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供觀點為主的廣播評論近年來發展迅猛,一些廣播人甚至提出:廣播可以沒有獨家新聞,但不能沒有獨家觀點。各地廣播紛紛創辦評論節目,多檔優秀評論節目涌現。
2005年,南京新聞調頻《馬青時間》節目開播,這個節目的特點是,廣播評論不再以單篇稿件的方式,而是以一檔節目的形式出現,一檔節目中包含了多個評論,既有主持人的評論環節《觀察》,更有其他媒體觀點出現的《聲音》環節,還有各種對立、沖突觀點出現的環節《交鋒》。獨家新聞不再是一家電台的看家本領,廣播要做思想媒體,必須強化新聞評論,以評論強台。
“打造有思想的廣播”這個概念,在2009年中國之聲的節目大改版中再次實踐。與這個口號相對應的,是中國之聲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在新聞節目中引入了評論員模式。2009年,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改版的中國之聲節目中,聘請了18位專家、學者和媒體人,擔任第一批特約觀察員和特約評論員。這些評論員以敏銳的視角、獨到的見解、風趣的談吐在節目中就新聞事件即時點評,成為新聞節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廣播評論的特色
今天的廣播評論,帶著鮮明的時代烙印和廣播特色。
首先,評論節目以主持人直播方式出現,部分節目甚至以評論板塊節目的方式出現。這類新型評論節目的典型代表是《新聞演義》、《馬青時間》。
過去的廣播評論,大多以新聞節目的一個部分出現,圍繞一篇稿件、一個主題評論。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發生、重要精神出台的報道后,配上評論,拎出要旨,精辟論述,其實質仍然是對前一篇稿件的強化。后來出現的評論類節目,形式單一,一般一檔節目隻有一篇稿件,如南京台的《大家談》、《今日論語》、《骨鯁在喉》等。這類評論節目是播音員在播一篇稿件,而不是主持人在主持一檔評論節目。
以主持人直播方式出現的評論節目,主持人不僅播評論,許多主持人還是評論的作者或編輯。他們以一個評論者的身份出現,對新聞、資訊、信息進行淘洗、篩選、解讀,與聽眾交流分享觀點、看法。
其次,評論員成為常態。2009年,中國之聲聘請了18位專家型評論員,開創了中國廣播建立評論員隊伍的先河。如今,評論員在各地新聞廣播中已經成為常態。但凡重要新聞發生,重大事件出現,都會請評論員出面點評。這類專家型的評論員讓聽眾知道身邊的新聞,為什麼會發生,意味著什麼,對生活會帶來哪些影響。這種解讀和點評,可以讓聽眾在短時間內接收的信息量成倍增加。
第三,評論節目層次分明,各類評論節目都有穩固的聽眾群。
受眾的多元化,決定了媒體表達方式的多元化。不同時段播出的廣播評論節目,有著各自不同的收聽人群。目前的廣播評論節目,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
1.本台評論。這類評論比較傳統,大多以代表官方權威的聲音出現,如本台評論、本台評論員文章、本台短評和編后語等。
2.精英評論。在廣播評論節目中佔主要地位。一些電台重點打造的品牌評論節目,重點塑造的品牌主持人主持的評論節目,大多屬於這一類型。而評論員隊伍以及主持人在新聞節目中的即時點評,也歸屬這一類型。這類評論觀點更主流,更客觀,更專業,更深刻,如江蘇新聞廣播的《大林評論》,南京新聞廣播的《馬青時間》、《骨鯁在喉》、《惠眼看天下》等。
3.網絡評論。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新聞記者,人人都是評論員。在這種環境下,網絡評論應運而生。廣播借助網絡的力量,設立網絡評論節目,挑選適合的網絡言論在節目中播出。網絡評論雖然有些比較偏激,但幽默、尖銳、犀利。用好網絡評論,可以為廣播評論節目增色不少。這類節目的典型代表是南京新聞廣播的《網羅天下》。
4.草根評論。廣播評論節目應該給大眾提供說話的機會和說話的場所。草根評論目前在廣播中主要以熱線電話或短信、微博的方式實現。主持人會拋出社會上的一些熱點話題,引導聽眾發表不同的看法。這類評論雖然很少有理論色彩,但觀點長於生活經驗,因而更顯得觀點的多元化。這類評論的典型代表有南京新聞廣播的《第三隻眼看南京》。
5.專業評論。如健康評論、財經評論、房產評論、體育評論等,這類評論的受眾面略小,但忠誠度更高,專業評論的實用性、指導性更強。
第四,觀點多元化,不強求聲音統一。
今天的廣播評論與傳統的廣播評論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觀點多元化,不強求聲音統一。正像《馬青時間》節目中說的:“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說話的權利。”
有的評論節目不僅不強求聲音統一,還在節目設置中特別安排了不同聲音。比如,《馬青時間》在《交鋒》環節中,針對同一話題安排了不同的觀點。對立的雙方各自旁征博引、引經據典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類評論通過傳遞不同觀點信息,激發聽眾的思維,讓聽眾自己去辨析。
二、廣播評論的未來
1.對主持人素質的要求更高。筆者曾經與多家兄弟台的同行進行交流,大家一致的感慨是:評論類節目的主持人太難找。有這類節目的電台也感嘆后繼乏人,甚至提出“紅旗能打多久”的疑問。有些辦得不錯的評論類節目,由於人員調動等因素,節目曇花一現,很快就被人遺忘。廣播新聞要做到獨特,沒有一兩位標志性的評論主持人,很難在廣播市場的競爭中立足。廣播評論主持人不僅要求能說,更要求會寫,有思想,有觀點,有相當大的閱讀量。高舉新聞立台大旗的電台,必然會在廣播評論人才方面加大投入,培養優秀廣播評論主持人。
2.對評論的要求更加專業。廣播評論雖然現在也出現了評論員隊伍,但相對而言,“萬金油”太少,“打醬油”的也不少。隨著廣播競爭激烈程度的加劇,聽眾需求的提升,要求更加專業。評論員除了在本領域、本地域要權威,對聽眾心理研究也要深入。
3.追求全媒體互動。今天的廣播評論,盡管與過去相比已經進步許多,但在互動方面,仍然沒有擺脫傳統思維和運作模式,其典型標志便是單向表述。雖然有些評論節目也加入了短信發言環節,但總體而言互動偏弱。今后的廣播評論發展方向,應該是有多種方式進行主持,可以是單座,也可以是雙座。其中一人是主座,一人是副座。副座的主持人隨時將電話、短信、微博以及其他媒介的即時內容傳遞過來,從而形成真正的互動表達。參與的聽眾也可以通過手中熟悉的媒介即時表達自己的觀點。
(作者單位:南京廣播電視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