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敘事表現手法的鏡頭語言蘊含了太多隱喻。盡管身為德國媒體,NDR電視台並沒有偏袒德國的牛仔褲經銷商和出口商,相反的,他們用一種政治正確的視角對德國的牛仔褲銷售咨詢公司和出口商進行了帶有立場偏向的鏡頭處理,與拍攝中國工人的鏡頭語言相形之下,導演試圖表達對咨詢公司、出口商和經銷商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源於導演、記者在拍攝紀錄片之初就持有的懷疑質詢態度,也隨著對每個問題的進一步了解和新問題的產生而加深。對於付出艱辛勞動而得不到相應報償、在惡劣工作環境下以透支個人健康為代價換取微薄工資的中國產業工人,導演顯然抱有同情,甚至有為其抗爭辯護的隱含訴求。這就與本片的敘事所隱喻的批判的社會責任觀不無關系。
社會責任的隱喻
當工人對工作環境惡劣、安全消毒設施不齊全等問題深諳於心、直至習以為常之時,本片的記者就環境污染和工人健康狀況問題向咨詢專家和德國出口商質詢,得到了咨詢專家希望企業能夠通過重新選址、評估質量標准,改善工人的工作環境的回答。盡管了解沒有安全隔離措施和隔音措施對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以追逐利益為目的出口商仍舊漠不關心,他可以尋找下一家成本更低廉的工廠來生產牛仔褲。
有評價說這部紀錄片雖然揭露了廉價牛仔褲以犧牲環境、人力、經濟為代價的現象,卻沒有數據顯示剪刀差的問題所在以及提出如何解決問題,故邏輯斷裂。事實上,筆者認為這正是本片敘事方式的隱喻。本片記者的唯一一次出鏡是在片子的最后幾分鐘,場景為採訪組回到德國漢堡,記者向H&M等企業高層人員打電話提出採訪意願並期望企業能關注牛仔褲的生產加工下游產業並進行環境監管和標准檢測。這一敘事橋段,隱喻了媒體作為第三方對產業、環境、人文的關懷和申訴,傳達了一種批判的社會責任觀。諷刺的是,作為原產地的中國沒有對牛仔褲的生產加工和出口貿易提出任何質疑,最終關注這一點甚至帶有申訴傾向的一方卻是來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媒體。雖然在本片在敘事中夾雜 “畢竟批判性的報道在這裡是不受歡迎的”“中國還是一個有很多媒體禁忌的國家”等類似評論,然而最終的落腳點並非探尋產業鏈中誰是盈利一方,誰才應該為那些代價埋單這種問責追究,真正的落腳點在於我們對問題和現象的認識應該懷有質疑精神,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抱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社會責任感。這種看待事物的角度、態度,才是本片傳達的真正含義。
結語
或許觀者還可以對其進行進一步解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本國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索發現,在社會主義國家調查一番之后又回到本國,最終拷問本國企業公司的不作為。這種批判精神恐怕有側面吹捧資本主義優越性的嫌疑。這種觀點雖略帶有“妄想症”意味,但也是觀者的另一種解碼,或許這種解碼屬於一種逆反式解讀,它也是圖像生產者在編碼過程中應該考慮到的一種解碼可能性。這種解碼依然不影響其他觀者的解碼過程,同時也提示本片在編碼敘事中需要更注重編碼形式和傳播效果實現。
(作者系:湖南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轉引自《視覺傳播概論》任悅 P159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保持中間地帶——論《六十分鐘》的敘事模式” 王緯,劉浚 《現代傳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