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電視節目風向--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1期

2012電視節目風向

闞迺慶 冷淞

2013年07月22日11:30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2012是個不平凡的年頭。相較於往年,2012年電視媒體表現不俗,亮點多多。少見幟號獵獵和牛皮哄哄,各家電視台堅守陣地,穩步推進,不再火急火燎地標榜創新,而是謀定而動,各有所成。央視以前所未有的姿態放低身段,“貼近”也成為這家惟一的國字號老店的招徠牌幌。從省級衛視的收視版圖上看,湖南、江蘇、浙江等幾家衛視領跑全國,風光無限。位次穩定形成階層固化,春秋亂象變為諸侯爭霸。地面頻道精耕細作,專業化分工日趨明晰,收獲良多。

一、話語方式為王:民生新聞升級,主流媒體話語場與民間輿論場嘗試對接

民生新聞從《南京零距離》濫觴以來,已經走過整整十個年頭。民生新聞雖還是各家電視台的收視標杆,但是疲態已現,日漸窘迫:選題狹隘,認識膚淺,知識單薄,表現手法單調,天天家長裡短,雞毛蒜皮,大量無效甚至無聊的信息充斥其間,往往傳遞的是社會負能量。在“后民生新聞時代”,如何提升民生新聞品質,實現民生新聞的自我超越,成為業界的大困惑。

令人欣慰的是,從不缺創新能力的民生新聞的制作者們意識到自身的困局,化危為機,趟出了一條條新路。《南京零距離》變身為《零距離》。新聞的貼近性已不再是時間和空間等物理意義上的接近,而更多的意味著心理距離的拉近。名稱的改變意味著傳播理念的升級。《零距離》推出了兩個子板塊《新聞發布廳》和《新聞敏感度》。其中《新聞發布廳》從以往“繞道走”的各種會議和新聞發布中,找到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內容,並從民生角度加以解讀,改變了民生新聞原先“不走高層,不採訪政府會議”等片面做法,由權威部門傳播市民最為關切的醫療、公交、社會保障等消息。這種“頂天立地”的姿態,既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也站在百姓的立場和角度,傳播民眾的心聲。主流媒體說老百姓的語言,講老百姓關心的事,同時遵循新聞客觀真實的原則,反映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積極傳遞社會的正能量。《零距離》加大記者體驗式報道,子板塊《新聞敏感度》採取真人體驗的方法,測試人們的行為習慣以及對某一社會事件的態度。比如“老人們願意使用ATM機嗎?”“你的錢掉了,撿到的人會還嗎?”等等。一些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口耳相傳的疑惑、街談巷議的話題,通過近距離觀察和測試釋疑解惑,輔以適當的社會引導,再次贏得市民的關注。

山東電視台齊魯頻道《拉呱》進一步強調新聞和文藝的一體化,給主持人小麼哥加了一個“搭詞兒”,插科打諢,造成“間離效果”。《拉呱》是新聞節目,更是生活藝術片,雜糅諸般元素:小說、紀實文學、電影、電視劇、故事會、小品、相聲……齊魯台從“混搭”中嘗到了甜頭,開始普遍採用“嫁接”的手段創新節目形態。《新聊齋》是傳統講故事和現代新聞內容的嫁接﹔新欄目《麼敢當》則取主持人小麼哥和泰山石敢當兩大元素的嫁接,既延續了《拉呱》小麼哥幽默風趣的主持風格,又將“石敢當”精神發揚光大。

西湖明珠台繼《阿六頭說新聞》不斷變換花頭之外,還對《明珠新聞》進行了一次新的整合,通過“孟(達)(樂)飛”這一對活寶邊播新聞邊講故事,打造每日的“新聞連續劇”。 在內容上強調以法治、情感、服務為落點,呈現出新的活力與生機。

更多的民生新聞通過對“公共新聞”理念的合理借鑒,把“民生”與公共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完成了從社會新聞(City News)到公共新聞(Public Journalism)的轉身。如蘇州台的《對話蘇州》,介入社會生活,引領公共話題,激發公眾參與,構建公共話語平台,繼“幫忙”節目之后,電視問政節目方興未艾,不缺位,不越位,不失語,不妄語,成為政府和百姓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

