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鈺瑩不后悔與賴文峰戀情:媒體誤解很委屈【2】--傳媒--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最新資訊

楊鈺瑩不后悔與賴文峰戀情:媒體誤解很委屈【2】

張憶耕 田亮

2013年08月10日07:04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楊鈺瑩再談與賴文峰戀情稱不后悔(圖)

楊鈺瑩

  楊鈺瑩

  “你可以沒有愛情,但一定要相信愛情”

  楊鈺瑩的戀情開始於1994年,她到廈門演出,遇見了賴文峰。1996年底,她不顧母親反對,悄悄退出歌壇,“義無反顧地朝著自己喜歡的人奔去”。

  人生際遇是很奇妙的事,一個人的出現、一個事件的發生都可能突然改變原本的生活軌跡。時至今日,仍有人感慨:如果當初楊鈺瑩沒有選擇離開,那麼今天的她又會是什麼樣子?可惜生活沒有彩排。

  “那時候,我們都是20歲出頭的年紀,他比我還小一些,我們很認真,感情也非常好。”這是2002年楊鈺瑩電視訪談中第一次公開承認並披露那段戀情的細節。“我們經常一起去鄉下喝羊奶。一個騎三輪車的老大爺把羊奶擠出來,我們在爐子上把它煮一煮,加一點芝麻粉,很香的。我們也會一起走鄉下的小路,和村子裡的老人家打招呼。那是段很快樂的歲月。”2002年的楊鈺瑩已經31歲,但回憶起這些往事,她一直在笑,做出各種生動的表情和手勢,像個小女孩。

  那段感情維持了3年多,楊鈺瑩說,“因為性格問題,大家非常友好地分開了”。隨后,1999年,廈門遠華特大走私案爆發,賴昌星、賴文峰叔侄涉案。盡管公安機關認定楊鈺瑩與案件無關,但這個轟動性的社會大案依然把她推向了深深的低谷。

  2012年,楊鈺瑩再次提及那段風雨戀情。“我並不是一個多麼完美的人。現在看來,20多歲還是大孩子的年齡,價值觀還沒完全建立好。最致命的是,青春時期非常懵懂,沒有足夠的成熟度可以料到自己將會頭破血流。”此時,楊鈺瑩41歲,愛情留給她的已經不僅僅是美好的回憶,還有自省。

  環球人物雜志:不同階段的女人對愛情的看法不盡相同,現在的你如何理解愛情?

  楊鈺瑩:20歲情竇初開時,覺得愛情就是童話,一定會有一個白馬王子把我帶走,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30歲時,覺得愛情是一場迷人的探戈,裡面充滿了很有魅力的、小小的戰斗,你來我往,帶著一點點游戲的感覺,卻是一場非常認真的雙人舞。但是到了現在,我向往的愛情,是兩個人看著同一個方向,而不是看著彼此。最好是親密的朋友、很好的家人,當然,也是甜蜜的情侶。尤為重要的是,要擁有相同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環球人物雜志:那就是說,如果現在遇到一個價值觀是“金錢至上”的男人,一個為了錢不擇手段的男人,你不會接受了?

  楊鈺瑩:肯定不會。物質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再多就覺得是負擔。金錢夠用就好,可以用來做唱片、發展事業,也可以用來買漂亮衣服、打扮自己,還可以把家人和自己照顧好,這就足夠了。

  環球人物雜志:今天這個年代,很多人不再相信愛情了,甚至認為你情歌裡唱的那種“純純的愛”已經不存在,你還相信純愛嗎?

  楊鈺瑩:愛情是人類的信仰,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愛情中誕生。你可以沒有愛情,但一定要相信愛情。一個女人對愛情的憧憬能讓她顧盼生輝。

  環球人物雜志:現在有太多“閃婚”、“閃離”,甚至為買房子去假離婚。看到這些,不會失望嗎?

  楊鈺瑩:有一點悲哀啊。當人們把物質看得比精神重要的時候,愛情信仰就缺失了。但我相信,經過這樣一個物質至上的年代后,大家會回歸,會回望。哲學家周國平說過一句非常棒的話:人類最美好的享受就是最原始的享受。愛情就是人類最原始的享受。

  環球人物雜志:有一首英文詩說:“去愛吧,像沒有受過傷一樣。”在經歷過傷害后,你還能做到嗎?

