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童作為電視受眾的新興群體,正日益受到大眾媒介的廣泛關注。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兒童更多的充當“看客”的角色,未能成為兒童節目真正的“主導者”和“參與者”。近幾年,以“兒童為主導”的兒童電視節目開始嶄露頭角,這類節目充分提高了兒童對整檔節目的參與程度,而以“兒童為主導”最重要的就是節目中“兒童話語空間”建構的相關問題。而“兒童話語空間”的實現又是建立在兒童享有話語權和充分的尊重兒童主體性基礎之上的。該問題的提出,說明社會對於兒童的關注度在增加,區別對待兒童節目與成人節目,有利於兒童在成長的特殊階段,在正確思維的指引下更好的得到發展。本文旨在研究當下兒童節目中,“兒童話語空間的構建”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兒童節目、話語空間、兒童主體性
一.電視中兒童的失語現象及其原因
(一)電視中兒童的“失語”現象
從1958 年我國第一個僅有十幾分鐘的少兒節目《兩隻笨狗熊》,到目前全國各地少兒頻道如雨后春筍般的飛速發展,少兒節目從不被重視的角落一步步發展成為電視業內的熱門領域。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由於制作理念、人才與運營策略等方面存在許多缺失,兒童電視節目總體上還不盡如人意,依舊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其中,部分“成人化”的兒童節目,兒童在其中的身影無疑是具有片面性的,具體表現在:
1 變味的童真
這類問題主要集中在一部分適合成年人觀看的綜藝娛樂節目中,也就是將“孩子”安排進適合成年人觀看的節目,供成人觀看,這樣一來“成人視角”的問題在所難免。所謂“成人視角”即以成年人的價值觀評判事物。一些節目為了博取收視率而迎合成人得口味,消費童真,很多電視綜藝節目都“ 玩” 起了孩子,“其實在這裡孩子只是作為一個工具,一個載體,用來表現成人世界的一些東西”。 在一些節目中,主持人及嘉賓拿孩子的“童言無忌”開涮,硬是將“童趣天真”變成了“娛樂搞笑”。某些競技類節目熱衷於展現兒童遭遇失敗淘汰后的種種狀態,讓人留下“成王敗寇”的消極印象。更有部分節目在表演環節中,故意設計一些兒童“語出驚人”的段子——講大人們本該說的話,或者將孩子包裝成能說會道、無所不知的“小大人”,以此造成戲劇反差。
這些“笑料”和“段子”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無疑對兒童的自尊心造成傷害,並且有可能造成錯誤價值取向的形成和發展。編導自以為這樣是在展現兒童的原生態,但其實是把孩子的幼稚認知階段拿來取悅成人,隻會讓孩子在成人的笑聲中挫敗信心。
2 聽從、服從的刻板印象
相對於成年人而言,兒童由於生理、心理等因素尚未完全發育和形成,相對處於一種“從屬”地位之中,“聽話”“懂事”成為部分成年人對兒童評判的“標准”,在日常生活中的評判標准自然而然的影響到了電視節目中、影視作品中的孩子的形象。在部分幼教節目中,會有老師教孩子動手制作手工玩具,比如剪紙,繪畫,拼貼等,讓大人帶著孩子做手工本無可厚非,但是從節目呈現的效果來看,老師“講的時間”大大超過了兒童“做的時間”,一檔10分鐘的節目,大概有7、8分鐘是老師在講,孩子在看,孩子真正動手做的時間不過一兩分鐘,剩下的時間都是展示“成品”的畫面。試想一下,孩子制作手工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中一定會有孩子遇到“困難”,而這些“困難”也代表著“作為電視觀眾的孩子的困難”,與其展示“老師怎麼做”,不如多展示些“孩子是怎麼做的”、“遇到困難如何解決”等等,這樣更具有典型意義。
3 錯位的教化與娛樂觀
美國傳播學者施拉姆指出,“兒童之所以看電視,是因為電視對兒童有用”,即兒童電視能滿足兒童的情感需求和認知需求。而兒童感性主導一切的特性決定情感需求的滿足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其他,這意味著兒童電視的原則應該是“娛樂為主”,而不是“教化第一”。BBC兒童節目《天線寶寶》便是一例佐証,其主創者認為,“‘天線寶寶’沒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而是希望孩子們在感受嬉笑玩鬧的樂趣中,培養起自信自尊和創造力”。我國兒童電視卻恰好相反——教化先行,每一個節目都重在講述某一道理或知識,希望兒童能有所啟發和收獲,把兒童電視當成純粹的教化工具,即使提倡“寓教於樂”,也不過是把“樂”當作“教”的手段,而並不是真正的目的。教條式的宣講不是電視主要職責,更不是孩子看電視的主要理由,一味的說教隻會導致兒童節目內容單調和乏味,最終結果隻會令兒童敬而遠之。
(二)兒童話語空間缺失的原因
1 商業利益的驅使
