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拒絕大團圓 編劇反思中國式婚姻--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我的父親母親》拒絕大團圓 編劇反思中國式婚姻

2013年07月24日07:27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陳小藝(左)和辛柏青的劇照。劇組供圖

情感倫理劇《我的父親母親》正在北京衛視熱播,通過講述知識分子陳志與農村姑娘張翠花的坎坷婚姻歷程,展現了70年代一段頗具代表性的“中國式婚姻”。該劇的結局並沒有模仿《金婚》類的情感劇選擇“大團圓”,讓不少觀眾大呼意外。對此,編劇趙冬苓表示,傳統的中國式婚姻會壓抑人性,結局不用大團圓,是為提出反思,“呼喚國人情感的真正解放”。

爭議:情感坎坷太多太殘酷

回應:情節展現傳統婚姻問題

劇中,陳小藝飾演的翠花和辛柏青飾演的陳志,一個行事潑辣大膽、一個心性溫和寡淡,家庭背景、成長經歷、生活志趣和理想追求都截然不同,卻因為時代造就陰錯陽差地走到了一起。有觀眾吐槽:“翠花是在陳志落魄時嫁給他,也算得上貧賤夫妻,可兩人不斷地吵架、猜疑,坎坷一個接一個,劇情設計得太殘酷。”

但編劇趙冬苓看來,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翠花與陳志這種“城鄉結合式”的婚姻頗具代表性。她說:“特殊時代造就的境遇,讓兩個完全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但彼此的心靈卻始終無法契合,隻能在婚姻中苦苦掙扎,尋求出路,這其實是很多中國人婚姻的縮影。”趙冬苓表示,傳統的婚姻觀念裡,很多夫妻都是打打鬧鬧,但最終還要一起過一輩子,好像“不打不鬧不成夫妻”,而這種中國人式的婚姻,其實是對人性的一種泯滅和壓抑。她說:“他們在一起本身就是時代的錯誤,生活中更無法溝通,所以過得非常痛苦。因此,我在劇中對他們的結局做了大膽的安排,肯定不是大團圓,希望能對中國式婚姻提出反思,呼喚中國人情感的真正解放。結局可能會讓人意外,但是每個人都獲得了精神的自由,獲得了幸福。”

爭議:馮遠征裝嫩不忍直視

回應:特殊時代的普遍現象

不少觀眾指出演員扮相略顯裝嫩。有網友感嘆馮遠征的年齡感過大,“剛入大學的馮遠征竟然都‘熟透了’,讓人不忍直視啊”。

對此,飾演馬慶生的馮遠征回應,這是那個時代普遍的現象。他說:“那時候還沒有高考,不像現在都是念完高中考大學,個個都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在當年,上大學還是推薦制,得從學工學農的優秀分子中選拔,劇中的馬慶生就是這樣進入大學的。他已經當了多年的工人,加上沒有背景隻能靠自己‘掙扎’,所以成熟得比較早,一出場就一副歷經滄桑的樣子。而且,《我的父親母親》是一部年齡跨度很大的戲,也沒有辦法找兩個人去演一個角色。從導演角度來說,找兩個演員演同一個角色,一是不大劃算,二是擔心觀眾接受起來有障礙,這樣就不如由一個人演。反正大學生的戲份沒幾集,讓觀眾覺得‘裝嫩’的時間也短。”(記者趙楠楠)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