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北方傳媒研究》>>2013年·第4期

微紀錄片: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新樣態【3】

王春枝

2013年10月09日15:42    來源:北方傳媒研究    手機看新聞

三、微紀錄片的相關思考

在微紀錄片發展中,有幾個值得思考的關鍵點,在對比性的考量中,可以看出其發展的軌跡。

(一)專業VS草根

小眾與大眾的問題。技術的發展,使影像記錄不再是專業制作團隊的專利。專業制作與草根原創對微紀錄片均給予了充分的關注。從敘事結構來看,專業制作多以講述式出現,如中央電視台的《故宮100》、鳳凰視頻的《行者無疆——車輪上的記憶》為代表的解說詞貫串和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資本的故事》為代表的講述人貫串,而草根原創則呈現出多元發展的樣態。

草根原創以其豐沛的活力、創造力和獨特視角反哺專業團隊。如《鳥之殤》,不到一天時間,這個制作粗糙的12分鐘微紀錄片就以其關注鳥類屠殺的迫切與真誠獲得超過15萬人次的點擊量,其影響力迅速波及到全社會。而專業制作的精品意識對草根原創有一定程度的引領作用,如《故宮100》邀請英國知名航空攝影團隊SKYBOT 參與拍攝,並使用了中央電視台最尖端的技術設備———全世界銷售的第一台索尼SRW9000 的數字攝影機,獲2012年度國家廣電總局高清錄制技術質量獎可謂名至實歸。“紀錄片觀眾主體呈現出‘高學歷、高職業、高收入’的高端人群特征。“[6]因此,粗糙膚淺、隨意邊緣不是微紀錄片發展的目標,以小見大,微言大義才是其發展路向。當下,微紀錄片單純的數量擴張以矯枉過正的面目出現,而打造精品,其品牌價值才能進一步彰顯。從質和量的關系來看,微紀錄片量的放大是第一步,現在基本已經達到,質的提升是根本,也是必經之路。專業和草根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微紀錄片整體水平的提升。

(二)商業VS公益

盈利模式及公益傳播思考。商業定制微紀錄片實現了對廣告形式的拓展。如淘寶母親節話題微紀錄片《母愛37度》,通過母親節話題與淘寶商品結合的形式結構紀錄片,達到了商業和公益的雙贏。《人在囧途之泰囧》則通過微紀錄片對電影進行分門別類的細致宣傳。鳳凰視頻大力推動商業定制微紀錄片,以其對品牌宣傳的細分優勢,拓展對高端廣告主的吸引力。同時,微紀錄片在公益理念、區域文化形象乃至國家形象的文化傳播上潛力巨大,以“美麗中國”、“魅力中國”“青春中國”、“中國夢”等為議題的紀錄片系列展示了正能量。

商業定制之外,微紀錄片還可以通過貼片廣告、贊助、冠名等形式實現盈利。此外,系列化可以很好地實現微紀錄片的擴容。單集的輕小體量保証了傳播的便利,多集並行擴大了容量,同時保証了傳播的持續性,並降低了單片的制片成本。系列微紀錄片還可以採用網友共同參與創作的方式,組織方可以提供固定的主題或選題,向網友征集視頻或線索,增加話題性與互動性,同時降低成本。紀錄長片《浮生一日》為此提供了良好的借鑒,它通過向全球網友征集視頻集中剪輯制作形成了一部新媒體時代的紀錄片巨作。騰訊《某某某》在自制拍攝的同時也採用向網友征集視頻的形式尋找節目線索素材。

(三)電視VS網絡

媒介聯動,資源共享。目前,電視台自制微紀錄片的網絡推廣與傳播做得較好,新媒體語境本身所形成的話語規則,已經影響了電視紀錄片的表達方式。《故宮100》、《資本的故事》等系列紀錄片正是網絡新媒體時代快捷及時和多樣靈活的體現。“短小精致的6分鐘的單集片長不僅符合現代信息傳播的接受特征,也讓《故宮100》可以橫跨不同領域的傳播媒介”。[7]但網絡微紀錄片的電視傳播則尚未起步,媒介聯動呈現出單向流動狀態。電視媒體可適當增加微紀錄欄目或項目,電視台自制外,也給更多優秀創作者提供廣泛的平台,從而實現台網互動的深入化。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首次超越台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隨著三網融合的進一步深入,電視終端、電腦終端、手機終端的逐步合一,其區別將越來越小,真正的大數據與大融合時代來臨。這樣,這種紀錄片新形式才能逐漸成熟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管中窺豹,紀錄片的春天才真正到來。(作者單位: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注釋: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766816.htm

[2] 何蘇六,李寧:《2012中國紀錄片行業盤點》,《電視研究》,2013年第4期。

[3] 趙淑萍:《國外電視紀錄片的發展趨勢》,《世界電影》,1994年第5期。

[4] 《故宮:看得見的空間,看不見的紫禁城》,《廣告大觀》(綜合版),2012年第8期。

[5] 《鳳凰視頻首創微紀錄片概念》,http://roll.sohu.com/20111111/n325319291.shtml

[6] 張同道,許喬,李敏:《2011年紀錄片網絡新媒體傳播研究報告》,《南方電視學刊》,2012年第2期。

[7] 《故宮:看得見的空間,看不見的紫禁城》,《廣告大觀》(綜合版),2012年第8期。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