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長傳:回憶報社優良傳統點滴--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我"的故事

薪火長傳:回憶報社優良傳統點滴

金鳳

2013年06月14日15:55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自1948年6月15日誕生起,人民日報始終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忠實記錄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光輝歷程,見証國家發展,推動社會進步。65年艱辛奮斗,65年春華秋實,與新中國共同成長,與新時代一同進步,人民日報又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人民網特別推出人民日報創刊65周年紀念專題,重溫歷史動人瞬間。

今年6月15日是人民日報55周年。1948年我分配到人民日報當記者,和報社共度半個世紀風雨春秋。欣逢社慶,特回憶報社優良傳統點滴,以表祝賀。

讀書空氣甚濃,是人民日報的光榮傳統。1948年在良鄉,范長江同志親自領導人民日報、新華社、廣播電台同志認真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路線、方針和城市政策。這是我踏上人民日報記者崗位的第一課。

1949年,第一位社長張盤石同志要求記者、編輯每天早上7時必須趕到報社學1小時《聯共黨史》、《政治經濟學》,大家必須寫學習筆記。

五、六十年代,副總編輯安崗、編委李庄和文教組長蕭航曾組成學習小組,規定每天抽2小時學習理論。青年記者陳跡、林洪認真攻讀《干部必讀》的12本馬列著作。我硬著頭皮啃《資本論》。除馬列著作外,大家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名著、哲學、歷史、經濟著作。大家服膺鄧拓同志名言:“不要安心當‘萬金油干部’,要努力掌握人類知識精華,作一個有真才實學、有真知灼見的記者、編輯。”

業務抓得緊,工作緊張,精益求精,不許出點差錯。1949年人民日報進城時不到200人。記者20名左右,各專業需四五名編輯,最大的國際組7人。工作上一以當十。1949年我和柏生等記者每人每天採寫兩三條新聞。一年內我寫了100多條新聞,50多篇通訊、專訪、特寫、散文。1958年人民日報記者部和新華社分社合並,我調到農村部,在田流同志督促下,每天寫一篇短評,有時一星期趕寫6篇社論。工業部范榮康、陸超祺也寫得又多又好。工作上不允許出一點差錯,記得1950年我在一篇文章中把新疆省會烏魯木齊錯寫成迪化(解放前名),公開登報檢討。

領導帶頭寫作,也是報社傳統。這方面鄧拓同志最突出。他戰爭年代負傷,腰間戴鋼箍,堅持每天上夜班,看大樣,寫了許多社論,還寫了膾炙人口的《訪葡萄常》、《克裡姆林宮的夜宴》等名篇。他親自指揮記者採訪。1955年我在浙江前線採訪,接到他的電話,趕到戰俘營採訪,寫了3篇獨家報道的通訊。

對領導同志不稱職務稱同志,也算得報社傳統。我們稱盤石同志、長江同志、鄧拓同志、冷西同志、老胡同志、秦川同志,沒有人稱社長。稱呼是小事,體現一種精神。

商場有名牌、精品,報社也應有名記者、名評論員。建議報社領導採取有力措施培養名記者、名評論員和專家。人民日報幾十年來,出了田流、陸灝、紀希晨等許多名記者,袁鷹、藍翎、李希凡等名作家和文學評論家,華君武、方成等名漫畫家,王若水、汪子嵩等著名哲學家,這是人民日報的光榮。希望報社領導加強努力,培養出21世紀的一流人才。

( 來源:《社內生活》2003月06月15日 第2版 )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