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微信搭建四川救災平台 突發事件中的新媒力量--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四川連日遭遇暴雨,微博、微信快速發布災情、救援等網民關注信息,搭建官民互動平台 

微博微信搭建四川救災平台 突發事件中的新媒力量

張婷樾

2013年07月25日09:09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插畫:李瑞寧

  觀看視頻,請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連日來,四川遭遇50年來最強暴雨。從災情發布、救援跟進,到災害預警、籌集善款,新媒體正逐步全程參與突發事件和災難報道。專家指出,如何把握新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參與度、減少其負效應值得深思   

  7月上旬以來,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暴雨來襲,四川更是遭遇50年來最強暴雨,災情告急。從7日到16日,四川微成都、四川氣象、四川發布等官方微博賬號,發布了千余條相關信息,內容涉及災害預警、災情發布、救援進展等網民普遍關注的信息,粉絲點擊閱讀量超過1000萬次,轉發評論超過數萬條,新媒體在災害信息發布和救援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

  事實上,新媒體與突發事件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從禽流感處置到蘆山地震的救援﹔從北京大雨的自救到“蘇力”台風的預警,新媒體打開了災難事件信息傳播的第一扇窗。各方獲取信息后迅速展開救援行動,更多的人通過新媒體發出平安帖,傳遞正能量。便捷、快速的新媒體,在突發事件面前顯示出自身實時更新和極速擴散能力。  

  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它與突發事件有著先天的契合性  

  新媒體時代,一切都進入了“秒”時代。新媒體一定程度彌補了傳統媒體信息的滯后性,事件發生與信息發布的時間差達到“秒”速度。一起突發事件當中,新媒體對於個體的意義,很有可能是發出“生命的聲音”。同時,新媒體中“微力量”凝聚,會有意想不到的社會動員效果。

  7月7日四川暴雨發生之后,各路人馬趕往災區救援之時,新媒體也在線上凝聚“微力量”。災害發生后,“四川暴雨”迅速成為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截至7月18日,搜索“四川暴雨”微話題,總共出現154萬多條結果。而微話題“四川暴雨求助”也得到了災區群眾的廣泛響應。暴雨中,微成都官方微博作為四川公共賬號中的一員,聯動四川氣象、成都氣象、成都交警以及各區縣政務微博等,在暴雨期間,及時發布天氣、路況等相關信息。

  與此同時,不少微博名人開通了私信功能,以方便求助者尋找親人﹔新浪“微公益”成為各界人士最主要的募捐通道之一﹔政務微博實時更新最新救援進度,讓信息更為及時透明﹔災區公共賬號擔負起發布服務信息的責任。

  而除微博之外,微信平台也成為災難事件中信息快速傳播的新渠道。“微成都”在四川暴雨期間,利用微信平台每天為網友播報天氣預警預報等信息,提醒微成都10萬微信好友注意天氣變化、出行注意事項、防災自救等信息。此外,微信由於佔用的網絡空間小,在災難事件中給親友報平安時,比短信的傳達成功率更高。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說:“新媒體具有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互動性強的特點,它與突發事件有著先天的契合性,可以即發即報、滾動播報。互聯網技術應用的web2.0形態微博出現后,隨著用戶的不斷增加,信息源更是無處不在。2010年之后,幾乎所有的突發事件都是微博首發,微博直播。”

  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與職能部門合作將成為一種走勢  

  “過去的災難報道是看誰跑得快,誰能第一時間到現場,而現在大家比拼的是看誰能發布最准確、最權威的信息。”一位參加多次災難報道的記者如是說。

  新媒體由於其信息來源的多樣化,使之較傳統媒體傳播的內容更為充分。微博從僅僅140字的“一家之言”蛻變為社會災難事件中的信息匯聚與傳播平台,也正是基於此。然而,新媒體傳播主體的開放性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效應——虛假信息摻雜其中,網絡謠言因此產生。

  7月四川暴雨,部分地區降雨甚至達到50年一遇,導致該省多地發生洪澇、泥石流等災害。而今年1月,一具身長3米有余、重8噸的石獸在四川天府廣場附近四川大劇院工地被挖出。有人刻意把二者聯系在一起,“神獸被挖引發四川暴雨成災”的網絡言論一時廣為流傳。對於這樣的說法,四川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林向已經出面澄清:“純屬‘無稽之談’,出土的石獸與當前的天氣變化沒有任何關系。”

  新媒體作為信息的集散地,尤其在災難事件中,如何樹立公信力、理性引導社會輿論,是新媒體所必須面臨的問題。

  災難事件報道中,新媒體的碎片化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政務微博的出現,適時地解決了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問題,有效幫助網友甄別虛假信息。新媒體與智能部門合作也將可以成為今后新媒體發展的一種走勢,這不僅提高新媒體平台的可信度,而且能夠進一步促進政務信息透明化。

  “政務微博和媒體微博發布的信息,多是經過權威部門發布和核實過的,真實性更高。”微成都官方微博編輯潘攀說:“通過微博、微信平台,網友能了解政府在災難事件中做了什麼,明白自己應該做什麼來支持救災。而政府也能通過網友的回復,了解民眾最迫切關心的問題,是一個很好的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溝通渠道。”

  程曼麗認為:“現在網絡空間中對謠言的危害性認識越來越清晰,網民自律問題被擺到了台面上。這其實是媒介素養以至公民素養的題中應有之義。既然我們已經進入媒介化社會,就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養,用好新媒體,減少它的負效應,發揮它理性的正能量。”  

  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除承擔報道者的任務,也應該承擔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動和服務是新媒體應發揮的主優勢  

  新媒體與當下的互聯網生態密切相連,由於它的即時性和廣覆蓋,往往成為網絡輿論風暴的一線陣地。隨著新媒體逐漸成為突發事件和災難報道中的重要信息源和報道者,如何把握新媒體在災難事件中的參與度,也成為一個議題。

  無論國內國外,新媒體參與突發事件和災難報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無論是美國的卡特裡娜颶風還是日本的核泄漏事故,新媒體都顯示出傳統媒體不具備的優勢。但是新媒體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也遇到了很多問題。

  “全民總動員、齊上陣,對民眾詳細了解災情信息具有很大的幫助,但也會帶來一些問題。”程曼麗說,“首先是有可能擠佔救災資源,給災區帶來負擔﹔其次是對災情的過度挖掘、過分渲染,容易使受眾的認知偏離客觀事實,產生病態焦慮。災害報道和一般的報道不同,它既是一個將問題展開的過程,也是一個促使問題解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但要及時報道新聞,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還要安撫受傷的心靈,維護正常的社會及救災秩序,引導各方面妥善處理事件、解決問題。”

  新媒體參與災難報道的另一個問題是,信息爆炸帶來信息質量的良莠不齊。四川暴雨事件,微成都除提供服務信息之外,還主動策劃了一些微話題,引導網友正確對待暴雨。其中“友愛順風車”和“成都失戀了,她不停地哭,你們快表白,告訴成都你愛她”等活動都受到了網友的好評與支持。

  對此,專家指出,新媒體在突發事件中除了要承擔報道者的任務,也應該承擔起公益平台的作用。互動和服務是新媒體應發揮的優勢。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