兒童節目成人化現象的不斷出現,折射出的是對於金錢、社會地位等成人特質的電視化表達。當今社會,商業化的浪潮席卷社會的各個角落,電視作為商業的一部分,要爭取盡可能多的“有購買力”的觀眾,自然而然就要迎合成年人的口味。兒童電視是專門為兒童量身打造的電視頻道和節目,兒童電視的公共服務性定位決定了它面對的應該是所有兒童。但實際上由於商業廣告等種種原因,一部分兒童電視的“口味”逐漸向成人靠攏,以獲取更多的商業利益。從各省市的兒童電視頻道播出的具體內容來看,與兒童基本無關的影視節目時有出現,甚至一些完全“兒童不宜”的成人節目、成人影視劇和成人廣告也普遍存在。比如某南方省市的少兒頻道在非黃金時段播出港台言情偶像劇以及充滿血腥暴力內容的港台電影。更有甚者,有些自辦節目完全有悖於“兒童節目” 這個名號 ,如播出金融類、房地產類的招商節目,甚至是畫面暴露不堪的美容豐胸廣告……若非是為了商業利益,這些與兒童無關的內容又怎麼會出現在兒童頻道上。
2 媒介環境的變遷
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失》一書中解釋說,童年的概念是否存在,判斷標准在於社會能否向兒童隱瞞成人世界的各種羞恥與私密。然而伴隨著電視的出現,成人似乎再也不能對兒童隱瞞些什麼了。作為大眾消遣娛樂和接收信息的終端,電視機的設置也形同家庭中的一般家具,電視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種必不可少的背景。兒童與家庭中的其他成員一樣,有可能會在各個時段、各種行為狀態下接受電視文化的“問候”與“打擾”,有時甚至是“冒犯”。對於未成年人而言,隻要電視是開著的,那麼電視畫面的內容對於他們,可以說是完全不設防的。在視覺文化充斥屏幕的當下,父母無法對孩子所關注的電視內容做嚴格的行為約束,例如電視劇中的成人情感畫和暴力畫面,或大肆渲染消費主義、享樂主義的廣告畫面以及夸張的廣告創意鏡頭,或許隻在電視節目中佔有很小的比重,但可能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突然出現,這完全有可能使得父母(或成年人)和孩子(或未成年人)處於比較尷尬的境地,在未成年人無法全面地衡量和判別這些畫面內容時,對於現實事件採取簡單化處理的方式,無疑會將消極、負面的影響傳達給未成年人,進而有可能影響著他們對世界的正確認識和判斷,未成年人可能在被誤導的情況下錯誤的認同電視媒介所傳遞的外部世界的假象,甚至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3 受成年人功利心態的影響
中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說:“摩登夫婦,教三四歲小孩識字,客來則表演一番,是以兒童為玩物,不可助長也。”不同於成年人,兒童因為沒有明確的自主行為意識,其思維形式和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成年人思想的直接指揮。在獵奇心理的影響下,兒童被成人眼光加以改造,成為取悅電視觀眾的玩偶,除了被娛樂、被惡搞外,在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上也被加以改造,甚至將成人的思維強加於兒童身上,被加以改造的兒童名副其實成為一面“鏡子”,反射出成人社會功利的一面。
二.兒童話語空間的構建
(一)突破口:尋求對等交流的空間
在《大家談:媒介文化中的脫口秀》一書中,韋思•門森認為西方談話節目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國的咖啡館,在那裡第一次出現了討論社會問題的公眾聚會。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啟蒙思想伴隨著咖啡館文化走了出去。在這裡,咖啡館是提供平等交流機會的場所。不過試想一下,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與父母或者老師之間的較為正式交流應該不會是發生在“咖啡館”這樣愜意的場所,並且這樣的交流大多是“耳提面命”式的,甚至是“上下級”式的。套用趙麗蓉小品中的一句台詞便是“別人坐著我站著,別人吃著我看著”。這樣的一種“交流”是單方面的交流,也就是“別人說著我聽著”,很難達到對等交流的目的。要打破這種不對等的交流,首先要求電視節目的制作者們建立對等交流意識,再根據兒童的特點,創造出對等交流的環境。
卡酷少兒頻道的《和自己對話》是一檔實驗類的兒童心理訪談節目。節目分為演播室內和演播室外兩部分。在演播室內專家、家長以及孩子在一起現場探討,幫助父母和孩子解決生活、學習上的問題,而演播室外的部分則是前期採訪的畫面,通過暗訪的方式,記錄孩子和父母在家庭中發生的各種“糾紛”,再結合演播室內共同的討論,幫助孩子和父母達成共識。專家會對孩子與父母間發生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和對比,指出是誰的問題,又是哪方面的問題,作為“第三人”的專家在這裡成為父母與子女溝通橋梁。不過,畢竟不是千人一面,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在一個相對陌生和新鮮的環境中,有的孩子會覺得新奇,也有的會膽怯,這就需要專家具有相應的素養和經驗,懂得控制場面,合理引導以應對各種情形。比如在近期一檔節目中,父母就孩子不自信的問題來到節目中,在交談的過程中,孩子也並不熱情,於是,在節目進行中,專家打破了一貫的談話方式,帶著孩子參觀電視演播室,並鼓勵孩子自己當一次主持人錄一次節目,最終,孩子在專家和父母的引導和幫助之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完整的說出了一段台詞。
