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綜藝節目的靈感源泉:新聞與歷史--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1期

英國綜藝節目的靈感源泉:新聞與歷史

趙琳

2013年07月22日13:38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一、新聞是英國綜藝節目創意的出發點

電視要反映社會的渴望和民情。英國專家向我們梳理了目前英國流行的節目:找房子、美食烹飪、子女教育。英國的新聞報道裡房子是高頻的詞。比如近期就有“中國新富階層到英國投資房產”的報道。因為新聞的新鮮感和熱門性,決定了綜藝節目可以由此出發,以此為大樹的根基。所以,英國電視節目圍繞房子大做文章。比如,關於到國外買房子、到鄉下買房、如何裝修房子讓房子升值。像《To Buy Or Not To Buy》(《買或不買》)是一檔幫購房者出謀劃策、請你看房、猜真實房價,並且可以試住的紀實類真人秀節目。其結尾處常常幫參與者推薦一個特殊的房子,比如船房、車房等等,讓人驚喜﹔《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位置,位置,位置》)是關於在城市裡找房﹔《Relocation,Relocation》(《搬遷,搬遷》)是買房經商的節目﹔《House Doctor》(《房屋醫生》)幫你提高房子身價﹔《The Family》(《家庭》)是表現志願者幫助貧困家庭重新蓋房子,而蓋房子期間,讓貧困家庭成員去旅游度假。

在英國,綜藝節目幾乎涉獵了所有熱點新聞中出現的事件,對其進行抽絲剝繭、重新組裝。用他們的話說:“娛樂節目比新聞深一點,比哲學淺一點。”每個人都想中彩票,成為百萬富翁,因此有了《百萬富翁》和《百萬英鎊掉下來》﹔普通老百姓想成為名人,這就是《X Factor》(《英國偶像》)和《Britain’s Got Talent》(《英國達人》)。

綜藝節目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愉悅、開心。而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則必須有一個讓觀眾普遍關注和產生共鳴的內核。具有新鮮感和高關注度的新聞,恰恰在其屬性上能夠擔當這一重任。不僅如此,從思維鍛煉的角度來看,當一個熱點新聞發生后,我們可以試著去想:如果從這裡出發,能不能發展出一檔綜藝節目。比如,“智利礦難,成功營救”這則新聞,反映了地下安全生產的問題。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新聞都可以成為綜藝節目創意的出發點。英國電視同行認為,新聞必須具備以下條件:一,足夠Strong。意思是,在樹型的思維地圖上,隻有這個出發點足夠深邃、廣博,經得住推敲,才算強大,才可以支撐從樹根到雲端的伸展。二,這個新聞必須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是瞬間和偶發的,必須反映的是一個特定階段中群體性的社會熱點。比如在英國播出長達幾十年的肥皂劇《急診室》,最初的靈感來源於一場火災,燒傷者被送到急診室搶救。然后由此發現急診室裡每天都會上演這樣的生與死、愛與恨的故事。而新聞裡的故事也成為肥皂劇持久而新鮮的原料,像小孩出生、老人去世、參加婚禮。

有了一個足夠Strong的出發點后,該如何發展節目想法呢?我們通常認為,創意是感性的,是拍腦袋拍出來的,而英國電視同行的做法是:將創意的過程程式化,理性再理性。他們在實踐中總結出一套從樹根到雲端的思維地圖,使頭腦風暴變得有章可循、易於操作,並且充滿趣味。

那麼,如何確保這個創意是有效的呢?必須回答的有關節目構想的問題是:

1.Who(節目裡都有哪些人物?)

2.When(關鍵的場景出現的時機,每季多少集、時長多少?)

3.Where(發生在哪裡?)

4.What(他們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

5.Why(他們為什麼要參與或者收看這個節目?)

6.How(節目將如何發展高潮,又如何結尾。)

比如《年輕母親的豪宅》,節目出發點是:英國單身母親越來越多,而且低齡化、沒有工作。制片人是如何發展這個創意的呢?

