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新聞史海

新聞高手與輿論大師【2】

——特別關注梁啟超的新聞生涯

鄧濤

2013年09月27日15:0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新民叢報

梁啟超亡命日本之后復以言論為業,於1898年年底創辦《清議報》於橫濱。在解釋《清議報》報名時,梁氏說是為了“維持支那之清議”,似乎與在國內所辦的《時務報》一樣是士人清議的機關。但從所刊的文章來看,該報主要是為了抨擊梁所稱的“偽政府”,對以慈禧為首的守舊派毫不留情。概言之,《清議報》之宣傳要旨乃是“主持清議,開發民智”。

《清議報》的編輯水准較《時務報》有明顯提高,其欄目豐富、門類清楚,內容有評論、新聞、小說等,辦有中文報刊上最早的時事短評專欄“國聞短評”。主編梁啟超以哀時客、任公、飲冰室主人、少年中國之少年等筆名,撰寫大量社評,為該報第一撰稿人。

由梁啟超撰寫、刊1901年12月21日《清議報》第一百期上的《本館第一百冊祝辭並論報館之責任及本館之經歷》一文,實乃一篇新聞學、報學的經典文獻。在這篇長文之結論部分的前半段,任公曰:

“有一人之報,有一黨之報,有一國之報,有世界之報。以一人或一公司之利益為目的者,一人之報也﹔以一黨之利益為目的者,一黨之報也﹔以國民之利益為目的者,一國之報也﹔以全世界人類之利益為目的者,世界之報也。中國昔雖有一人報,而無一黨報、一國報、世界報。日本今有一人報、一黨報、一國報、而無世界報。若前之時務報、知新報者,殆脫一人報之范圍,而進入於一黨報之范圍也。”以上高論,是國人最早關於“黨報”的創見。

上文的第二部分“報館之勢力及其責任”中,梁啟超主要圍繞四個“關鍵詞”展開論述,即言論自由、耳目喉舌、報館責任和報章良否的四條標准。以下為筆者摘錄的梁氏經典話語:

“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此三大自由者,實惟一切文明之母,而近世世界種種現象皆其子孫也。而報館者實薈萃全國人之思想言論,或大或小,或精或粗,或庄或諧,或激或隨,而一一紹介之於國民﹔故報館者,能納一切,能吐一切,能生一切,能滅一切。西諺雲:‘報館者國家之耳目也、喉舌也,人群之鏡也,文壇之王也,將來之燈也,現在之糧也。’偉哉,報館之勢力!重哉,報館之責任!”

“校報章之良否,其率何如?一曰宗旨定而高,二曰思想新而正,三曰材料富而當,四曰報事確而速。若是者良,反是則劣。”

《新民叢報》是梁啟超在戊戌政變后,繼《清議報》而在日本創辦的半月刊,為梁主持報刊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刊物。1901年,《清議報》停刊。1902年2月8日,梁啟超在日本橫濱續創《新民叢報》,歷時六年,共出九十六號,編輯兼發行人署馮紫珊,實為梁啟超負責,刊物上重要文章大都出自梁氏之手。《新民叢報》力圖擺脫黨報色彩,注重向國民灌輸新思想、新觀念——即所謂“新民”(但就其本質而論,它與《清議報》一脈相承)。

初辦時,強調“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主張“採合中西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原”。開辦當年,共辟24種欄目,發表各種文章、資料340多個篇目,其中評介或涉及西方意識形態的佔一半以上。從創刊起,即發表梁啟超的《新民說》,全文10萬多字,連載34期,堪稱中國報業反封建思想啟蒙的代表性“鴻篇巨制”。

梁文《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見《新民叢報》第一號)是我國近代輿論研究中的第一篇專論。任公認為,輿論是“國民多數之意見”,但它又是無形的,報刊成為它的代表。可以“造輿論”。歷來的大政治家、豪杰,都非常重視輿論,“其始也,當為輿論之敵﹔其繼也,當為輿論之母﹔其終也,當為輿論之仆”,而要實現這三者,必須有大勇、大智、大仁。

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7期上發表的《敬告我同業諸君》中,提出了影響深遠、流傳至今的報館兩大天職說。梁以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曰,對於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曰,對於國民而為其向導者是也。簡言之,報館的兩大天職即“監督政府”與“向導國民”,也就是今天所說的輿論監督、輿論導向等意思。梁氏之新論,比他在維新運動時提出的報紙替皇帝“宣德達情”的主張,顯然有了一個大的進步。

《新民叢報》提倡運用西方理論觀點,改革中國的舊史學、舊文學。其“小說”欄,長年刊登新體文藝創作和譯作。設“海外奇談”等欄目,大量介紹科技新發明、新知識。刊物首載“圖畫”專刊,登載世界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圖片。

刊物沒辦多久,就風行海內外,有的一期輾轉翻印10多次。清廷嚴禁,也不能遏。暢銷時,印數逾萬份。《新民叢報》不僅是改良派最重要的機關報,而且也是一份讀者面廣的大型綜合性期刊。胡適在回憶少年時閱讀《新民叢報》時說:“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曉暢之中,帶著濃厚的熱情,使讀的人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

1905年前后,改良派與革命派展開政治大論戰。《新民叢報》力主“保皇”,鼓吹“開明專制論”,被《民報》等報刊批駁。

1915年1月,《大中華》雜志在上海創刊,中華書局發行,梁啟超任主任撰述。創刊號在“第一期目次”后稱:“按本志特延梁啟超先生主任撰述,研究政治上、軍事上、社會上種種問題,論述世界大勢及各國國情,內容豐富,名重一時,第一冊印二萬冊,未出版以前,預定者業已紛紛,其價值可想見。”可窺探中華書局對《大中華》的重視和對梁先生的推崇。

雜志對內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對外揭露日本提出“二十一條”侵華亡華的野心。發刊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巴黎和會召開之際,也是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袁世凱帝制自為之時,對此梁啟超都有雄文論及。

5月9日,袁世凱公然承認“二十一條”,帝制自為﹔8月20日,《大中華》第1卷第8期發表梁啟超的名文《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申言“惟在現行國體之下,而思以言論鼓吹他種國體,則無論何時皆反對之”。此文發表前,袁世凱已有所聞,曾托人賄梁20萬元,“令勿印行”。遭梁拒絕,繼又派人以恐嚇手段威脅。梁啟超沒有屈服,並以稿示袁。梁在致女兒的信中說:“除非天奪吾筆,使不能復屬文耳。”表現出“言論界之驕子”的良知與天職。

袁無奈,隻得加強對梁啟超的監視。袁世凱大概連做夢都沒有想到,梁啟超並沒有停留在口誅筆伐上,而是在暗中做武力討袁的准備。在討袁的活動中,蔡鍔是一個關鍵人物。蔡鍔於1914年辭去雲南都督一職,回到北京。梁、蔡乃是師生關系,袁世凱特別警惕他們之間的聯合,但蔡處處謹慎小心,佯裝一副贊成帝制的樣子,終於擺脫袁的監視“稱病離京”,爾后秘密潛回雲南。蔡鍔一到雲南,立馬聯絡舊部發動雲南起義,護國之役爆發。

(作者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新聞系) 

分享到: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