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對蘆山地震搜狐微直播中活躍賬號發布的微博進行統計,試圖闡釋在微博語境下,微直播對於突發性災難事件報道的新特點,考察微博作為新媒介對公益傳播的新影響,探討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傳播手段的融合及轉型。
[關鍵詞] 搜狐微直播﹔重大災害性事件﹔微博公益
一、引言
近年來,社交網絡在對公共突發事件的報道和傳播上展現出巨大能量。2008年5月汶川地震,博客、論壇和QQ成為災區信息傳播的即時通道,人們尚不知微博為何物﹔2010年4月青海玉樹地震,新浪微博注冊用戶不足5000萬﹔2013年4月雅安蘆山地震時,新浪微博注冊用戶突破5億,騰訊微信注冊用戶超過3億,以微博和微信為主的社交網絡新媒體成為抗震救災報道的新通道。盤古搜索輿情服務平台針對此次突發性事件發布的地震輿情傳播分析報告顯示,4月20日08:02地震發生至4月21日凌晨,各種相關信息已高達14767221條,其中微博成為信息傳播的主場,相關微博信息達8712157條,約佔總比例59%。 此次蘆山地震發生后,在通訊、交通被破壞和中斷的條件下,媒體和個人通過微博發布震區情況,相關信息以微博為媒介呈“井噴式”涌現。
“微直播”作為微博擴展應用之一,它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內容形式,通過各種移動終端在實現現場直播,與上億微博用戶互動的同時又可與相關論壇,網站相連接,甚至可與傳統媒體形成多媒體交互。微直播匯集微博各方面實時新聞,全方位報道大型事件進程,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扮演重要角色,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人民網微博等均開展微直播。搜狐微博對此次蘆山地震進行專欄“四川雅安7.0級地震微直播”,直播時間為4月20日08:02至4月25日凌晨,邀請微博賬號160個,其中包括媒體賬號48個、現場記者賬號35個、名人關注賬號15個、現場網友賬號13個、機構關注賬號9個。
本文以搜狐微博“雅安蘆山地震微直播”為研究對象,對其中最為活躍的17個微博賬號在直播期間發布的2091條微博進行統計分析,試圖研究微博直播對災難性突發事件報道的新特點。具體而言,本文關注的問題包括:在災難性突發事件發生后,微博直播過程中主要是誰在發言?面對突發事件微直播的范圍和程度是怎樣的?在此次災難事件中微直播是否存在公益傳播,其效果如何?微直播是如何基於微博平台與傳統媒體實現互動融合的?
二、媒體官微與草根自媒體
搜狐微直播邀請微博賬號160個,根據各賬號在直播期內發布地震的微博的活躍度,在新聞媒體類賬號中選取包括中國新聞網、新華視點、中國新聞周刊、人民網、新華社中國網事、搜狐新聞客戶端、四川在線、天府早報、成都全接觸、雅安新報快訊在內的10個博主﹔在現場記者類賬號中選取江西都市龔丹、貴州傳媒策劃人黃超和喬磊看美國3個博主﹔在機構關注類賬號中選取天府微博聚焦四川、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雅安蘆山抗震救災3個博主﹔現場網友類賬號中以雅安同城會為代表。統計結果顯示,除“現場記者”一類為個人微博外,其余均為各媒體、各機構官方微博,特別是媒體官方微博借助社交網絡平台優勢率先發聲,成為震區信息傳播“主戰場”。