1.Who:十個年輕單身媽媽和他們的孩子。

2.When:一起呆四個星期。

3.Where:聚集在一所豪宅裡。

4.What:第一集,選一個年輕媽媽當頭,負責安排好誰住哪個房間﹔第二集,發配媽媽們出去工作,掙錢以支付豪宅的運行﹔第三集,解決與前夫或前男友的糾紛﹔第四集,培養自信,甚至裸體拍攝﹔第五集,與新男人約會﹔第六集,度假﹔第七集,重回現實生活。

5.Why:她們為什麼會參與節目?因為單身母親的窘況,她們想改變。觀眾為什麼要看?因為單身年輕媽媽非常多,觀眾想窺探他人的隱私生活。

6.How:如何操作呢?封閉環境、隱蔽拍攝。

在創意過程中,如果能回答清楚這6個要素,那麼至少這樣的方案是完整而有效的。至於能不能最終變成節目,被電視台總監授權制作,還有一點很關鍵,就是Pitch(推銷)你的創意。因為,也許你的創意天花亂墜非常好,可是卻被你表達得七零八落不著重點,顯然隻能得到失敗的命運。因此,如果像一名新聞記者出現場一樣,將新聞六要素巧妙地涵蓋進去,那麼你的創意就不再是一個復雜的“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了。

在靈感的隧道裡,也許正是有了這樣的出發點和發展創意的方法與路徑,英國綜藝節目有了一個突出的表現:紀實類真人秀異軍突起,綜藝與新聞的混搭風明顯。

一方面,綜藝節目中大量用新聞事實進行娛樂。像英國電視的“莎士比亞”,從1998年就開播的《Have I Got News For You》(《我帶來的新聞》),是一檔脫口秀節目,一個主持人、兩名隊長、兩名嘉賓構成演播室陣容。他們通過四個環節的比拼:看無聲錄像,猜測當前新聞大事﹔看圖片,解釋新聞﹔四選一,調侃新聞﹔補充填空,還原新聞。最后評出獲勝的一方。比方說到英國皇家郵局最近罷工,節目卻用了一張信鴿的圖片,嘉賓調侃說“這比英國皇家郵局要快”﹔在新聞填空“人們掉進了——”,答案是“博物館裡的大裂縫”。《Have I Got News For You》幾乎壟斷了所有電視界的獎項——“最佳娛樂節目”、“最佳喜劇節目”。它用英式幽默針砭時弊,含沙射影,指桑罵槐。兩隊嘉賓的?殺越激烈越大快人心。隊長鮑爾莫騰曾感慨地說:“其他節目質量都在瞎講,我們反而覺得自己像是電視節目中的‘莎士比亞’。”所以,對於這樣的節目,比賽結果和新聞內容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在討論的過程中所達到的諷刺、評論的娛樂效果。

另一方面,嚴肅新聞用綜藝的外套進行包裝。我們看慣了板著臉講話的《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仿佛“板著臉”才能展現它們的嚴肅氣質和正統血統。可是時代加速發展,老百姓對新聞的訴求越來越明顯:要麼,幫我解決問題﹔要麼,讓我解氣高興。英國新聞調查類節目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繁榮,觀眾進入審美疲勞期。如今,BBC惟一保留的曝光不良商販、維護消費者權益的電視節目就是《Watchdog》(《監測》),它每期曝光三個欺騙消費者的大公司。節目的工作人員構成中,50%是專業的純新聞記者,另外50%是來自紀實類娛樂節目的導演。節目制作中,記者負責調查新聞事實,導演負責如何講述這個故事。一般來說,記者幾周前就開始跟蹤,然后把線索提供給導演,導演決定怎麼計劃,如何拍攝。記者隻負責一檔節目中的一條片子,而導演要統籌整檔節目。在BBC訪問《Watchdog》的主編Jaff Andson時,他舉了個例子:為曝光Kwick-Fit汽修公司欺騙消費者花更多的錢,劇組用自己的10輛車,分別送去10個修車點。去之前,導演找汽修專家把汽車調出各種不易察覺的小毛病,讓記者去暗訪調查。在節目中,大量採用紀錄片手法進行拍攝,有明顯的明線和暗線。經常有主編在監視器前監看前方記者正在進行的暗訪,並做出現場評論。觀眾感覺在看偵探大片。而有個環節的出鏡記者是兩名穿著皮衣、戴著墨鏡,很拉風地騎著摩托車去現場,並制造沖突。他們每次都這樣出場,手段很娛樂。還有一點,演播室直播中,主持人背后放著五六台電腦,五六個工作人員坐在電腦前操作,隨時引入網絡互動。

