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報業概況
上世紀50年代初期,台灣當局為控制輿論,強化新聞審查制度,對報業採取了諸多限制措施,是為“報禁”,報紙家數也因而長期穩定在30家上下。到了上世紀80年代,要求開放“報禁”的呼聲日趨高漲,迫於壓力,台灣當局於1987年7月14日宣布解除“報禁”,並於次年1月1日正式解除,這是台灣新聞史上至關重要的事件。
“報禁”解除后,台灣報業生態環境劇變,辦報不再受限制,市場完全開放,台灣的報業經營進入一個嶄新境界:老報在勤於深耕穩守地盤的同時,增張擴版強力出擊﹔新報則如雨后春筍般紛紛破土而出,雖一時難成氣候,但依舊給台灣報業帶來了勃勃生機。
據統計,“報禁”解除一年后,1988年台灣登記的報紙家數由之前的31家激增到122家﹔“報禁”解除10年后,1996年台灣登記的報社家數增至362家﹔而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達到2210家。
盡管現有逾2000家的報紙在台灣經營,競爭極其激烈,但在過去幾十年中成長起來的報業巨頭憑借其資源優勢先聲奪人,台灣報業目前基本呈現“3+1”爭雄的格局,即傳統的三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從香港氣勢洶洶殺過來的《蘋果日報》。
根據尼爾森一項媒體調查,2004年至2010年,台灣主要報紙市場讀者佔有率最高的4家分別是蘋果日報、自由報系、聯合報系和中時報系。2010年,四大報系壟斷了台灣報紙市場的93.5%,其中蘋果日報讀者佔有率高達34.7%,自由報系為29.8%,聯合報系為16.8%,而中時報系為12.2%。
以下就四大報進行簡單概述:
《聯合報》及其企業集團
《聯合報》源於王惕吾創辦的《民族報》、王成章的《全民日報》和范鶴言的《經濟時報》。在王惕吾的發起下,三報於1951年9月16日並創聯合版,當時報名為《全民日報、民族報、經濟時報聯合版》,至1953年9月改為《全民日報、民族報、經濟時報聯合報》,於1957年更名為《聯合報》。1974年成立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王惕吾任董事長。
《聯合報》創立人王惕吾出身軍職,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地位顯赫。自創立伊始,《聯合報》因與當局關系良好得以快速發展,擴張規模,至1959年取代黨營、公營報紙的優勢,成為當時台灣發行量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報紙。多年來,聯合報一直堅持反對“台獨”、維護兩岸和平的立場。
《聯合報》現任發行人為已故創辦人王惕吾之女——王效蘭。
聯合報系在台灣目前有《聯合報》、《民生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星報》等﹔在台灣島外則有《世界日報》、《歐洲日報》以及專司提供經濟商業資訊的中國經濟通訊社(簡稱中經社)。
聯合新聞網為聯合報系在線的電子媒體,其每日瀏覽量名列台灣前三名,目前佔中文網絡電子報的大宗。
《中國時報》及其企業集團
《中國時報》的創立人為余紀忠,也曾是中國國民黨中常委,在政治上頗有實力。1950年,他創立《征信新聞》,開始是一張油印小報,主要報道內容為物價指數。1960年改名為《征信新聞報》,1968年3月29日開始彩色印刷,為亞洲第一份彩色報紙,1968年9月1日更名為《中國時報》,正式成為綜合性報紙。
《中國時報》日后又成立了《工商時報》、《美洲中國時報》、《中時晚報》、《時報周刊》、《中時電子報》等媒體,並且將中天電視台納入旗下。
創辦人余紀忠在2002年辭世后,報社交由次子余建新接管,而長女余范英擔任副董事長。
在2005年12月24日,《中國時報》控制的榮麗公司收購了台灣的中國電視公司、中國廣播公司及中央電影公司(簡稱“中視”、“中廣”、“中影”,合稱“三中”),連同此前收購的中天電視台,成為同時擁有電影、收費頻道、免費頻道的跨媒體集團。
2008年,《中國時報》因陷入經營困境大幅裁員近五成,后被素有“米果大王”之稱的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接手經營,成立了旺旺中時媒體集團。
《自由時報》
《自由時報》的前身為1980年創辦的《自強時報》。“報禁”解除后,聯邦建設集團董事長林榮三依靠其雄厚的經濟實力收購此報,於1987年改名為《自由時報》,並在1989年遷至台北市,逐漸發展為台灣三大報之一。
《自由時報》的誕生打破了《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壟斷地位。1996年初,《自由時報》以“維持每份報紙10台幣”的價格策略,強力對抗“漲價為15台幣”的《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價格策略效果顯現,該報在市場份額和廣告營收方面得以迅速成長。
另外,《自由時報》得以迅速崛起,與李登輝政治團隊的支持也有很大關系。林榮三提出“台灣優先,自由第一”的本土化辦報理念,並逐漸成為李登輝執政時期堅持擁護李登輝的喉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