  楊鈺瑩:工作隻要努力就會得到回報,但愛情不是,它變幻莫測。就是這種捉摸不定讓它更具吸引力。我身邊很多愛情非常甜蜜的朋友,他們說自己並沒花多少心思,就“遇上了”,他們是很幸運的。對我這個沒那麼幸運的人來說,愛情需要不斷去學習。女人應該在愛情中加入“理性”。這很難,對吧?就因為難才要練啊。一點點理性,可以讓我們看得更清楚,擁有更長久的幸福。如果你有很快愈傷的能力,那就勇敢去愛吧。

  環球人物雜志:都說愛情是女人的保鮮膜,你現在保持這麼好的狀態,是不是正在享受著愛情?

  楊鈺瑩:享受生活比享受愛情更滋潤。當然,愛情是生活中最玄妙的一朵花,就看你有沒有能力抓住它,讓它一直保鮮。

  在這場愛情討論的最后,記者輕聲觸及了她那段“義無反顧”的戀情。

  “現在還害怕被提起嗎?”

  楊鈺瑩微微一愣,原本注視記者的眼神開始游離飄忽。顯然,對於這個話題她依舊有所抗拒。不過,她還是淡淡地回答:“過去經歷的一切都是對現在最好的滋養,不必太在意,隻要做一個更好的、更本真的自己就夠了。像佛教所說,這朵花會開得更美……”

  “后悔嗎?”

  楊鈺瑩依然繼續著關於“一朵花”的講述,只是下意識地微微搖了搖頭。

  “這個時代更需要端庄大氣的薛寶釵”

  2000年,經歷風雨后,楊鈺瑩第一次復出。但她失去了曾經的好運,沒有人留意她改了歌路,沒有人留意她的新單曲,人們更熱衷於關於她的各種傳聞。

  這次復出,楊鈺瑩與姐姐楊晨麗掌管的深圳一家公司簽約,同年推出專輯《故事》,其中的同名歌曲《故事》唱道:“不懂愛,別在乎太多。”這既是她的內心獨白,也似乎在告訴所有人:你們並不了解我的愛情,請不要隨便猜疑了。

  環球人物雜志:曾經所有媒體都“捧”你,后來所有媒體都“踩”你,批評你談了一場錯誤的戀愛。那麼多的非難,你覺得委屈嗎?

  楊鈺瑩:這就是成長的過程,也是媒體成長的過程。上世紀90年代,中國的唱片業剛剛興起,還是幼苗,媒體對我們更多的是保護,給我們非常好的土壤去成長。直到現在,我仍對那時的媒體心存感激。后來,經歷的大多是媒體的批評。如今,我成熟了,媒體也成熟了。我做得好的,他們贊揚﹔不好的,他們批評。這樣很好。

  環球人物雜志:很多人經歷了媒體如此大的轉變后,會有更強的自我保護意識,你為什麼還有勇氣面對媒體?

  楊鈺瑩:我也是一個普通的讀者和觀眾。當我在報紙、雜志上看到自己歡的名人訪談時,常常會從他們的表達中獲得一些啟發。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這一點,也許能力有高低,但我把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希望對一些處在成長階段的年輕朋友有幫助。

  環球人物雜志:從你的外表看,真是我見猶憐,一點都看不出你這麼堅強。

  楊鈺瑩:我這個職業,堅強是必需的。我說過,我心裡可以很爺們的,像個“女漢子”。要感謝媽媽遺傳給我的堅強。她們那一代女性,經歷了太多艱辛、坎坷和動蕩,但媽媽依然保持著美麗和堅韌。這粒種子在我身體裡生根發芽,長成我后來戰斗的盔甲。

  環球人物雜志:除了遺傳,也需要后天的錘煉吧?

  楊鈺瑩:當然。小時候我很喜歡《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因為她身上有一種淒美。現在才發覺林妹妹太柔弱了,這個時代更需要端庄大氣的薛寶釵。女人在必要的時候要拿出點男人的氣度,剛柔並濟才能更好地生活。工作這麼辛苦,如果不向男士們學習一些堅韌和果斷怎麼辦?每天晚上哭嗎?

