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聯播》:你該怎麼看?--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界》>>2013年第1期

《新聞聯播》:你該怎麼看?

特約主筆 周雲龍

2013年07月22日14:58    來源:視聽界    手機看新聞

美國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學2012年12月14日發生槍擊案,造成至少28名人員喪生,這起校園槍擊案新聞成為當日央視《新聞聯播》的頭條新聞。

讓國際新聞成為頭條新聞在《新聞聯播》歷史上較為罕見。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29日,當時的台長楊偉光拍板在《新聞聯播》頭條播發這一消息,打破了該欄目多年不變的“先國內,后國際”的慣例。

《新聞聯播》到底是中國傳媒風向標,哪怕是微小的不同以往,都會成為新聞。秋冬時節,前有“你幸福嗎”調查、“尋人啟事”產生轟動,后有《新聞聯播》導播出錯、主播口誤、官方微博致歉引發關注,連片尾播音員聊的內容,也是觀眾熱議的話題。其實,《新聞聯播》12月15日當天的頭條是胡錦濤主席的慰問電,緊接著才是有關槍擊案的報道。

《新聞聯播》是世界上觀眾最多的新聞欄目,雖然好多人揚言“不看它N多年了”,雖然專業人士聲稱“隻聽他發音,不過是對著屏幕學習普通話”,但是,《新聞聯播》稍有改動或者差池,都會引來全民圍觀。類似“你幸福嗎”的調查,地面頻道沒做過嗎?即便轟轟烈烈地做了,也不可能有多少人去關注,去評論。正如此,《新聞聯播》承受著比其他媒體、平台更大的壓力,國際新聞上了頭條,有人叫好,也有人質疑:央視整個下午都在對美國槍擊案進行大幅分析報道:整理槍擊案數量,深挖槍擊根源,提出整改建議,估計槍支數量,預估潛在風險,譴責美國總統……你們這麼專業這麼負責這麼認真,怎麼就對同日河南一男子砍傷22名學生視而不報呢?更有人問責:央視這種無視國民生死的惡劣行徑,必須批判!必須向國民道歉!

曾經不知天高地厚地以為,《新聞聯播》是天下最好做的新聞欄目,不就是領導們的活動排個序嗎?現在看來,你怎麼做,都有人批評,“你幸福嗎”的調查,現在幾乎演變為一種公開場合人們相互調侃的開場白。誰能隻能享受平台的光環,而拒絕平台的陰影,誰規定你隻能享受職業的榮耀,不接受職業的傷害?央視主持人敬一丹就說過,職業給我們帶來享受,也需要我們承受和忍受。

在近乎鬧哄哄的議論之中,法醫精神病學家曾反復多次告訴CNN和其他媒體,如果你們不想促使更多殺人案,不要在新聞開頭放刺耳警笛,不要放凶手照片,不要做成24小時報道,盡一切努力不要把死亡人數作為最重要的新聞播報,不要把凶手打造成反英雄。

這樣的說法,對新的一年啟動改版、增加社會民生類報道比重的《新聞聯播》欄目來說,是一個提醒。而在我看來,對地方頻道那些面廣量大的民生新聞欄目來說,這應該理解為一聲棒喝:不要再消費災難了!

綜藝節目:你看得過來嗎?

剛剛過去的元旦,江蘇、湖南、浙江、深圳等地的跨年演唱會如約上演:十多家衛視用盡全身解數,湖南台最煽情,俞灝明的華麗復出讓整場演唱會熱鬧之余多了幾分感動﹔江蘇台陣容最強大,歌神張學友獻跨年演唱會首秀,周杰倫、王力宏、莫文蔚等“當紅炸子雞”逐一獻唱﹔此外,東方衛視、深圳衛視分別打出混搭牌、勵志牌,而央視的的晚會最具國際化,“月光女神”莎拉•布萊曼等大牌紛紛爭奇斗艷。最“省錢”的要數浙江衛視,一水兒的“好聲音”人氣學員……

跨年晚會的出現,本來是錯位競爭的新生事物,是省級衛視應對央視春晚的一種策略,而現在,卻演變成了同一時間節點上的同質化競爭。為了搶佔跨年晚會的收視寶座,各家衛視絞盡腦汁,拼場地、拼明星、拼投資、拼宣傳……看誰吸引的眼球更多。衛視不樂意接受“燒錢”一說,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不差錢”。