最有意味的是央視《新聞聯播》也一改“電視邸報”的高高在上,推出微調查“你幸福嗎?”同一問題的多樣回答,反映社情民意,形成公眾意見市場。后期少見加工剪輯,以兼容並包的心態,重塑主流媒體公信力。這也為常常以刻板僵硬面目示人的主流媒體的輿論場與怨氣、戾氣深重的民間輿論場的相融相通和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二、資源為王:選秀節目悄然升溫,“后海選時代”出現新變數

新聞、娛樂、電視劇是電視頻道的三個制高點和主陣地。縱觀全球電視市場,能夠稱霸一方的強勢頻道,無一不是這三個制高點的佔領者。而在當下,電視娛樂節目則成為全國各家衛視攻城略地、鞏固收視版圖的獨門利器。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東方衛視的《中國達人秀》、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還有薪火不滅的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都是上述幾家衛視的看家法寶,也成為中國電視娛樂的樣板。

相親節目,這個原本基於對中國剩女現象而採用“配方策略”策劃的大型服務節目,成為人性的展示場和大千世界的微縮劇場,而三條運作的“法寶”——“選差異比選優秀更重要”、“男人做成單本劇,女人做成連續劇”、“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使得這個節目成為中國最棒的真人秀。同類節目《我們約會吧》、《愛情連連看》、《百裡挑一》、《稱心如意》、《全城熱戀》等等,各擅勝場,不一而足,這類節目在2012年仍然收視不俗。

2012年電視選秀節目悄然升溫,出現自2007年以來的一次小高潮。天津衛視的《中國麗人》、山東衛視的《天籟之聲》、遼寧衛視的《激情唱響》、雲南衛視的《完美聲音》、廣西衛視的《一聲所愛•大地飛歌》,青海衛視的《花兒朵朵》、江西衛視的《中國紅歌會》,等等,都可圈可點。選秀如此深入人心,甚至作為服務節目的職場節目也借海選成功上位,登踞收視榜單。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央視《我要上春晚》開辟特別節目《直通春晚》,一改以往不跟地方衛視玩的大爺心態,為各家選秀節目開辟上春晚的“綠色通道”:《中國好聲音》的前十強輪番上陣﹔《一聲所愛 大地飛歌》由木江子組合和趙文單列出戰﹔雲南衛視《完美聲音》則是明白人組合和陳宇﹔山東衛視《天籟之聲》由朱帥和許藝娜聯合布陣﹔東方衛視《聲動亞洲》則由常石磊和孫伯綸帶隊上場……央視借助“春晚”這一國內頂級娛樂品牌,干脆把各地選秀的優秀選手來個“一勺燴”,使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面南擁天下,有容乃老大。

孟非在博客裡說,2012年的電視,不是滅燈,就是轉椅子。滅燈自不待言,“轉椅子”說的就是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了》了。“好聲音”異軍突起,成為2012電視娛樂版圖上最耀眼的風景。少了惡俗的炒作,少了推廣的不擇手段和廣告的聲嘶力竭,以人為本,尊重觀眾,尊重收視規律。最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選秀節目不再是那種浩蕩的海選,瘋狂的投票,不再是沸沸揚揚的群眾運動,而是專業素質的大眾化展示。《激情唱響》聲稱“尋找中國最好聽的聲音”﹔《完美聲音》宣布“尋找中國最動聽的聲音”﹔《天籟之聲》宣稱“選出全中國最好聽的聲音”﹔“好聲音”則盡可能地還原《The Voice》模式手冊裡要求的“聲音是節目惟一的要素”,通過盲選,以音樂作為評判一切的標准,恢復了音樂的本位。主持人華少成了場邊賣涼茶的伙計,主角讓位給場上選手和更專業的評委,讓位給音樂,這種讓位表明的是一種姿態,一種態度。所以說,“好聲音”的成功並不是如浙江衛視總監夏陳安所說的,選秀節目進入“大片時代”,而是意味著電視娛樂進入“后海選”時代,即依靠專業素質,精選優質資源,以資源為王。