10個微直播活躍的媒體官方微博中,包括5個新聞、門戶網站官方微博(中國新聞網、人民網、中國網事、搜狐新聞網、四川在線)、3個報刊雜志官方微博(中國新聞周刊、天府早報、雅安新報)、以及2個電視欄目官方微博(新華視點、成都全接觸)。一方面,媒體官方微博背后有強大的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作為支撐,信息來源廣泛豐富、新聞採編流程熟練迅速,在人員和技術上都佔有較大優勢。各媒體以官方微博形式,以圖文方式發布140字以內的信息,微博內容編輯和傳播方式都較為方便簡單,可以做到即採即發,甚至實現微內容直播。另一方面,原網絡媒體和報刊、電視媒體利用其已有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微博受眾首選的關注群體,其表現在粉絲數量多,評論和轉發量大。因此微直播中各媒體官方微博極為活躍。此外,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軍區、雅安同城會等官方微博,其機構組織本身的可信度和權威性較高,擁有微博粉絲數量大,微博活躍度高。
微直播對於雅安蘆山地震高頻率、高強度的直播報道,各活躍微博賬號,特別是媒體官方微博承擔起意見領袖的責任。在微博傳播語境下,微博意見領袖不同於傳統媒體直接引導受眾,而是通過微博特有的“轉發”功能,取得乘積式增長的效果。微博的傳播方式既不是傳統媒體的線性傳播(one to one),也不是網絡媒體的網狀傳播(one to N),而是一種裂變傳播(one to N to N)。 這就說明,微博意見領袖發揮作用除發布大量微博跟進新聞事件外,還需依靠微博粉絲的大量轉發。受眾作為媒體官方微博的粉絲,直接得到新聞信息的同時還可以將信息再次傳播給粉絲的粉絲,實現裂變式傳播或病毒式傳播,在這裡任何一個受眾都不再是信息的歸宿點,而是裂變式傳播中的一個節點,這是人際傳播在微博時代與大眾傳播相結合的體現。
使用微博發布信息成本低廉、方便易得,又由於微博節點傳播的特性,進一步推進了新聞信息發布和擴散速度,尤其是對突發性事件的報道,微直播蘊藏了巨大能量。除媒體機構的官方微博外,現場記者和網友個人在微直播時期也起到一定的傳播效果,是自媒體時代的傳播表現。在自媒體的時代中,特別是以微博為新媒介,發布新聞傳播信息不再是專業化、主流化媒體機構的特權,網民個人也成為新聞發布的渠道之一。把它置於更廣闊的的社會背景中,這意味著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影響信息傳播和流動的關鍵節點,信息封鎖和監控的成本加大,基於信息自由流通、言論自由傳播的民主潮流不可阻擋。 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最具個人色彩,表現出更大自由度,自媒體成為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傳播。
三、微直播規模與微直播符號
17個活躍賬號在在搜狐微直播時期內總計發表微博數量2091條,最多的是雅安新報快訊,有268條,最少的是江西都市龔丹,也有28條,直播期內每賬號平均發布微博123條。其中雅安新報快訊、中國新聞網、天府早報、新華視點和雅安同城會均在200條以上。總體上看(見圖一),4月20日08:02地震發生后當天微博為426條,之后四天分別為731條、536條、301條和94條,總體分布狀態以震后第二天為頂峰,之后逐漸減少,微博數量多集中在前三天,也就是震后“黃金救援72小時”,大多數單個賬號也符合這一趨勢。這是由於地震發生后交通和通訊受阻,傳統媒體的記者團隊不能及時在第一時間進入現場獲取新聞,隨著救援工作的不斷開展,外界與災區的聯系逐漸恢復正常,各類震區新聞也不斷傳出,因此直播微博數量在震后第二天最多。此外,任何新聞都具有時效性。自汶川地震發生后,媒體廣泛傳播“黃金救援72小時”的概念,黃金72小時是地質災害發生后的黃金救援期,這是救援界的共識。因此,震后三天的情況受到各界的極大關注,媒體發布微博數量、微博粉絲轉發和評論數量也主要集中於這三天。
同時結合各微博賬號首發時間來看,除中國新聞網反應迅速在震后15分鐘后,即08:17首發地震微博外,其余均發布在12:00以后,還有個別賬號在震后第二天才跟進直播。各活躍賬號在搜狐微直播的信息發布時間較晚,主要是由於各微博賬號考慮其官方微博的身份,需要確保各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因此需要一定時間在大量地震信息內仔細甄別。同時也考慮搜狐微博相比於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來說,注冊用戶較少,一些同時擁有三家微博賬號的媒體機構對搜狐微博的利用度較小。
