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中國報業》>>2013年·第8期

競爭中求生存 轉型中找出路——台灣報業概覽【3】

王亞光

2013年10月10日14:32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台灣報業現實問題

從世界范圍來看,報業的“冬天”已來臨,台灣也無法幸免。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的經濟不景氣、新媒體的強烈沖擊以及紙張等原材料的成本上升,使得台灣報業面臨窘境,有些小報黯然退出市場,其他報紙則紛紛尋找轉型自救之路,確保經營的延續。

1. 新媒體沖擊

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移動電子設備登陸互聯網獲取信息,紙質媒體的信息傳播功能日益弱化。

如今在高峰期的台北捷運上,越來越多的人手捧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瀏覽新聞,過去人手一份報紙低頭閱讀的情景已難再現。網絡和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報紙這一紙質媒體的許多優勢被削弱。無論是在新聞的時效性,還是獲取的信息量,以及信息傳遞成本和價格等方面,電子傳媒都具有明顯優勢。

據有關統計,台灣報紙閱讀率從2000年的59%下滑到2009年的42.2%。換言之,台灣已有一半以上人口不再讀報,而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群中這一比例下降更快。

2. 廣告市場萎縮

台灣近年來經濟的長期萎靡不振導致媒體廣告市場整體萎縮,1990年台灣全年的媒體廣告量高達1000億元新台幣(下文貨幣單位同),而目前隻有500億元左右。由於閱讀人口的下滑使得台灣報業整體市場規模日益縮小,其賴以生存的廣告營收更是大幅減少。2009年報紙廣告量約為100億元,與2000年相比大幅縮減46.6%。

盡管台灣五大媒體廣告量在2011年出現1%的微幅增長,達到502.47億元,僅次於2004年的545.77億元,但這種特殊榮景並未幸及報業。2011年台灣報紙媒體的廣告營收負增長高達10.7%,在五大媒體中跌幅最深。

3. 停刊和裁員風潮迭起

台灣島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即使人人都是受眾讀者,也僅2300萬,而台灣擁有2210家報紙、2104家通訊社、8875家雜志社、14016家出版社,再加上廣播、電視台和網絡,媒體密度過高,競爭慘烈程度可想而知。報紙生存大不易,價格戰、贈品戰屢見不鮮,而競爭的結果即接二連三的報紙停刊、裁員。

據統計,僅2006年就有包括《中央日報》、《民生報》、《台灣日報》、《星報》和《大成報》五家報紙停刊。而《中國時報》則於2008年6月 “裁員一半”,其從台灣報業曾經輝煌一時的領軍者到后來舉步維艱的經歷,更是引發人們對台灣報業前景的擔憂。

4. 報道日趨娛樂化

以膻腥色、八卦起家的《蘋果日報》進入台灣,憑借頭版聳動的標題、夸張的圖片,有別於傳統報紙以政治、經濟等硬新聞為主打報道,專攻社會、娛樂八卦和消費等軟新聞,獲得了巨大成功,閱讀率超越了任何一家台灣本土報紙。《蘋果日報》的八卦化在台灣大行其道,極大地影響了台灣報業的操作模式和新聞理念,使台灣本土報紙愈發重視起娛樂內容對其自身經營與生存的重要性。“蘋果化”、娛樂化儼然成為台灣報紙在報業本來就不景氣的背景下不可不重視的一根救命稻草。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