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4日,備受南京市民關注的“向人民匯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全媒體直播(以電視直播為主)活動落下帷幕。在1個月時間內,南京市12個公共服務系統、行業經歷了這次“年終大考”,收到有效問題、建議900余條,活動讓南京市民得到了一次“參政、議政、問政”的機會。這次活動是地方政府部門“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的生動實踐。
從報紙的暗訪曝光報道(報紙問政),到廣播電台的曝光投訴熱線(廣播問政),再到電視新聞的投訴採訪報道(電視問政),發展到現在的“網絡問政”、“微博問政”、“微信問政”等,媒體參與問政已不是新鮮事,但是所有的媒體問政都不如電視直播問政直觀、真實、刺激——老百姓坐在電視機前,就可以看到平時不太容易看到的局長、處長、主任正襟危坐,接受市民的“面試”,直面各種沒有被提前告知的問題甚至是問責。有局長坦言“由於壓力大,常常凌晨一兩點睡不著覺”﹔有火車站負責人承認“直播結束,內衣全部濕透”﹔有銀行行長透露“吃了降壓藥上場”。
近年來,問政類電視節目層出不窮,除南京電視台《向人民匯報》外,武漢電視台《電視問政》、洛陽電視台《百姓問政》、郴州電視台《電視問政》、銀川電視台《電視問政》等,都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收視熱點和關注焦點。真實性、貼近性、直觀性是問政節目的成功因素。不過,要做好問政類電視節目,以下問題不可忽略。
一、電視“問政”模式制度化
和歐美國家不同,我國媒體開始參與“問政”的歷史並不久遠,特別是電視直播。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很多政府機構以及相關職能部門已經逐漸適應媒體監督這個大環境,而且能夠從容地面對話筒、鏡頭,一批“新聞發言人”、“危機公關顧問”、“媒體聯絡員”應運而生,這說明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意識到了輿論監督的重要性,而電視直播“問政”更是將輿論監督的手段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越來越受到公眾的歡迎和支持。
以武漢電視台的《電視問政》為例,這檔節目是武漢電視台《行風連線》節目的特別版,並不是“心血來潮”的創新,而是一個相當成熟化、制度化的節目的進一步延續和發展。節目由武漢市紀委、市監察局、市糾風辦和市治庸問責辦主辦,武漢電視台承辦,這種重量級“組合”足見當地政府對這檔節目的重視程度,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對節目的要求更加直接:“就是要將他們問得冒汗,就是要用尖銳潑辣的風格促進干部轉變作風。電視問政不能當成一般的電視節目來辦,應成為暴露問題、解決問題、聯系群眾、推動工作的平台。”有了領導的支持、群眾的參與、制度化的保証,媒體“問政”不火都難。
電視問政不應該是“一次性”或“階段性”的,它應該是制度化、連續性的一種模式,這樣,“問政”才能真正起到時時刻刻敦促相關政府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改正工作錯誤,改善對公形象的作用,而不是“一年一緊張”,偶爾 “冒冒汗”。
二、電視“問政”形式多樣化
“問政”不是個新名詞,自古中國老百姓就有“問政”的傳統,從堯舜時代的“誹謗木”,到西周的“肺石”、漢代的“缶后筒”、武則天的“密匭”(檢舉箱),再到宋代的“登聞鼓”等,都是“問政”的工具。百姓“問政”,都要通過介質進行傳播,到了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這種介質需要多樣化、多元化。
南京電視台《向人民匯報》電視直播中,最火爆的是“現場互動”環節,行風監督員、媒體觀察員、服務對象、市民代表以及近30家駐寧媒體,輪番向被評議單位“開炮”。每一名行風監督員、媒體觀察員、服務對象、市民代表通過各種渠道,將“向人民匯報”直播活動延伸至南京各個領域、千家萬戶,將800萬市民關注的難題、疑惑甚至牢騷帶到直播現場。可以說,由眾多媒體組成的問政“涓涓細流”,經過長時間、多角度、大范圍的充實壯大,匯聚成了最后“向人民匯報”的“滾滾大河”。