從17個賬號在搜狐微直播中發布的微博符號類型統計情況來看(見圖二),全部微博均以圖文、文字為符號,沒有純圖片形式,總體上圖文佔六成多。具體來看,雅安新報快訊、新華視點、雅安同城會、成都全接觸、雅安蘆山抗震救災、貴州傳媒策劃人黃超這6個賬號發布的微博符號類型中文字內容的比例超過圖文內容比例,其余11個賬號均是圖文比例居多,可以看出,微直播內容符號以圖文傳播為主。
在新媒介技術發展下,微博傳播為滿足受眾多層次需求,在傳播內容中整合文字、圖片和視頻作為傳播符號。文字符號表達意義完整,140字符是微博發布信息的主要特征,這就要求新聞內容言簡意賅,純文字的微博內容就符合這一特征,震后前幾天受眾對於信息的渴求度極高,碎片化形式的文字微博能及時滿足受眾對新聞的需求。圖片符號直觀,但容易見仁見智,在微直播中新聞圖片通常配合文字表述,相比於純文字的微博,圖文並茂的微博更能使新聞信息形象生動。微博直播圖片分為兩類,一是現場新聞圖片或與發布信息相關的人和事的圖片,多存在於與災情災民、災區救援有關的新聞﹔一是與現場無關,是發布者為加深影響后期根據主觀意願選擇的配圖,比如為災區祈福、地震常識傳播等。圖文傳播在表達內容簡單完整的基礎上,使傳播更清楚生動,微博傳播進入圖文互動時代。
四、微直播內容與微公益傳播
本文將蘆山地震微直播內容分為七大類進行統計:即災情信息、災區救援、典型人物事跡、求助捐助、政府行為、各界評論、其他內容(災區祈福、國際新聞、個人感受等)。據結果顯示(見圖三),總體上各博主關於災情災民和災區救援的信息內容發布最多。其中,中國新聞網、新華視點、新華社中國網事、四川在線、成都全搜索、雅安蘆山抗震救災、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喬磊看美國和江西都市龔丹9位嘉賓關於災情災民和災區救援兩類的信息發布佔全部內容的50%之多。地震剛發生后,受眾最關心的就是災區目前情況,各媒體機構也將報道重心放在災情、救災上,以消除受眾對信息認知的不確定性。
在整體關注災區災情的情況下,不同的嘉賓類型基於自身定位。例如,由中國新聞社主辦的《中國新聞周刊》辦刊重點在於挖掘新聞背景和內涵,力爭做到有深度、有質量、有系統的傳播,因此其搜狐官方微博在直播時特別注意發布了社會各界關於此次地震的相關評論﹔《天府早報》、《雅安新報快訊》作為本省、本地的傳統報紙媒體,利用新聞接近性高的便利,在官方微博上廣泛直播一些求助和捐款類信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作為此次雅安蘆山地震救助傷員的主力,其官方微博側重於災區救援,特別是傷員救助﹔雅安同城會是雅安網友自發的一個網絡聚合平台,他們的直播內容更多的是震后尋人信息和震區急需物品求助等。
震后關於捐款、求助或尋人類信息數量也頗多,其中公益組織、媒體機構、各界名人、普通百姓等對於地震這一災難性事件的捐助類信息屬於公益傳播內容。公益傳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謀求社會公眾利益為出發點,關注、理解、支持、參與和推動公益行動、公益事業,推動文化事業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非營利性傳播活動。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目前公益活動逐漸由傳統的企業型、事業型公益向平民型公益轉變,更多的普通人開始參與公益事業,“微公益”作為平民的草根公益應運而生。這裡的微公益重在強調“微”,一方面面對微不足道的公益事件,每個人做一些微小的付出,積少成多,微小也變成巨大。蘆山地震發生后,截止4月22日16時30分新浪微公益平台共發起36個項目,8萬多名微博用戶參與捐款,總募資金額達101945809元。 另一方面,微博作為媒介平台,可以為每一位網民提供一種既直接,又簡便易行的參與公益事業的方法,整合了傳統的公益新聞、公益網站和公益活動等形式。