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的加速、亞健康人群的膨脹,健康養生話題從沒像今天這麼熱過。廣播中的醫學科普訪談是最早的健康節目形態,一條熱線將專家與聽眾、專家與患者聯系起來,患者坐在家裡就可以通過電話、書信向專家進行咨詢。廣播是一門聽覺藝術,沒有可聽性,醫學科普節目很容易走入“電台看病”的怪圈。曾經有主持人拿著聽眾的檢查報告到醫院找專家,然后在節目中花大量時間播放醫生對該病人報告的分析。這樣的信息令大多數聽眾雲裡霧裡,因為醫生眼裡的病人檢查指標,收音機前的聽眾是看不見的。要想把節目做得更加好聽,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多做努力。
一、 在選題上注意新聞性、實用性、趣味性
1.抓住新聞點,不唱“四季歌”
有人說,健康科普類節目就是唱“四季歌”,一年到頭就是說那幾種病。其實,除了“四季歌”,新聞熱點更是健康科普類節目的源頭活水。 比如戊肝爆發、喬布斯逝世,都可以從揭示疾病、提高預防的角度,加以關注。時下,科普養生類微博興起,但未經驗証或無根據的養生言論也被盲目轉發,令人難辨真假。一條缺乏科學根據的“肉食會在體內變質”的微博被迅速轉發萬余次。面對這樣不合常理卻被高頻轉發的微博,節目可以及時介入,請相關醫學專家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一說法的疑點,並給予聽眾合理飲食建議,為大家及時破解謎團,提供實用的營養保健知識。一位23歲的女性因胃出血死亡的消息在微博及各大媒體上廣為流傳。胃潰瘍在很多人看來不算重病,也能要人命?眾多的胃藥廣告借機向人們傳遞這樣一個信息:胃部不適快吃藥。《名醫坐堂》節目及時邀請江蘇省中醫院權威的消化內科專家分析、解答問題,化解聽眾心中疑惑。那個女孩長期加班、熬夜,每天晚上九點后晚餐,不規律的飲食加重了病情。主持人提醒大家,愛崗敬業值得敬佩,但是,實現健康和工作的平衡更重要。面對一條條有熱度的新聞事件,面對一個個聽眾急切盼望得到答案的問題,嘉賓所講述的不再局限於理論而是句句言之有物,聽眾參與熱情高,互動更加生動,節目取得了很好的收聽效果。
2. 做足“預防”大文章
生病的人會關注“治”,而“怎樣做個健康人”卻是普通大眾都關心的。醫學科普節目的大方向應當是“少說治療,多談預防”,側重健康生活理念的傳播,多提示一些疾病的早期信號,關注食補、運動防病、穴位保健、中醫養生等。《名醫坐堂》在“時令養生——四季篇”中,邀請多位中醫名家做客直播室,告訴聽眾每個季節需要重點調養什麼,每個季節的應季食物有哪些,合適的人群是哪些,一些應季養生保健小方法實用、簡單、易操作。節目播出后,很多聽眾打來電話,希望能收藏節目音頻資料,覺得對指導日常生活很有幫助。
二、運用多元素,表現手法新穎多樣
因為有大篇幅的對話,健康訪談節目容易給人以醫療講座的感覺,如果形式
不靈活,會顯得灌輸、沉悶、枯燥。可以借鑒文藝類節目的表現手法,適當地在節目中增加音樂、表現主題的歌曲或者是電影小品中幾句點題的原聲音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名醫坐堂》一檔關注“學齡前兒童的學習能力培訓”的節目——
主持人:今天我們的話題關乎孩子們的健康、學習、成長,就從一首兒歌開始:
【出《爸爸媽媽聽我說》歌曲,童聲唱】“你對我好,我心裡都知道,我學學這個學學那個忙的不得了。我的煩惱,又有誰能知道,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消化不了……”【漸弱淡出】
主持人:學齡前兒童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父母希望這時候孩子盡可能多學些,“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結果就像歌中唱到的“學得太多學得太雜,消化不了”。 小朋友不開心,花了錢,可能還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人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今天邀請××專家談……
這樣的開場活潑、生動,在童聲的渲染和襯托下,能夠調動聽眾的情
緒,引起聽眾的共鳴。
三、“格式化”設計,引導嘉賓講細節、說情節
對於一直在給學生上課、做學術報告、撰寫專業論著的名醫們來說,做出讓非專業人士甚至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都能聽懂並喜歡聽的節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嘉賓們習慣的表述過程通常是這樣的:1.疾病定義﹔2.疾病表現﹔3.疾病原因﹔4.治療方法。這樣的結構聽上去枯燥。“菜”是有營養的,但是口味同樣重要。為使節目可聽,我們要引導嘉賓說細節、說情節、說故事。比如中醫養生話題,請嘉賓就當期節目話題中加入——
開一兩個小藥方子﹔
教一兩套保健養生方法或穴位按摩法﹔
說一兩種食材﹔
話一兩種水果﹔
這種“格式化”的模式設計,專家們隻須根據要求向裡面填充內容即可。中醫藥精深,藥方中某幾味的使用原理、奧妙之處,穴位按摩、保健強身的操作之法有何由來,某類菜、果前人嘗試的小經歷、小故事……嘉賓們如講故事般與聽眾娓娓道來,教大家一些可操作的養生之法。這樣,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可聽性大大增強。
節目中還可以引入一些經典案例,在醫案故事化呈現中,醫生對疾病的分析、講解、釋惑也變得有細節、有故事。主持人要幫助參與節目的醫學嘉賓養成說“情節”的習慣,提升話題的生動性和親切感。
主持人的功夫很多是在節目之外。主持人掌控節目中的熱線節奏,選取帶普遍性的問題,對於聽眾的個體問題與需求盡可能在節目外幫助解決。還應該重視場外參與,與社會活動相結合,通過社區行動、戶外活動擴大影響,接地氣。在社區行時,發放受眾市場調查問卷,掌握受眾需求的第一手資料。
(沈穎:江蘇新聞廣播《名醫坐堂》節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