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的成本有三種:固定成本、變動成本和混合成本。
(1)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其總額不隨業務量發生任何數額變化的那部分成本。對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而言,管理會計中的固定成本包括房屋和技術設備租賃費、保險費、按使用年限法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不隨節目制作數量變化的採編人員工資和勞務費、行政管理人員辦公費和工資。
需要注意的是,節目的固定成本總是與特定的計算期限相聯系,一個月的固定成本與一年的固定成本,二者水平自然不同。
(2)變動成本。變動成本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其總額隨業務量成正比例變化的那部分成本。對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而言,管理會計中的變動成本可包括節目制作中按工作時間計提的固定資產折舊費、直接耗費的材料、根據節目制作量而確定的採編人員的工資和勞務費等。
(3)混合成本。混合成本是指介於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之間、既隨業務量變動又不成正比例的那部分成本。在實際工作中,由於和業務量呈嚴格正比例關系的成本類別較少,因此,大部分的成本明細項目都屬於混合成本,例如勞務費、交通費、餐費、通信費、衛星傳送費等。
與此同時,任何一項混合成本都可分解為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例如,有些混合成本在一定業務量范圍內其成本不隨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類似固定成本﹔當業務量突破某一范圍,成本就會迅速上升,並在新的業務量變動范圍內固定不變。這種混合成本又被稱作階段固定成本,例如工資中的加班費。有些混合成本則可分解為標准的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它的固定部分不受業務量的影響,變動部分則是在固定部分的基礎上隨業務量的增長而呈正比例增長,例如節目制作中的通信費和節目衛星傳送費。
制作成本是節目生產制作過程中資金、人力、物料等各種資源的耗費。節目成本的核算根據不同節目形態可以以分鐘或期、集為核算單位。通過全面、有效、科學的成本核算與評估,能夠大幅降低節目制作中的物化勞動耗費和活勞動耗費,實現節目制作成本的全面降低,最大限度地拓展節目盈利空間。
(四)創新指標。創新,是企業成長的動力與源泉,也是廣播電視節目的本質特征和永久要求。因此,在對廣播電視節目制作階段進行評估時,創新指標必不可少。這一指標的評估標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從整體進行評估,即節目形態創新性評估﹔二是對局部進行評估,即節目表現手段創新性評估。
1.節目形態創新。對於一個廣播電視節目而言,節目內容隻有轉化成相應的、充滿個性化色彩的節目形態,才能更具活力,並為受眾所接受和喜愛。節目形態既有節目形式的元素,也有節目內容的元素,是節目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因此,節目的創新性指標首先要衡量節目形態的創新程度。
目前,我國廣播電視節目的形態創新一般表現在以下幾種途徑上:
(1)形態融合。即新的節目形態是幾種舊的不同節目形態的有機融合或嫁接。融合后的節目形態可能同時具有幾種舊有節目形態的特征,令受眾感到耳目一新。比如現實中一些綜藝類節目和紀實類節目相結合,令人真假難辨,產生一種亦真亦假的傳播效果。
(2)原形完善。品牌節目在觀眾中往往具有較高的認可度,但也會面臨一個觀眾審美疲勞的問題,而創辦一個新節目,往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開發、投入和生長期,因此,現實中很多品牌節目往往通過加入片頭、片花、片尾、音樂等包裝元素,使節目形態不斷發展與完善,逐漸演變成新的節目形態,給人以煥然一新的感覺。此外,還有一些新節目形態由重大活動或者特別節目演變而來,這也是目前節目形態創新的一種重要方式。
(3)拿來改造。在西方傳媒業發達的國家,每個節目背后都有一本節目模式的“聖經”(TV Format Bible),包括腳本、制作流程、板塊、游戲環節、演播室、道具、植入式廣告設計、觀眾參與設計、多媒體聯動、節目測試等內容。節目開發公司把節目模式賣給不同國家的廣播電視媒體,各媒體的制作團隊按照這本指南做出自己的節目。在國際上,節目形態屬於知識產權的范疇,因而在WTO的有關條款中,受到法律的保護。在廣播電視節目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節目形態如今已成為一種嶄新的節目經營方式,即節目形態的版權售賣,且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各國廣播電視業為了既降低制作成本,又得到良好的收視率,都在爭相購買有智慧含量和創造力含量的節目形態,並經過本土化的改造,形成新的節目形態。與自己白手起家研發新節目形態相比,這種“拿來”“改造”的節目創新方式顯然更經濟、更保險、更有效。目前,國內大部分電視娛樂品牌的節目形態都是從境外“拿來”“改造”而成的。如2012年最火爆的電視娛樂節目《中國好聲音》,就是浙江衛視花8000萬元人民幣從荷蘭引進的。