在忙不停地換台之余,電視策劃評論人“舞美師”提議,江蘇台2013年如果跟湖南台合辦一屆跨年演唱會,聯手競爭央視春晚,江蘇請大牌,湖南搞視覺搞氣氛,孟非汪涵何炅謝娜朱丹主持,一定宇宙無敵,現在頻道換來換去太累。他認為,這樣競爭的最大得益者是觀眾,如果江蘇不參與競爭,湖南的跨年可能就是純超女快男的年會匯報演出……

接下來的一輪遙控器爭奪大戰(也被權威人士認定是“燒錢”),便是春晚。本來,這玩意兒還只是央視的“專利”,還只是“北京一夜”,這幾年,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安徽衛視、湖南衛視、遼寧衛視、深圳衛視、湖北衛視、天津衛視以及北京衛視等地方衛視也開始投身其中,欲與央視分一杯羹。

幾天前,微博上又冒出一篇博文,轉發者眾:【7成網友贊成停辦春晚 你怎麼看?】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廣播電視台主持人葉惠賢拉出春晚賬單:一台晚會最低成本1000萬元,一個春節,光“上星”晚會有40多台,成本5億元!40萬元辦一所希望小學,5億元可建1250所希望小學,資助16.7萬名貧困孩子。74.12%的網友贊成停辦,反對取消的佔0.8%。查詢消息來源,原來是發布在2012年3月16日《南方日報》上的一則舊聞,此時此刻轉發一則舊聞,這個背景,你懂的。

我也支持慎辦甚至停辦春晚,但是我不奢望,電視台停了春晚就會去辦希望小學,更不奢望停了春晚就去做紀錄片。電視作為文化產業,也是被考核GDP的,有考核,就有追求。事實上,現在“燒錢”的電視台和節目多的是。看看這樣一則資料:2013年,各地衛視欄目或活動設置,依舊集中在唱歌、跳舞、游戲、交友、真人秀等幾大類型。現在一、二線衛視已公布的138個節目,選秀類節目35個,娛樂類節目23個,益智類節目20個,相親類節目14個,訪談類節目11個,其他節目35個。北京引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則以一個聳人聽聞的標題,提問觀眾:2013年將有46檔綜藝節目輪番轟炸熒屏,你准備好了嗎?

另一個渠道——各大衛視招商會上獲得的消息,讓人稍稍感到一絲慰藉,主流頻道的競爭策略還是有所錯位的:一是央視加強娛樂與民生,對地方衛視發動“娛樂攻勢”﹔ 二是湖南衛視主打結構、力推選秀﹔三是浙江衛視加大劇類播出,打造周六綜藝帶﹔四是江蘇衛視《非誠勿擾》升級,大量購買國外版權﹔五是東方衛視劇排加量、提質,主打“一周雙播”策略﹔六是安徽衛視重金投入電視劇。

看來大家沒有都去拼綜藝,只是綜藝節目更有話題性,更受網絡主流人群關注,我們自然都拿它說事兒了。最后說一條剛剛看到的消息:台灣綜藝節目進收視寒冬,1個月停播10檔。其實,這是觸發我做此篇觀察的最初動機。

人文關懷:你“看見”了嗎?

近日,美國一檔選秀節目引起觀眾集體反感,該節目要求選手在任何環境下都不要停止唱歌!他們的設計是,先讓選手坐在秋千上唱歌,而后突然將其丟入充滿蛇的水池裡,若不唱歌便繼續在水池裡放入蛇。隨著節目的進行,選手開始恐慌,而節目組則不停地在水池中加入巨蟒,選手雙腳顫抖驚叫連連,但迫於規則還必須強忍歌唱。

我注意到一些同仁的評論:比我還狠﹔要不要玩這麼大啊!也太變態了吧?!我的轉發理由是:這是電視界黔驢技窮的“邪路”。

因循守舊、跟風復制是“老路”,變態獵奇、追星逐臭是“邪路”,那麼,電視人的“大路”或“新路”在哪裡?你問問電視人,估計他們比猛不丁地被人問到“你幸福嗎”更糾結,他們的糾結在於:“大路”或“新路”,有收視率、關注度、影響力嗎?

