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中美媒體關於中共十八大報道的框架分析

——以《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為例

庄臣

2013年10月14日17:30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 中共十八大對國內和國際社會未來發展的意義重大,成為世界觀察今日中國的窗口。本文擬通過對《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在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關於中共十八大的報道進行橫向比較,以構架分析為研究方法,運用新聞框架理論對報道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探析兩國媒體不同的報道框架,對兩國媒體在報道思路、話語邏輯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探究,努力尋求走出跨文化傳播現代性困境的方法,為優化新聞報道、真實全面呈現中國形象提供理論參照。

【關鍵詞】 中共十八大 ﹔框架理論 ﹔跨文化傳播

 

2012年11月8日至11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中共十八大)在北京召開。黨的十八大是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也是黨的奮斗歷程中又一次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大會,對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有著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長期以來,美國媒體在涉華報道上與國內媒體存在較大沖突和差異,妖魔化的中國形象成為報道的主要基調,“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論調甚囂塵上。新形勢下,美國媒體對中國報道的傾向性發展趨勢如何,中國國家形象在西方涉華報道中是否有所改觀,這些都需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進行進一步解讀。

一、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台灣學者臧國仁將“框架”的內在結構劃分為高、中、低三個結構層次, 高結構層次從宏觀、全局層面對新聞事件進行定性闡述﹔中結構層次主要體現媒體報道的側重點﹔低結構層次通過語言或符號進行呈現。三個框架層次構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分析框架,能夠較客觀的反映出新聞報道的基本面貌。

(一)研究方法

1.樣本選取

本研究選取《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作為研究樣本。《人民日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的主流報紙,據“2011年世界日報發行量前100名排行榜”顯示,《人民日報》年發行量238.1萬份,名列第12位。 之所以選擇《華盛頓郵報》,是因為實証研究領域對美國媒體進行分析多選用《紐約時報》,而對《華盛頓郵報》研究較少﹔其次《華盛頓郵報》在美國極具影響力,因報道“水門事件”而名聲大噪,且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尤以政治性報道見長。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也日益提升,中共十八大成為世界觀察今日中國的重要窗口。筆者對《人民日報》十一月全部版面進行人工翻閱,查詢報紙中有關中共十八大內容的報道﹔通過登錄《華盛頓郵報》官方網站(http://www.washingtonpost.com),對“China’s 18th Communist Party Congress”、“Chinese government”、“Chinese Communist Party”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得到《華盛頓郵報》對中共十八大事件的報道。

研究時段:2012年11月1日至11月30日,時間跨度一個月。

2.研究工具

編碼表是記錄被分析材料性質歸屬的關鍵所在,根據本研究前述的研究動機、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探討,從報道體裁、報道版面、媒體話語偏見、是否有直接引語等四個基本維度,構建指標編碼表(見表1.1)。

表1.1 指標編碼表

 

A報道體裁 1.動態消息 動態消息以迅速簡潔地報道新近發生的事件、反映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新動態為基本特征

2.通訊 通訊抓住新近發生的典型事物、重要事件,從一個側面或角度,具體深刻的闡述某種現象或某個問題

3.評論 新聞評論是媒體的聲音,反映媒體編輯部或記者的立場與主張

 B媒體話語偏向 1.平衡 正反方觀點都引用的新聞報道

2.客觀 純粹的事實報道

3.偏見 刻意歪曲、妖魔化中國的報道

C消息來源 1.實名 公布消息提供者的身份

2.匿名 隱藏消息提供者的身份

3.信度檢測

內容分析中的信度(reliability)可以定義為“不同編碼員對內容歸類的一致性” ,是數據質量的體現。本研究由研究者(編碼員1)與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專業本科畢業生葛熠(編碼員2)共同擔當編碼員,運用霍爾斯提(Holsti)公式(圖1.1)對議題部分進行信度抽查。

 

圖1.1 霍爾斯提(Holsti)公式

其中,M為編碼員間一致同意的編碼數,N1為編碼員1得出的編碼數,N2為編碼員2得出的編碼數。抽查結果顯示編碼員間的信度為95.6%,說明編碼信度可靠,誤差主要出現在對新聞主題的歸類上。

(二) 研究目的

通過定量與定性分析,本研究致力於解決以下問題:中美媒體對中共十八大的報道框架是如何呈現的?如何解讀與評判中美媒體的報道框架?如何提升跨文化傳播中的中國國家形象?

二、中美媒體關於中共十八大的報道框架

(一)高層次結構框架分析

1.報道體裁

新聞文體的體裁主要包括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兩類,二者協同配合,共同實現傳播新聞事實、體現新聞價值的目的。根據中美媒體具體的報道內容,研究者將《人民日報》報道體裁分為動態消息、通訊和評論三類(見圖2.1),將《華盛頓郵報》報道體裁分為動態消息、深度報道和評論三類(見圖2.2)。

圖2.1 《人民日報》報道體裁

 

圖2.2 《華盛頓郵報》報道體裁

新聞的體裁承載著主題立場、內容呈現和新聞從業者意圖等多項功能。《人民日報》以通訊為主,對中共十六大以來的建設成就進行回顧,設置“身邊故事”、“十八大代表風採錄”專欄,採用紀實性通訊或訪問記形式,生動再現新聞故事。

《華盛頓郵報》以動態消息和深度報道為主,將“news”以“story”的形式呈現,並運用極富鏡頭感的語言,使文章更具可讀性。如在介紹李克強出任中國政府總理的文章中,並不僅僅停留於事件層面,而是從學生時代、工作理念和外界期待三個方面進行敘述,讓讀者更加清晰的了解他的性格特征及其對今后中國的影響。

2.主題設置

中共十八大總結了十六大以來的歷史性成就,並對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了全面部署。基於此,筆者將《人民日報》報道主題分為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11個類別(見圖2.3)。

 

圖2.3 《人民日報》主題設置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