,新華日報(華北版)正式復刊,發表社論《堅持敵后抗戰反對悲觀失望——紀念中國共產黨誕生二十一周年》。當時太行人民把新華日報(華北版)視為主要精神食糧,看到自己鐘愛的報紙正式復刊,聽到黨的親切、有力的號召,一些人一度產生的消沉情緒很快消除,振奮起不畏困難,不知疲倦的革命精神,迎接黑暗之后的黎明。”(見李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憶1942年經歷的兩件事》)李庄同志幾十年后又來到他英勇戰斗過的左權縣麻田鎮,靜靜地看著那矗立在太行山上的“太行新聞烈士紀念碑”,心潮澎湃,激動異常。令人欣慰的是,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締造的新中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新聞樂章,已經奏出無限快樂和美麗的旋律,人民共和國日益強大了。

(來源:《社內生活》2004月12月25日 第4版 )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