在那檔說不上名字的美國選秀節目引發反感式關注的同時,日本收視之王《含淚活著》終於在上海紀實頻道首播。這是NHK一如既往的優秀紀錄片作品,是華人導演張麗玲《我的留學生活》系列紀錄片的收山之作,凝聚了張麗玲和攝制組10年的心血。《含淚活著》創富士電視台歷史記錄,網上的觀后感言達 400多萬條。片子開頭有這樣一句解說:“在連續3年每年有3萬人自殺的日本,有這樣一位中國父親在頑強地含淚活著!”記錄片的主人公丁尚彪,上海男人,35歲時告別妻子和女兒,到日本留學,在東京漂泊打工15年,從一個連合法身份都沒有的外籍“黑工”,成為名揚日本的“勵志英雄”。

一家人15年的生活,每一個時刻每一個人物,都催人淚下、震撼人心。可是,回過神來,梳理一下,在我們琳琅滿目的熒屏上,見過多少這樣的紀實作品?華人文化集團董事局執行主席夏駿,曾任CCTV《新聞調查》制片人,他發過一則微博:《久違》,說的是,一次,共同參加一部電視劇的研討會,20多位學者挨個發言。一位教授說:“看這部作品,我感動得流淚了,20年來,我還是第一次看一部作品被感動得流淚。”另一位教授插話:“我們的社會和藝術也太可悲了,居然20年沒有出一部讓一個文藝學教授感動流淚的作品。”

20年,沒有一部作品打動過我們,也許夸張,可能失實,不過,必須承認,電視頻道越來越多,電視節目越來越多,而我們可以選擇的、可停留的,似乎越來越少,觀眾在越來越多地流失。

柴靜在她新出版的《看見》裡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概念化,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模式化,這些思維,就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

有朋友說,這個“人”,可能每天我們都會遇到,在新聞裡,在微博裡,在街上,在你正坐著的地方。你看見了,就不能熟視無睹。柴靜“看見”了,看見了那些活生生的人,而我們要看她的《看見》,每每都要等到夜深人靜的時刻(周日22:36首播),要不隻能等到第二天之后的網上點播,隨時隨地。

作為電視人,我知道節目如此編排的用意,而我更明白許多電視人沒有看見或不願看見的原因。張泉靈最近釆訪馮小剛,馮小剛講他和《1942》18年的緣分,講他當年和劉震雲沿著災民逃難的路徑走的那幾個月,講這回演員們拋開自己的演技,生生凍著餓著自己。張泉靈的感受是,馮小剛、劉震雲都是少見的聰明人,帶著善的底子、狡黠的樣子,可他們用最笨的辦法拼出了一部戲。這世界的好東西常常是聰明人用笨辦法做出來的。

其實,所謂新路、大路,也一定是聰明人用笨辦法用腳板“踏”出來的,而不是自以為聰明的人,用眼睛“看”出來的,用鼻子“嗅”出來的。

微博上有個段子:人吵架為什麼嗓門會那麼大,因為彼此心的距離太遠了,要大聲才會聽見﹔為什麼相戀時的情侶都是細聲細語的,我們旁人卻聽不清,因為他們心在一起,所以無需大聲也能彼此相通。忽然想到,現在的電視熒屏上,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瑣碎的、吵鬧的、無聊的、庸俗的,乃至惡俗的、變態的節目?因為電視人與觀眾心的距離太遠了,以為要那麼吵著鬧著,觀眾才會聽見,才會買賬!你肯把那些電視作品推薦給你的父母看嗎?你敢把那些轉發給你的孩子看嗎?

電視人口口聲聲宣稱“觀眾朋友”,其實,他們往往不過是將觀眾當作可以忽悠戲弄的收看對象,當作可以兌換收視率的“觀看道具”,僅此而已。

未來電視:和你再見啦?

