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關鍵維度【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研究

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關鍵維度【2】

姚遙 外交學院國家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

2013年06月26日13:20    來源:對外傳播    手機看新聞

中國的民族格局

近年來,中國的涉藏和涉疆問題,時而會引發西方媒體的渲染與誤讀。

西方學者將當代中國看作是“偽裝成現代統一國家的帝國”,究其根源,是因為中國“多元一體”的民族格局與西方的民族傳統並不相容。文化學者汪暉曾說:

在當代世界,中國很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仍然保持著前20世紀帝國或王朝的幅員和人口構成的社會,但它早已不是清王朝,而是一個主權國家。對於許多西方人而言,如何敘述中國這樣一個不但多民族、多宗教而且多文明的跨體系社會〔trans-systemic society〕始終是一個問題。

在民族問題方面,中國若要建立自己的話語體系,就必須突破西方理論的成規。因為倘若按照西方“民族-國家的標准模型”,中國的多民族現狀就成為一個根本無法解釋的“異類”——中國似乎根本不成其為一個“正常的民族國家”或“現代國家”。

事實上,中國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多民族格局絕不可能是“異類”,費孝通先生早已論証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至晚在清代,通過和親、通婚、朝貢貿易、支援發展等形式,中國各民族已經形成了一個容納著多種文明的富於包容力的彈性社會。

對於強調“與異教徒勢不兩立”的西方基督教傳統而言,“和合”與“包容”的中華文化確實不容易理解,而這也正是中國在對外建構話語體系時所應該著力之處。

中國的對外政策

在西方歷史上,大國崛起往往伴隨著戰爭與沖突,這也正是西方媒體今天用懷疑的眼光審視中國發展的根源。不過,稍微公正的西方人即會發現,中國的對外政策向來是與他們有所區別的。在回憶中美建交的過程時,美國前總統卡特曾經透露了美方的一個重要考量:

有了中國這個朋友,還會有個很有意思的潛在的好處,那就是它能悄悄地改變我們本來很難與之打交道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態度。多數的革命政府當然不會自然而然地傾向美國,蘇聯人經常有辦法建立新的關系——大部分是通過向他們出售武器。中國在某些發展中國家的信譽非常好,我們把同中國的合作看成是促進和平和加深美國同這些國家之間相互了解的一個途徑。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恰恰是中國不同於西方的對外政策出發點。在2009年夏季達沃斯年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經這樣概括中國的軟實力:

所謂中國軟實力,我以為就是對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的尊重,就是在自己發展的同時,要盡力幫助它們。

不把問題和矛盾轉嫁給別國,不通過掠奪別國來發展自己,真誠幫助欠發達國家發展工業化而非只是傾銷工業品,這正是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價值觀。2010年在接受筆者訪談時,時任商務部副部長傅自應曾經講述了富有說服力的鮮活事例:

有一次我與歐盟駐利比裡亞的發展援助代表聊天,我問他們的休假制度怎麼安排,他告訴我說,他們所有的援助專家三個月要回歐洲休一次假,每一個專家來的時候可以有三個集裝箱運自己的家具,往返都坐著飛機頭等艙,然后住著當地最好的酒店,這些錢花的都是本應援助當地的經費。與他們相比,我們中國專家和工人的待遇根本沒法比,我們是帶著感情做事的。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