三、選題為王:貼近生活實際,紀錄片呈現新生機

電視紀錄片一直靜佇在燈火闌珊處,以“我存在,但我不妨礙誰”的態度闡釋了一種獨特的存在哲學。

但是2012年的紀錄片一改過去的沉寂局面,央視除了既有品牌欄目《探索發現》、《見証》、《走遍中國》、《新聞調查》、《講述》等之外,新辟了紀錄片欄目,如《自然傳奇》、《地理中國》、《看見》等。囊括了歷史、地理、現實、人物、科學、自然等方方面面,也有記者調查、歷史探秘、自然發現、口述、匯編等多種樣式。尤其歷史紀錄片欄目《探索發現》、社會紀錄片欄目《新聞調查》,前者引領大眾進入歷史傳奇,后者保持對於社會的理性思考,成為中國紀錄片的標志性品牌。值得注意的是,央視綜合頻道在晚間10點半后開始“墾荒”,《魅力•紀錄》專播紀錄片,自然、地理、考古、戰爭……題材不一,旨趣不同,使得晚間新聞后的視聽荒漠出現一抹前所未有的人文色彩。

紀錄片的制作改變了泛泛而談的粗放式選題,少見宏大敘事,更多地關注民生與底層生活,特別是專業化的切入,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視聽享受。陳曉卿的《舌尖上的中國》洋洋7集近400分鐘,圍繞中國人對美食的鑽研和對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天南地北的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每一集講述7到8個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隻說8分鐘。在電視觀眾的視聽忍受極限之前巧妙轉場,讓人有美不勝收之感。

各地衛視通過具有思想內蘊和文化內涵的紀錄片,試圖提升頻道定位的內涵和品味,強調媒體的責任感,突出社會責任、道德責任和文化責任,追求公共價值。

北京衛視的《檔案》從2009年開辦以來,成功地開創了以歷史檔案與主持人講述相結合的節目形態,2012年擴容為每天一期的《檔案》成為北京衛視的品牌節目﹔

重慶變故以來,“唱讀講傳”黯然下馬,但是《記憶之紅色經典》還有相當的市場,人們從重慶衛視的這檔歷史紀錄片節目中重溫崢嶸歲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雲南衛視開辦日播紀錄片欄目《經典人文地理》和《自然密碼》。其中,《經典人文地理》主要以軍事、歷史為主要題材,《自然密碼》主要以動物、自然等方面為題材,與頻道所宣稱的“打造綠色傳媒品牌”的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

“身未動,心已遠”,旅游衛視日播欄目《行者》從一個小眾節目擴展為大眾節目,為大眾提供的不只是眼睛的旅行,還有內心的遷徙﹔

吉林衛視的周播欄目《回家》以精英人士為拍攝對象,關注具有人生烙印和文化意味的心靈家園,何滿子、丁玲等名人的生活軌跡和心靈世界在此得以一一再現﹔

天津衛視的《泊客中國》紀錄那些生活在中國的外國人,講述老外在中國的悲喜情緣,“中國因你更美麗”……

歷史不是流言,生活不是演戲,2012年的中國紀錄片與時事接軌,與百姓生活接軌,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其他方面,如電視服務節目,借鑒新聞調查手法,還原生活真相。如北京電視台生活頻道的生活調查,針對百姓生活中時常遭遇的食品安全、消費陷阱等難點、疑點,記者借鑒新聞現場調查的方法,尋根探源,深入走訪,有結論有過程,提供的不僅是方法服務、技巧服務,還有觀念服務。服務節目娛樂化趨勢明顯,如房產節目做成真人秀,美食節目做成擂台賽,時尚節目做成品牌活動。

2012是傳說中的世界末日。民間有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來路意味著去路。秉承平民心態、不斷走入生活和人心深處的中國電視,值得期待。

(闞迺慶:江蘇信息學院教授﹔冷淞:中國社科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博士)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