二、歷史是英國綜藝節目原創的源泉

如果說,從新聞熱點出發、用新聞的方式發展創意內容,是英國綜藝節目的一大特色,那麼在模式創建方面,英國同行特別強調原創與歷史的關系,他們沒有回避的問題是:原創根植於它的歷史。

這裡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歷史是英國綜藝節目源源不斷的金礦,復古之風大行其道。一是英國人擅長挖掘傳統文化。比如,英國人有邀請朋友到家裡吃飯的傳統。因此由吃飯、廚藝演變出《Come Dine With Me》(《來我家吃飯吧》)、《Master Chef》(《大廚師》)、《鄉間小屋廚藝》等等。一直研究英國節目類型與模式的Paul Youngbluth舉了美食節目制片人有關美食節目的50個核心:媽媽做的飯最難吃﹔我們家附近最好吃的那個館子﹔我怎麼做一桌忒牛的美食﹔公眾人物有人伺候,不會做飯……還有,英國人對雪有非常大的好感,每當下雪,整個社會像是停頓了,大家都出去玩雪了。於是,他們研發出了《北緯71度》。二是考古題材的演進。默多克女兒開的Shine TV有一檔在BBC2播出的《History Cold Case》(《考古》)。他們用挖墓考古為賣點,探索人類起源。不僅如此,他們把國家考古延伸到個人尋根、尋覓祖先。在《你以為你是誰》的節目裡,模式就是“名人+家族秘密+探索紀實”。有一期,一位女主播跟隨表兄到一個猶太教堂,發現叔叔、嬸嬸曾在這裡被殺害。而家裡從來沒有人告訴過她這段歷史和這個教堂。當表兄在空蕩蕩的教堂裡唱起猶太歌曲時,那種對女主播的震撼與張力讓節目達到了高潮。

其實在英國電視同行眼裡,沒有什麼節目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所以,另一個層次是,原創都是根植於前面的歷史碎片中,就看你會不會嫁接和改造。

在Paul Jackson《娛樂節目制作的歷史與未來趨勢》一講中,他梳理了這樣一條脈絡: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re》(《百萬富翁》)——《Million Pound Drop》(《百萬英鎊掉下來》)——其他各類草根想發財的游戲類節目﹔

《Britain’s Got Talent》(《英國達人》)——《X Factor》(《英國偶像》)——其他各類草根想成名的真人秀節目﹔

《洞洞牆》——日本一個游戲裡的一個環節﹔

《Got To Dancing》(《來跳舞吧》)——五六十年代風靡的交誼舞。

英國電視專家想要告訴先人的是:如何構思整個節目?回看歷史,看看我們曾經做了什麼,然后把發現的點重新組合在一起。把以前好的創意重新改編,再加上現代化的東西。因此,他們常常用到“德博諾工具”。Edward de Bono(愛德華德博諾)被稱為“世界思維大師”。他發現大腦的運行猶如一個自我管理的信息系統,處理所有輸入的信息,並將其按不對稱模式分類。以此為基礎,他設計了歷史上第一種規范的有邏輯基礎的提高創造力的思考工具“水平思考”,以及平行思維的實用技巧“六頂思考帽”,在群體討論中避免無意義的爭論。這些方法和工具目前在全球被廣泛應用。英國同行特別擅於運用“德博諾工具”中的隨機連接工具,這也是打破大腦平時思考的習慣,突破慣性思維的有力武器。在ITV/Granada TV的娛樂開發團隊和制片商,發明了一套叫“格式雞尾酒”的系統:把節目標題寫在紙條上塞到餅干罐頭盒裡。在他們眼中,前面做過的所有節目——《老大哥》、《流行偶像》等等都是歷史碎片,他們要做的就是以混合另一個節目的方式來創造新節目。比如把《流行偶像》、《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或《老大哥》,同其他風格的節目,如廚藝或者真人秀的名字混合放到兩個罐子裡,然后從每個罐子裡抽一個問:把《老大哥》做成廚藝節目怎麼樣,或者把《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做成真人秀怎樣?

就像在時尚界,流行風潮總是螺旋式上升。像前年流行的波波頭,1929年的五四女青年們不就是這個發型嗎?只是,時光從來沒有倒轉,歷史以它深邃的洞察力,在未來找到了恰當的結合點,靈感之門洞開。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新聞中心)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