相對於《和自己對話》是以較為正規的訪談方式進行,力求做到平等有效地交流和溝通,優漫卡通頻道的《寶貝爭爸賽》則著眼於親子互動,節目抓住了“一般孩子與父親溝通較少”的社會現實問題,通過游戲闖關的方式增進父子(或父女)之間的交流,達到對等交流的目的。節目的參賽者為孩子以及他們的父親,但往往也有一些突發情況。比如在一期節目中,隨孩子一起來到節目現場的是孩子的舅舅,在主持人的一再鼓勵和詢問之下,這個孩子說出了原委,原來他的爸爸工作忙,沒有時間參加節目,而他平時多由舅舅照顧,這個孩子在節目中委屈的表示希望父親能夠有時間多陪陪自己,也對父親的做法表示理解。而參與節目的小選手們也都是帶著一個個小小的願望來參與節目的,如果闖關成功,父親就要盡一切努力滿足孩子的願望。在闖關正式開始之前,孩子和父親還要對對方做出一番評價,從對話中可以發現,孩子對父親的印象集中在“忙”,“很少管我”上,而父親對自己曾經的行為也是直言不諱。可以看出,在當下社會,父親和孩子的組合具有十分典型的意義,父子(父女)之間的情感交流,作為社會性的話題被擺在了台面之上,而游戲闖關的方式則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作為父親“欠缺和自己玩樂時間”的一種補償。在眾多打“親子牌”的兒童綜藝節目中,進一步細分化,選擇“父親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更符合當前社會大眾的心理期待。
(二)兒童本位:作為主體的兒童
1 兒童本位
“兒童本位”意識是指電視節目的創作者在心理上為“特定觀眾群”著想的那種意識和觀念,即把兒童作為觀賞主體的意識和觀念。
具體來說就是創作者在創作之前和創作之中對兒童受眾的需求和意願的考慮,對作品將在受眾中產生何種效果的關注。它是貫穿全過程的一種創作意識,對兒童電視的創作具有絕對的普遍意義。在這些節目中,兒童成為節目的真正主人,兒童的創造權得到鼓勵,兒童的願望得到尊重,思維的空間被啟迪激活。那種僅僅把片中人物是兒童或記錄有兒童生活場景和鏡頭的節目就理解為兒童節目的認識是簡單和膚淺的。他們雖然也都把兒童當作節目的主體來對待,然而並沒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兒童本位”的深刻內涵。電視工作者要做到真正把握“兒童本位”意識,就必須尊重的兒童主體性。
2 尊重的兒童主體性
兒童的主體性兒童主體性是指兒童在其對象性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兒童的主體性是在兒童主動、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形成的,具體而言就是在節目中,兒童盡可能以獨立的身份參與節目的制作、播出的各環節。要做到尊重兒童的主體性,就必須:
(1)以兒童的語言為主
兒童節目同樣要講究語言的藝術,語言是兒童節目中構建對等交流的重要的表現工具和手段。兒童節目中的語言,尤其是主持人的語言要符合兒童的思維特征。兒童的特殊性,決定了兒童的語言有著與成人節目顯著不同的特點。
首先,兒童節目的語言必須是口語化的語言。兒童的理解能力無法與成年人相比,口語淺顯易懂、極具親切感,可以較為迅速的拉近與兒童的距離,是最適合、最貼近兒童的語言。
其次,兒童節目的語言必須是趣味化的語言。就是說,語言要具有童趣和情趣。這樣的語言能與兒童心靈相契合,不僅可以營造歡樂的氣氛,還可以調動兒童的情緒,與他們產生心靈上的互動。主持人在節目中中的機智幽默、穿插小故事、鋪墊和渲染情節等,都可以產生妙趣橫生的效果。但需注意的是,追求語言的趣味性,必須是健康的、積極向上的。
另外,兒童節目的語言必須是形象化的語言。比喻、擬人等修辭方式最契合兒童的接受心理,巧妙地運用這些修辭手法,容易喚起兒童的形象感覺,有利於兒童對交流對象更好地感受和把握。在節目中,運用多種語言手段,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內容,變成的具體化、形象化的東西,讓兒童更容易去理解和把握。兒童心智發展不成熟,認識事物不可能從本質上把握,更喜歡簡單的、形象化的東西,因此形象化的語言非常符合兒童的認知方式。一蹴而就或是以偏概全往往會使兒童在交流中產生困惑不解,導致溝通不暢,失去了交流溝通本身的意義。
最后,兒童節目的語言必須是情感化的語言。兒童節目的語言應該富有人情味,與兒童的交流溝通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特別注意調動兒童的情感,如果在他們情緒不活躍的情況下進行信息傳播,信息就很難進入他們的深層心理,很難獲得好的傳播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