近日,澳大利亞未來學家Ross Dawson 發布了“報業消亡時間線”世界地圖。他預計美國報業的末日是2017年(原因是“變得無足輕重”)﹔英國:2019年﹔澳洲和香港:2022 年﹔日本和中國:2031年。對此,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君超認為,報紙遲早會消亡。

一張報紙消亡時間圖,看得心裡有些不是滋味,是“兔死狐悲”那樣的痛感嗎?說不清。

我知道的是,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電視媒體的觀眾收視量與去年基本一致,但較前面兩年有明顯的下降,下降幅度在7分鐘左右。觀眾規模持續縮小,由2009年上半年的75%下降至2012年上半年的68%,觀眾以每年2%的速度遠離電視。(數據來源:CSM歷年所有調查城市)而在北京地區,電視機開機率從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並且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開始老齡化。年輕人擁有個人PC、互聯網、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視聽平台,具有更好的互動性以及選擇自由。數據你可以不信,事實你不會熟視無睹: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手機當電腦用,電腦當電視機用,電視機開始當擺設用。平面媒體的報道用語是,電視業似乎正在走向窮途末路,電視機越來越像一個無助的顯示器。

開機率越來越低,觀看者越來越“老”,這就是電視的生存現狀。前面已經說到海峽對岸的情況,據台灣TVBS新聞台報道,台灣綜藝主持天王天后包括吳宗憲、利菁等人,過年前一堆節目倒台,一個月以來,就有將近10個節目停播,原時段改成回放或是播戲劇,環境不景氣,讓懷才藝人無用武之地,台灣綜藝節目儼然進入寒冬。

海峽此岸的情況,令人亢奮,2013年的衛視熒屏將會有46檔綜藝節目輪番登場,不過,你仔細看看一個電視業內人士的觀察:@傳媒第三隻眼:翻了一圈電視,全都是甄嬛!不論你翻到哪個頻道,劇情都能夠接的上。這邊甄嬛剛進宮,那邊就上演滴血認親了。有網友曝黑龍江衛視密集重播《甄嬛傳》近半年,據統計,2012年7月至今已重播不下10遍,迷倒“主婦”觀眾一片,“現在叫醒我的不是鬧鐘,是皇上!”

這是更真實的電視生態。它的隱喻是什麼?再看看日本的電視局勢:日本的電視產業一直享有“媒體之王”的美譽,時至今日,電視仍是大眾傳媒的主流,在輿論形成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然而,近來日本電視產業被指“無精打採”。網絡的強勢來襲固然是一大威脅,但絕不是惟一理由。

網上隨便可以搜到不看電視的N種理由:●電視給我們傳達過多並不想知道的資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甚至是價值觀﹔●電視劇看得我都想哭,編劇的智商讓人懷疑,導演的不負責任讓人發指,演員大多是沒有真才實學的大騙子﹔●節目除了選秀就是挖人隱私的情感談話類節目,各種主持人都像喝多了,口齒不清思維混亂自以為是,台下的觀眾集體無意識地傻笑﹔●發達的網絡,讓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網上看精彩劇集,更重要的是有英劇和美劇。

有意思的是,以上言論來源豆瓣網的一個“不看電視”小組,人家不看電視的都自動集合成了小組!更有專家和媒體在世界電視日(每年11月12日)放言:再見,電視!星雲大師最近也說,一個人用得太多,不一定很好。例如,幾十年前我們看報紙,一份報紙隻有兩張半,后來增加到三張,覺得蠻快樂的,但是到現在暴增到一份有十幾張,就覺得很苦惱,因為看不完那麼多啊!過去電視隻有三個台可看,現在有超過一百多家電視台,轉到最后,干脆不看。我們平日使用的東西,如果少一點,思想也會變得清明單純,例如不花太多時間看電視,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在讀書、思考或親近大自然,我覺得這不但對萬物是環保愛護,對自己也是一種“心靈環保”。

暨南大學教授費勇讀中國近代史發現,有兩次社會變革是由媒介帶來的,一是晚清到民初,報紙與雜志開啟了民智﹔二是當前的互聯網,正在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唯獨對於社會變革沒有關鍵影響的是電視,也許印証了一種觀點:電視不過是印刷媒介向電子媒介轉化中的過渡性媒介。

費勇的說法未必成立,電視還是影響了相當多人群的生活,至少電視節目幫助許多人打發了現代科技進步所節約下來的生活時間。網上一個段子,也許可以讓許多糾結的電視人放下:每年專家都會說明年省級衛視會進入分水嶺﹔每年專家都會說明年省級衛視份額將會被吞噬﹔每年專家都會說省級衛視馬太效應會更明顯﹔每年專家都會說省級衛視必將爭奇斗艷﹔每年專家都會說省級衛視會從收視率競爭轉到品質力競爭﹔每年專家都會說中國電視將會走向沒落。后來,才發現,專家都是騙人的。

專家都是騙人的?但願。

(作者單位:江蘇教育頻道)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