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抓拍的意味和技法--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1期

攝影抓拍的意味和技法

戴青

2013年07月22日14:19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攝影,這門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的藝術,經過170余年的發展,已趨於多元化和系統化。隨著人們審美的更新和攝影器材的進步,抓拍以其生動、自然、朴實、真切的表現方式,深受當代傳媒藝術領域的關注。

一、 抓拍概述

抓拍通常是指當被攝對象處於不受干擾的自由狀態時,快速地抓取其自然生動、最有表現力的瞬間的拍攝方法。抓拍的根本在於抓,這種有意無意間對某一“決定性瞬間”的即時表達方式,不僅使其有別於其他攝影法,對於紀實攝影者來說更是一種觀念、立場和原則。抓拍具有以下基本屬性:

1.自然性

自然是藝術美的要素。就像羅丹說他在雕塑中“服從於自然的命令”那樣,抓拍正是通過攝取諸多的“自然狀態”(生物的神態、表情、動作乃至宇宙萬象之天成)來傳遞特定的身心感受。雖然攝影中為謀求某些特殊效果也常採用人為布設,但最自然的往往是最感人的。

圖一

圖1是姚明在無意識的情況下被抓拍的,沒有絲毫做作,純屬即時的自然反應。

2.真實性

真實意謂不矯揉造作,無虛偽掩飾,而抓拍中被攝對象的“無意識狀態”恰合此意。對於人物主體,抓拍往往能生動地記錄被攝者最真切的行為舉止、情感表達等。如圖1, 正是通過對姚明“疲憊、關注”真實神態的抓拍,讓讀者感受到賽場的劇烈及其對賽事的努力和期望。

3.瞬間性

瞬間屬時間范疇。抓拍關注的是散落在不同瞬間中的美學元素,這些稍縱即逝的精彩也即布勒鬆所指的“決定性的瞬間”。“平庸的瞬間”相對而言就隻像未到終點的中間准備過程。抓拍的關鍵就是對這兩者的區別和把握。

二、抓拍特定技法分析

要使抓拍攝影免落俗套,除了把握基本屬性外,對特定技法的理解運用也很重要。

1.快與慢 相機快門高低速的應用有兩層含義:其一,依攝者自身或被攝對象的運動速度而定。對體育競技、即時活動等快動體,為凝固動作宜用高速快門,但有時以較慢的快門結合閃光燈連閃或多重曝光,非但能凝固動作,更可表達動作的延續,以示運動的全過程。

其二,依作品意蘊而定。慢門(低速快門)所帶出的虛影,除能營造更真切的動感,更可使作品具有特別的抽象意味。

2.虛與實 美學中的虛實手法在抓拍技法中同樣有其妙用。具體選用取決於作品的最終意趣。可謂“虛實本無意,隻緣情境生”。圖2圖3同樣採自白族金花的節慶紀實,前者用“虛法”烘托“朦朧、夢舞、陶醉”的節慶氣氛﹔后者則以“實法”描繪“福願如虹,繽紛落彩”的形象吉願,兩圖都以對民俗風情的生動表達為旨趣。

圖2

圖3

3.追隨與印象 “追隨”和“印象”作為較個性化的表達方式,在抓拍中有特別的運用。兩者在技法和效果上各有異同。雖畫面都似有虛化成分,但前者重動感而后者更重意境。

“追隨”意指對被攝動體運動過程的追攝。即在按下快門的同時,須追將相機隨動體作一定幅度的擺動。這種“動清靜虛”的對比效果使畫面產生強烈的動感。也讓讀者似有親臨現場的視覺感受。(如圖4)

圖4

“印象”是對被攝畫面給人的總體意境感受而言。一般視覺上避免過多清晰而力求適度的虛幻,正是其對細節的忽略給人以更多的“印象空間”,而且這種以軟焦點產生朦朧,再結合對光線氛圍的把握,,給畫面帶來浪漫主義色彩及更深度的感受空間。

三、抓拍方式的選用

1.伏擊(人機不見)

伏擊抓拍意指在攝取過程中隱蔽自己,避免被對象發現。其要點是對隱蔽地點的選擇及對拍攝視野的確保。此法對隱事秘聞、野生攝獵、戰地採訪等追蹤報道尤顯重要。

2.突襲(人見機不見)

當發現有價值而 “不願被攝”的目標,又無合適的隱蔽地點時,可採用“突襲”法。其要領是,為掩蔽拍攝動機,須事先調控好相機參數,時機一到,對象尚未覺察時迅速攝取。如昔日雷巴特、沙樂門將相機藏於帽子、皮包裡。

3.聲東擊西(人機俱見)

如攝影師身份無法回避,為迷惑、轉移對象的注意力,可在現場不作拍攝狀(如調控相機)或將鏡頭對著目標以外的其他物體。但真正的注意力仍在目標對象上,伺機抓拍。

4.隨順自然(人機兩忘)

當拍攝身份和動機都無法回避時,干脆將注意力放在抓拍本身,如對象的舉止、神態、意味、表現手法、視角、構圖、用光等,在無礙對象的前提下,追隨目標所有的自然過程。待身心完全融入情境,便“人機兩忘”了。這在文體演出、慶典活動、新聞採訪等攝影中可普遍採用。

(作者單位: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