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光明日報》中的高考世界【2】

——以1978-2010年的高考新聞為例

盧亦涵

2013年10月14日16:5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3、議題篇幅

表六:

 

根據表六可以看出,《光明日報》,對高考新聞的報道以“300-800字”范圍所佔比例最高,有429篇,而深度報道相對較少。

 

(二)《光明日報》33年來對高考報道方式的演變

1、議題內容

表七:

 

由表七看出,這五個階段報道高考新聞的數量總體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在2003-2010年新聞報道量則可用“突飛猛進”來形容。1978-1998年高考新聞的報道議題類型較為單一﹔1978-1984年,媒體最為關注度的是“高考試卷”和“弱勢考生”﹔1985-1992年,最關注的是“人本服務”和“高考改革”﹔1993-1998年和1999-2002年,媒體仍以“高考改革”和“人本服務”的新聞內容為主要報道內容﹔2003-2010年這一階段,媒體關注到的則是“人本服務”和“高考公平”,另外,媒體也充分關注到“冷思考”、“高考改革”和“高考信息服務”這三個議題。總體而言,《光明日報》對高考新聞的議題內容由“高考試卷”轉向了“人本服務”和“高考公平”這兩個議題內容上。

2、延續時間

表八:是5、6、7、8、9月份,高考新聞在每一個階段的總篇數

 

表八表明1978-1984年,八月份新聞最多,其次是七月份﹔1985-1992年和1993-1998年正好相反﹔1999-2002年,七月份的高考新聞達58篇,其次是六月份的最多,32篇﹔2003-2010年,六月份和五月份新聞最多,分別為251和89篇。可見高考新聞的報道高峰期,從八月轉到七月最終變換到六月。

3.關注人群

表九:

 

1978-1984年,學生和官員的報道量最多,分別為10篇和11篇﹔1985-2002年,學生新聞的報道量都為最高,其次為官員的。直至2003-2010年,官員的報道量迅速攀升,達到116篇,學生的新聞數量為57篇。

4、報道篇幅

表十:

 

根據表十可以看出,在這五個階段當中,《光明日報》對高考的報道篇幅一般都是以“300-800字”這一類最多﹔1800字以上的深度報道較少,但呈上升趨勢。1978-1984年“1800字以上”的新聞有13篇,但是有8篇是高考試題的新聞,所以這一階段的深度報道較少,但於2003-2010年這一階段的報道數量明顯增加。

四、研究結論:

(一)高考在《光明日報》中的風貌構建及演變趨勢

1、高考事件的整體風貌構建

在832篇高考新聞中發現,從月份來看,六月份的新聞報道數量最高,從33年的時間段來看整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到2008年出現最高峰﹔從議題內容看,集中在“人本服務”“高考公平”和“高考改革”這三個內容上﹔從報道人群看,官員、學生和老師是報道最多的﹔從議題篇幅來看,“300-800”“300以下”和“800-1300”字范圍的新聞最多。

2、高考事件在《光明日報》中的演變趨勢

本文研究的五個階段篇數分別為53、50、102、126和501篇﹔議題內容從“高考試卷”轉變到“高考改革”最后到“人本服務”﹔報道高峰期從八月到七月再到六月﹔報道人群從學生轉到官員﹔報道篇幅一直都是“300-800”字范圍的新聞數量最多。

(二)《光明日報》所呈現的媒介特點

1、政府認同情節

表四中除去“其他”這一類,報道最多的是“人本服務”和“高考公平”這兩類官方色彩較強,強調紀實性的新聞﹔表五中,“官員”的報道量最高的一類﹔表九表明33年來報紙所關注的人群,從“學生”轉移到“官員”,且對官員新聞的報道量逐漸增多,到了2003-2010年這一階段,官員的新聞報道數量則是學生的2.04倍,出現了較強的“官員”方式。這種從內容到數量都不斷傾向於官員、政府新聞的報道則體現了媒體的政府認同情節。

2、服務考生情節

《光明日報》在這33年中,熱衷於報道社會各界貼心服務考生的高考新聞。表四中“人本服務”報道篇數最多,都是報道社會各界為高考考生熱情服務的新聞﹔表五中《光明日報》對考生的關注度僅低於官員的報道量﹔表七中表明從1993-1998年,這一階段就開始大量報道“人本服務”的新聞,並且持續到2003-2010年這一階段,充分反映出《光明日報》對“人本服務”新聞的重視,也體現出《光明日報》“服務考生的情節”。

3、順應歷史的情結

縱觀《光明日報》的發展歷史,回顧報紙內容,使我們看到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可以說是60多年來歷史的見証者,《光明日報》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改進自己,豐富自己,體現出其與時俱進,順應歷史的情節。表二1989-1991年的新聞篇數有略微下降,而表三中1989-1991年這段時間的新聞時效性弱。回顧1989年的中國,正處於紛亂之中,但是在政府和黨的領導下,這場紛亂被迅速平息,所以兩個表格中的異常變動也僅持續了較短的一段時間。並且表二表明1992年之后高考新聞報道量不斷攀升,表三中1992年之后的折線趨向穩定,表明高考報道時效性較強。反觀歷史,1992年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鄧小平同志發表了對中國未來發展影響極其深遠的“南方談話”,從此中國各個領域也在逐步踏入和諧、穩定的發展狀態之中,表二及表三的曲線走勢正體現了這一時代特點。

再看2000年,這是中國進入21世紀的第一年,中國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所有風貌煥然一新。由表二得出2000年之后的新聞報道量明顯攀升,並且是1978-1999的近三倍﹔表七得出《光明日報》的議題內容在2000年之后也更加豐富,覆蓋面擴大,開始關注港澳台同胞的高考新聞,及“高考公平”及“冷思考”等議題內容。2008年是33年來,高考新聞篇數最高的一年,其中“人本服務”遠高於當年其他議題的篇數,且也是33年中該議題篇數最多的一年。2008年的中國遭遇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512大地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最終取得了重大勝利。2008年是《光明日報》報道“人本服務”新聞有史以來篇數最多的一年,也體現出《光明日報》與時俱進、順應歷史潮流的情節。

 (作者系:西南大學文學院)

 

參考文獻:

【1】張鳴,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考年輪——恢復高考三十年的民間觀察 序[M], 2007﹔

【2】鄭若玲,高考對社會流動的影響——以廈門大學為個案研究[D], 2007﹔

【3】馬國川、趙學勤,《高考年輪》[M],新華出版社,2007﹔

【4】韓曉蓉,《高考30年:繳費上大學,從“兩包”到“兩自”》 [N],東方早報,2007-6-5﹔

【5】楊敏 ,《高考30年之歷史節點》[J],東北之窗2007,11期﹔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