《向人民匯報》之類的電視問政節目無疑是成功的,但是這類節目直播期數少,直播難度大,持續影響力不夠。要解決這個問題,應想方設法把問政節目推而廣之,形成全民問政的良好氛圍。可以在每天的新聞節目中“就事論事”,就單個問題進行“具象問政”﹔也可以適當增加篇幅,增設相關的問政版塊(或專題),主要內容可以是參政議政,也可以是比較復雜的投訴曝光,比如南京電視台新聞頻道的《東升工作室》﹔也可以專門開辟一個類似“記者招待會”形式的節目,把記者換成普通市民,由他們向台上的領導提出問題。
三、電視“問政”操作規范化
電視“問政”要經過“發現問題——調查問題——提交問題——解決問題”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不可或缺,每個階段都應規范操作。
1.發現問題 加大宣傳,廣開言路,通過各種渠道讓更多普通市民積極參與到電視“問政”中來,鼓勵暢所欲言,反對沒有根據的指責甚至謾罵,要求有關部門和媒體共同負責,建立一個相對完善的體制,讓絕大多數問題都能迅速傳遞到媒體,構成最基本的問政依據。
2.調查問題 媒體每天接收到很多五花八門的問題,有的確有其事,有的模棱兩可,有的水分較多,有的甚至無中生有,這就要求媒體對反映上來的問題認真梳理,仔細核實。武漢電視台《電視問政》節目的執行總制片人宋志雄認為,電視問政之所以產生巨大反響,一個重要原因是始終植根於民生的現實土壤,聚焦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這似乎是一個容易說卻不容易做的事,因為很多打著民生節目招牌的電視節目最終關注的不過是家長裡短、鄰裡瑣事,和“問政”並不搭調。
3.提交問題 問題的真實可靠性一經核實,就可以進入提交問題的階段,可直接轉交給被反映的部門,或由其主管機關轉交,也可以在報紙、廣播、網絡、電視等媒體上公開提問、質疑,當然,如果問題“分量足夠”,就可採取直播形式的電視問政,這一過程也必須規范化,不然會對問題的最后解決產生不利的影響,甚至影響媒體的公信度。在武漢電視台《電視問政》節目制片人宋志雄看來,武漢電視問政紅火,直播功不可沒。直播能夠將電視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極致,不僅可以與現場觀眾以及場外觀眾實現互動,同時也可與其他媒體實現嫁接。更重要的是,直播不會有錄播那些無窮無盡的麻煩,比如,錄播節目會有人找領導說情,阻止節目播出等,直播才符合電視制作播出的基本規律。當然,對於關系著直播效果的核心——短片內容有著嚴格的保密規定。節目的流程以及方向會告知參與節目的嘉賓,但短片內容在節目沒有播出前隻有制作團隊知曉,並作了嚴格的處罰規定。而洛陽電視台《百姓問政》欄目為確保節目真實有效,規定參與拍攝短片的嘉賓們都要簽保密協議,不允許泄露任何關於短片的內容。隻有規范化操作,媒體問政才能不失信於民。
4.解決問題 電視問政不是走秀,問政的結果才是關鍵。以下是武漢電視台《電視問政》直播時的現場對話:
“什麼時候可以移走這座渣土山?”
“盡快,下月以內清理干淨”
“下個月以內還算盡快啊?!”
“本月以內。”
“本月隻有幾天了啊!”
“一周以內。”
讓人欣慰的是,這位官員很快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亂堆渣土的問題在一周之內解決。再看一段南京電視台《向人民匯報》直播時的現場畫面:
“120整整打了50分鐘才打通。為什麼電話這麼難打?”一位市民通過電話“質問”市衛生局領導。
“問題確實存在,先說聲抱歉。”南京市衛生局副巡視員潘淮寧連聲說“對不起”。
直播結束后,南京市衛生局迅速在醫療系統展開一場行風集中整改,包括“120熱線50分鐘才打通”在內的60多個問題已經或正在解決。
節目結束后的跟蹤、追問、回訪是必須的,這要形成一種督辦的規范,沒有這種規范,問政電視直播容易成為一句空話。督辦機制是保証電視問政效果的關鍵,南京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龍翔認為,南京的《向人民匯報》電視直播活動已經逐漸形成以常態開放的民意搜集機制、即時暢達的壓力傳導機制、公開透明的跟蹤督辦機制為支撐的制度化的民主評議平台,探索出了一條適應新時期特點和需求的人民監督政府的現實路徑。事實証明,有了規范的事后督辦制度,大部分提出的問題都可以得到解決或重視,電視問政才能夠做到善始善終。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電視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