  環球人物雜志:你還說過自己要像王熙鳳?

  楊鈺瑩:那是我對主持人的形容,從頭到尾,要在台上招呼每一個人,掌控全場,有點像管家婆王熙鳳。但是作為女人,她有點太狠毒了,我學不了她。我理想的女性,就像我最喜歡的珍珠一樣,光澤雖然柔軟,質地卻很堅硬。

  “做了10年閑雲野鶴,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2002年之后,身心俱疲的楊鈺瑩再次選擇離開,開始了10年“隱居”。有人說在澳大利亞見過她,有人說在深圳見過她。採訪中,楊鈺瑩用“閑雲野鶴”來形容那段生活,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她把向往很久的地方都走了一遍,從歐洲、南美洲、大洋洲到東南亞。

  她孤身一人,一邊旅行一邊參加各種短期學習班,在每一處停留的時間都不同,有的半個月,有的一個月,有的甚至更長。“喜歡一個人,會希望多待在他身邊,多感受真實的他。喜歡一座城市也一樣。”

  楊鈺瑩在澳大利亞生活了一年。在她看來,那裡結合了歐洲與中國的氣質,現代又不失淳朴,可以稍稍緩解自己對家鄉的思念。在悉尼,她參加學習班,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聽著“南腔北調”的英語,不再為自己的口音感到尷尬。她會和一群朋友結伴去看煙花,或是穿幾十塊錢的T恤,和同學們牽著手在街上逛,走上幾個小時,球鞋都走破了好多雙。

  有時,外國朋友好奇地問她:“為什麼你唱歌這麼好聽?”楊鈺瑩帶著小小的得意:“因為我是天才啊。”那一瞬間,仿佛穿越了時光,變成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有時,走在異鄉的街頭,當地的華人會認出她,反而比國內的人們態度更友善。這讓她感覺溫暖而自在:“不認識的人,卻像老朋友。我很享受那一刻的小幸福。”

  偶爾回國,楊鈺瑩就和定居在深圳的媽媽、姐姐一家住在一起,過著簡單的生活。

  環球人物雜志:媒體曾用“急切”形容你2000年的那次復出,2012年再次復出,你看起來很從容。是不是10年隱居生活改變了你的心態?

  楊鈺瑩:是。這10年,把自己放逐在天地間,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帶給內心的新鮮感、沖擊感非常強烈。

  當我面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時,首先會想到是什麼樣的文化撫育了我,讓我成了現在的樣子。我在盧浮宮看到那些西方油畫,就會想到中國的國畫和水彩畫,它們完全可以和盧浮宮的畫媲美,甚至更美。我走過的地方越多,越留戀自己生活過的地方,越愛自己的國家,因為那是根。

  環球人物雜志:在這樣悠然的狀態下,對以前那些想不開的事情,是不是也就想開了,不計較了?

  楊鈺瑩:我解開內心疙瘩的能力還挺強的,出國前就解開了。這10年看了很多書,其實從一個人看的書中,就能發現成長的軌跡。少女時期,我喜歡看小說,最初看瓊瑤、張愛玲的小說,后來看內地作家池莉、陳染、林白的小說。再大一些,就愛看哲理方面的書,比如南懷瑾的、周國平的。現在,開始看一些宗教方面的書,比如星雲大師的,還有印度人克裡希那穆提的書。這個印度人被公認是20世紀最偉大的靈性導師,看他的書,有很多感悟。

  環球人物雜志:為什麼你現在會轉向看這樣的書?

  楊鈺瑩:為了尋找智慧。所有的一切都在智慧之下。

  採訪過程中,楊鈺瑩一直帶著甜美的微笑,極盡禮貌、周到,中途還取來兩盒精美的巧克力與記者分享,試圖讓彼此看起來更像朋友。但對於一些問題,她表現出的“警覺”過於敏感,選擇用答非所問的方式“保護”自己。這不禁讓人想起一位曾採訪過上千位名人的記者對她的評價:“人品不壞,但你就是沒法跟她正常交流。”歲月的痕跡和人生的風浪沒有刻在她的臉上,但畢竟刻進了她的心裡。

分享到:
(責編:溫璐、蔣波)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