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的“溫度”--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1期

新聞的“溫度”

郝勇

2013年07月22日14:06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走轉改”活動在各地深入展開后,人們在媒體上越來越多地看到帶著田野芬芳、傾注著民生關懷的新聞報道﹔一向客觀、冷峻,一度有點高高在上的主流媒體新聞,聽上去、看上去多了幾許人文關懷的色彩,用觀眾的話說,“這下可真是‘接地氣兒’”了。一些具有探索精神和強烈使命感的廣電人,誕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作品,帶動越來越多的新聞工作者思考:有“溫度”的新聞,到底意味著什麼?

長時間以來,一些新聞脫離實際、脫離群眾,過多地關注宏觀大事,卻忽略了普通民眾的實際感受、生活現狀,造成作風浮夸、文風僵化。個別主流媒體在日趨白熱化的收視率競爭中,忘記了自己的喉舌功能、社會責任,進而做出一些偏離主流價值的舉動,不僅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也給自身形象帶來傷害。當新聞偏離價值引導、失去責任意識、漠視大眾感受之時,便如同人體沒有了溫度,失去了生命力。

面對復雜多變的輿論環境,主流媒體如何全面展示中國社會發展全局及多領域、多側面、多層次、不同的利益訴求,直面問題,有效地回應社會關切,構建社會共識,既是使命,又是難題。“走轉改”讓我們回到實踐中,扎根在群眾的土壤裡,關注民生,報道普通群眾,從而發現了更多的鮮活線索,探尋了問題的解決之策。這些成果正是帶著“溫度”去觀察、記錄、探尋、思考、實踐的結晶。

細心的聽眾會發現,中國最權威的聲音——中央電台各頻率反映民生民情民意的聲音越來多了,有深度、真切感人的報道越來越多了。近來,央視《新聞聯播》的面孔變得更親民了,語態更像是和老百姓拉家常了,關注的問題也跟老百姓的實際生活聯系得越來越緊密了。從央視記者的《蹲點日記》當中,人們每天都能從中看到一個感人的故事,共同去體味那份平凡的悲喜,不平凡的執著、堅守、奮斗……

身為社會的觀察者和記錄者,不但要有一副悲天憫人的“菩薩心腸”,更要又有一副嫉惡如仇的“鐵石心腸”。

轉型期的中國,很多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超出人們的想象。一方面,某些人道德淪喪,清華大學社會系的教授孫立平先生甚至憤而提出了“中國社會潰敗論”﹔一系列倍受關注和爭議的話題,如“彭宇案”、“小悅悅事件”等,也一次又一次地在拷問人們:“道德底線”究竟在哪裡?另一方面,社會意識形態多元化、價值觀多元化、信仰缺失等來自於人精神層面的問題,直接導致了各種“奇聞”層出不窮:抽“天價煙”挖出一個腐敗的周久耕,戴名牌表又暴露了一個違紀的楊達才,而炫富的郭美美更是讓中國紅十字會陷入了信任危機……這些看似荒謬的事情,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現象,給新聞媒體提出一個嚴峻的問題:如何讀懂並呈現給觀眾一個復雜而深刻的中國?

對於社會上存在的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以及危害社會公正、滋生丑惡的行為,還是要帶著“溫度”去解讀,借新聞的力量把那“陰暗的世界”暴露在陽光下,讓它們無所遁形﹔綜合運用“事件曝光—深入採訪—調查真相—探究根源—綜合述評—輿論引導—意見建設”等一系列新聞手段,把事件報道透徹﹔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通過與新媒體的互動,擴大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全社會形成對當前某一焦點事件、熱點事件的輿論引導,為增進社會的光明與美好作出積極的努力。

新聞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再現與縮影,媒體呈現什麼樣的新聞,代表了它所引領的輿論導向是什麼,也決定了它將做一個什麼樣的意見領袖。一群俯下身子走進基層,時刻懷揣一顆熱忱之心去感知、去發現的新聞人,所呈現出的必定是一個帶著“溫度”的新聞世界——雖然它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一切,卻可以借助新聞的力量改變將發生的一切,從而構建一個趨向公正、公平、合理,更加美好的真實世界。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公共頻道)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