2.表現手段創新。表現手段創新是節目制作中的小火花,它不涉及節目的大架構革新,而是運用一些細微手段的小改進,使節目局部得以創新。
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節目制作者對各種節目表現手段的創造性應用包括主持人播報方式、演藝人員表演、節目敘事、畫面、聲音、特技等,通過這些創造性應用增強節目的吸引力。
三、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評估系統指標的應用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評估指標系統的構建和對節目制作的流程進行評估,不僅為節目制作的方方面面提供考核依據,更為廣播電視節目產業鏈的完善提供重要保障。這一指標系統所呈現的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具有全局性的戰略性評估方案。它不一定保証能生產出最好的廣播電視節目,但是可以保証不會產出最差的節目。
(一)節目制作評估系統指標的考核。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系統是由主觀評估指標與客觀評估指標有機結合構成的。主觀定性評估指標的數據採集在之前已經進行介紹,而對於客觀定量評估指標的數據採集,則主要來源於相關部門的統計數據和評估機構的專業調查。
節目制作評估系統的指標考核標准如下:
1.技術指標。本指標的評估應用主要是節目制作過程中的監測與成品節目檢測,以軟件設備篩查技術指標是否合格,而質量監督部門的介入可以評估音畫協調等指標是否符合節目播出規范。技術指標基本遵循國家有關部門制定的標准。具體評估指標包括圖像質量、聲音質量等(相關技術指標參見原國家廣電總局制定的技術標准)。
2.藝術指標。本類指標全部由主觀定性評估指標組成,可採取相關直接調查法進行數據採集。具體評估標准為:
(1)敘事。敘事者能否通過選擇一種合適的角度、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結構進行講述,將受眾帶入事件中,從而有效地接受全面的事實經過﹔節目的敘述對象是否能夠瞄准潛在對象,即研發階段所定位的潛在受眾﹔節目結構是否與節目主題契合﹔細節安排是否恰到好處、錦上添花﹔節奏是否張弛有度、飽滿連貫。
(2)畫面。畫面構圖是否能圍繞主題思想安排﹔空間布置與環境造型是否恰當﹔燈光的運用水平﹔色彩的感應力和沖擊力﹔畫面組接與鏡頭組接是否連貫順暢﹔具備一定的節奏感,對觀眾的視覺心理有適度的調節。
(3)聲音。節目語言是否直接、明確,在節目中起到交代情節、揭示思想、展現沖突、刻畫人物、感染觀眾的作用﹔音樂能否起到烘托畫面、渲染情緒、制造氣氛的效果﹔音樂的間隔作用發揮水准優劣﹔音響的描寫、表現與結構作用發揮狀況評估。
3.經濟指標。本類指標均為客觀定量指標,需要相關部門協助數據採集與評估。這類評估的主要作用是為節目價值鏈的其他環節提供客觀依據。主要數據採集內容有:勞動、資本,企業總成本,固定成本、變動成本、混合成本。具體評估內容為:成本函數和生產函數的測算,結合本行業的平均值比照,評估有關資源配置的優化程度和核心競爭力優劣﹔片比﹔成本控制與核算。
4.創新指標。本類指標全部由主觀定性評估指標組成,採取相關直接調查法進行數據採集。具體評估標准為:
(1)節目形態創新。對節目內容的發展是否具有正面意義﹔能否形成新的節目形態﹔在腳本、制作流程、板塊、游戲環節、演播室、道具、植入式廣告設計、觀眾參與設計、多媒體聯動、節目測試等內容上能否形成一個新的、有能力進入版權交易市場的模板。
(2)表現手段創新。主持人播報方式、演藝人員表演、節目敘事、畫面、聲音、特技等方面,是否有所創新以及創新的程度。
(二)指標賦分與權重設置。電視節目制作評估系統內的技術指標,採取5分打分法。分為合格(5分)和不合格(1分)2個等級。
電視節目制作評估系統內的藝術與創新兩大定性指標,採取5分打分法。分為優秀(5分)、良好(4分)、一般(3分)、較差(2分)和很差(1分)5個等級。
電視節目制作評估系統內的經濟指標,以效率、片比、成本綜合測算,結合本行業的平均值比照,採取5分打分法,分為明顯優於行業平均水平(5分)、略優於行業平均水平(4分)、等同於行業平均水平(3分)、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2分)和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1分)。
體系內共計四大項指標,每一大項指標的權重分別為25%。
電視節目制作評估小組成員可以結合實際情況,由評估主體按照一定的權重比,分別邀請專家、業內人士和受眾組成。業內人士主要指市場調查的專業人士與媒體的專業從業人員。(作者為北京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1﹞國家廣電總局:GB?T 16463-1996《廣播節目聲音質量主觀評價方法和技術指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