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首屆“中印媒體對話”現場。
人民網8月22日電(趙光霞 韓鑫)由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和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主辦的2013首屆“中印媒體對話”今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北京日報、印度快報等機構的媒體人員及專家學者就如何看待中印兩國發展現狀及形勢、兩國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及媒體在中印關系中的作用與影響等議題進行了討論。
中印兩國有待加強了解 需要相互學習
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GTF)名譽理事長、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提出中印兩個國家之間目前存在一些誤解,他說,印度的經濟發達水平比很多中國人想象的要好,“印度國家比很多中國人想象的要發達,經濟更加開放,很多地方非常繁榮,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尤其是印度的老百姓,總是那麼快樂,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胡錫進表示,印度人民對中國也有一些誤解,“印度人可能認為中國很不民主,認為中國媒體如何封閉,“實際上中國的開放性,中國媒體的活躍度,也遠遠超出了印度一些朋友的想象。我覺得這兩個國家有很多值得相互學習的地方,中印兩個國家成為朋友的話,亞洲就不會有問題,甚至從長遠看,世界也就會穩定。”
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主席喬希·辛族表示,兩國不管是在氣侯變化上的談判還是其他許多涉及區域和全球事務中的談判都有同樣的立場,但是媒體中的報道卻常常是與現實格格不入的,印度需要更多的了解中國發展,了解中國的媒體,以更好的推進雙邊關系。“所以,我希望能夠多舉辦這種媒體對話會,使得中國的聲音和印度的聲音,夠被雙方所聽到,減少不准確報道和負面信息對政策決策者帶來的壓力和危機。”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藍建學稱,中印現在更加重視發現學習對方的優點和長處,跳出以往情緒化的對比思維定勢,積極利用和借助對方的一些優勢資源,來推動自身的發展壯大。
中印媒體應加強相互合作
人民日報社國際部記者王磊表示,印度媒體受西方觀點的影響比較大,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難在一個短時間內有所改變,在中印關系的報道裡,印度媒體更傾向於選擇政治性的,對於讓媒體努力成為兩個國家民眾間文化了解橋梁的願望還比較弱。此外,在媒體報道的時候,情緒化的東西容易左右報道傾向。
印度媒體經常會買一些美聯社、路透社的新聞和圖片,對此,印度快報專欄作家拉賈·莫漢表示,很多媒體也會選擇購買西方媒體之外其他媒體的報道,這顯示了市場邏輯對新聞媒體的作用,隻要你的新聞是質優價廉的,就會吸引買家,如今印度人已經開始在中國報紙發表文章,中國學者也在印度報紙發表文章,我們的工作就是如何使雙方的新聞溝通變得更容易。
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
環球時報公益基金會(Global Times Foundation,簡稱GTF)是由環球時報社發起設立的公益組織,經北京市民政局登記注冊,於2012年11月27日正式成立。
GTF秉承“匯聚各界愛心,承擔社會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的宗旨開展公益項目。其業務范圍包括:組織開展符合本基金會宗旨的公益慈善項目﹔資助國內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開展符合本基金會宗旨的社會性公益項目﹔資助國內高校開展與本基金會宗旨相關的學生項目或活動﹔推動媒體間的國際交流及其他公共外交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