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兒童電視節目中兒童話語空間的構建【2】

2013年10月15日13:47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2)放下身段,平等交流

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兒童少年有權利實現自己的自由發展。父母和外界所要做的是輔導和幫助。在國內外關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理論中,其核心是“接納”,就是對兒童的尊重、愛護,平等的對待,熱情的關懷。大人對孩子可以批評教育,但是不應該使用暴力,反過來講,控制不足就成了縱容,適度是關鍵。在兒童節目中,成年人應該努力做到與兒童平等交流,讓兒童成為節目真正的主人,鼓勵兒童說自己的話,勇敢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卡酷少兒頻道的《和自己對話》,通過在演播室內孩子、家長的現場溝通探討為主,心理學專家學者的幫助為輔,試圖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搭起一座良性溝通的橋梁,幫助父母和孩子解決問題。整個節目重視對家庭教育模式的挖掘,力圖為家長和孩子搭建一個平等交流的平台。所以,媒體肩負著向社會大眾宣傳這一理念,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們自由成長的空間,特別在兒童電視節目中貫穿這一理念,並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3)滿足兒童的需求

兒童節目應該從兒童出發,為兒童服務。洛克認為“兒童是一塊白板”,兒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 。盡管每個成年人都經歷過童年時期,但進入成年之后,也總是會與兒童的世界隔閡開來。“兒童是成人之師”,兒童電視工作者應該以兒童的眼光和視角來觀察世界,並且將之貫徹於每一檔兒童節目中。

當前的我國兒童節目過於模式化,刻板化,除了大量播放動畫片外,在自辦節目上的亮點不多,且克隆山寨之風愈演愈烈。相比之下,國外的優秀兒童節目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Hi5》是澳大利亞的一檔兒童節目,它是一檔教育性的娛樂節目,該節目通過電視技術手段,將課程內容嵌入到電視娛樂形式當中,使兒童在娛樂的同時獲得教育,兒童的認知過程在節目進行過程中也是始終貫穿的。與《Hi5》節目相比,我國兒童電視節目在節目構成的整體性上缺乏考慮,大多採用“拼盤式”,缺乏貫穿始終的主題。作為大眾傳播媒體的電視,對兒童的影響主要從兩方面出發,即認知發展和社會化。但是,由於在創造力上的欠缺以及在受眾定位上的不明確,兒童電視節目在我國也就很難從認知發展或社會化的某一方面完成系統化進程。

節目制作者應該以兒童在認知過程中的“整體式學習”為節目編排的理念,將孩子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與節目的整體編排技術結合在一起 。隻有當中國的電視工作者真正具備了“兒童”的觀念時,兒童節目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

(4)解決兒童的實際問題

兒童節目在選擇題材和主題時,必須要做全面的考慮, 盡可能的觸及到兒童在現實生活中所關心的問題,到孩子心靈深處最敏感的心弦, 進而真正的為孩子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隻有這樣做出來的節目才會更吸引他們。如果我們的節目能夠觸動孩子最關心的問題,就會得到更多孩子的響應,也會得到孩子父母和社會大眾的認可。如果電視節目的制作者們能夠深入發掘,觸及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就一定會在他們心中產生更強烈的共鳴。兒童電視節目應該思考自己的實際價值,雖然畫面、包裝等手段使節目更加具有可視性,更有利於吸引觀眾,但這一切終究只是手段,而一切手段都是為核心的價值追求服務的。《寶貝爭爸賽》這檔節目,恰恰抓住了“一般孩子與父親溝通較少”的社會現實問題,以“合作闖關”為手段,通過游戲的方式增進父子(或父女)間的交流,在打“親子牌”的兒童節目中獨樹一幟,贏得了品牌效益和良好的社會贊譽。

(5)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

兒童節目應以兒童為主體並尊重兒童的個人意願。可是當前,還有部分兒童節目存在著的灌輸式和成人化的誤區。孩子不諳世事,對成年人的命令和要求沒有抗拒力。一些兒童在編導的安排和誘導下說大人該說的話、學大人的動作舉止,成了博成年人開心和供成年人消遣的“小大人”“小玩意兒”。這樣的兒童節目已經不再服務於兒童,而是單純為了滿足成人的某種娛樂需求而制作的。兒童電視節目的編導必須學會以兒童的眼光來審視世界和體會兒童的成長歷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和理論家陳伯吹先生就曾提出“以兒童的眼睛去看, 以兒童的耳朵去聽, 以兒童的心靈去體會”。兒童電視節目在以兒童為本位的同時, 還應該以不同年齡段的兒童為本位。必須在節目的制作過程中,考慮兒童在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特點,不同定位的節目也應以該節目所對應兒童為本位,力求制作出精品。

(6)促進兒童的發展

健康有益是兒童節目的基本要求,兒童電視節目應該致力於促進兒童個性的發展,不受色情暴力等因素的影響。兒童電視節目應該把孩子們最熟知的內容和體驗作為自己反映的題材和內容, 使孩子們願意去探索去思考並參與其中,應該把教育性的內容放到孩子們所常見、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環境中去表現,激發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鍛煉孩子敏捷的反應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兒童是一群充滿活力的群體,這種活力既表現在他們所具有的旺盛的生命力上,也表現在他們對外界事物所具有的天生的好奇心之上。我們不應該欣賞那些把成人娛樂形式強加在兒童身上的電視節目,更要去反對一些用簡單、粗暴的手段去煽動和蠱惑兒童的節目形式。另一方面,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很少會給兒童提供說話的機會,讓兒童自由表達對事物的看法。我們聽的大多是兒童像鸚鵡學舌般的“說大人的話”。有一句話說的特別好,“說兒童話、讓兒童說話、為兒童說話”。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電視媒體應重新審視、反思自己的兒童節目制作觀念和方略,提供更多的兒童自己表達觀點的機會,構建平等的、互動的兒童話語空間,是時候了。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卜衛.《媒介與兒童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2.陳舒平.《兒童電視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3.(法) 讓·鮑德裡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何燕江.《電視台少兒頻道(欄目)開辦設置與節目策劃編排制作全程操作及經營管理實用全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5.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6.(美)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7.(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 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8.歐陽宏生、楊璐.《如何建構對等的話語空間》.《現代視聽》2009.11

9.徐靜.《兒童電視專題節目與建構主義學習論》.[D].華南師范大學及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10.閆歡.《兒童與電視研究的回顧與前瞻》.《亞洲傳媒研究2005》.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8

11.姚全興.《兒童文藝心理學》.重慶出版社,1990

12.(英) 戴維·莫利.《電視、受眾與文化研究》.新華出版社,2005. 8

13.余培俠.《中國少兒電視發展現狀和趨勢》.《電視研究》,2005.2

14.俞小川.《少兒電視節目定位的成人化傾向》.《記者搖籃》,2011.7

15.張令振.《電視與兒童》.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