蘆山地震微直播中公益傳播內容涵蓋微博尋人、微博救助、微博捐贈、微博祈福等等,極大擴展了公益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面對微博公益這種新興的公益方式,一方面要肯定它依靠微博特殊平台為開創全民參與的公益事業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然微博公益傳播目前還存在一定弊端,例如微公益沒有形成運營機制﹔公益信息呈病毒式迅速傳播,真假難辨﹔公布當事人照片或聯系方式易使個人權益受到侵害,私人資料也容易落入不法分子之手﹔還有一些微博公益傳播聲勢浩大,但效果很小,二者不成比例等。如何對微公益進行規范和管理是今后微博公益傳播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無論如何微博都有潛力成為未來公益傳播的首選平台和公益參與的首選方式。
結論與思考
微直播對重大災難性突發事件報道呈現出新特點:一、媒體官微作為意見領袖搭建起挽救生命的“微通道”,普通網民從旁觀者變成當事人,凸顯社交網絡平台下自媒體的巨大力量。二、面對突發事件,微直播將相關新聞集中起來進行及時、全面、圖文並茂的報道,避免其他無關信息的干擾,優化傳播效果。三、微直播期內公益信息內容被廣泛轉發和評論,求助、尋人類信息獲得廣大網民的行動支持,捐款信息甚至可直接與當事人聯系,對傳統公益組織傳播起補充作用,使得參與公益活動的門檻降低、微公益活動過程更有效透明。四、報刊、電視欄目等媒體利用自身已有優勢,積極發揮其官網微博的作用,初步實現了傳統媒體與微博等新媒體的融合與轉型發展。
傳統媒體以往在報道新聞上往往要遵循一定的方向和深度,同時還受版面大小、播出時間等因素限制,面對突發事件不能做到及時、充分的報道。而微博這一新媒體其碎片化的內容傳播方式恰好與突發事件危機的特點相契合,並且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下,微博與電腦終端和各類移動終端結合,多樣化的發布手段也是傳統媒體難以超越的。因而在重大突發性事件中,微博等新媒體總是最先發聲,甚至可以追求零時差的新聞有效性。“微直播”作為微博的熱門應用,來自社會各界的嘉賓可以構成多元化的信息源,使得微直播內容更具全面性。微直播重在強調“直播”,新聞報道與事件進程具有同步性。然而面對突發事件,海量的碎片化信息在微博中涌現,極易滋生謠言,目前微博自身還難以避免這類弊端。這就要求微博傳播、乃至新媒體傳播運用,與傳統媒體的傳播手段相結合。一方面,在微博等新媒體首先發布信息時,傳統媒體應及時跟進報道,微博碎片化的海量信息與傳統媒體准確深入的報道相結合。另一方面,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積極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以微博為平台創辦媒體官方微博,彌補時效性差等劣勢。麥奎爾曾指出:“盡管新媒介日益進步,卻沒有証據足以顯示大眾媒介正處於衰落之中,相反,為了順應新媒介的出現,大眾媒介也正在調整、擴展,以迎接新挑戰。” 微博等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實現新技術傳播方式與傳統傳播手段的融合與轉型。
關於重大災害性突發事件的微博直播中,公益類信息通常也是直播主要內容之一, 微直播與微公益應用相結合,在短時期內聚集巨大力量發揮作用。蘆山地震這一災害性事件在搜狐微直播平台下,邀請媒體、機構、記者、和普通網民等微博賬號,利用微博多級裂變傳播方式、圈子化傳播模式等特點,完成了多渠道、多內容、多角度、多參與的全民直播形式,它依托微博及時快捷的傳播機制和龐大用戶群成為發布新聞最快速的傳播平台。此外,在專業媒體發聲的同時,草根網民的話語權也得到最大發揮,微直播也為主流媒體和自媒體實現雙贏化進行了初步探索。微直播作為新媒體環境下一種全新的、突破式的直播方式,對於傳統媒體來說,為報刊、電視等媒體充分利用新技術傳播手段彌補自身劣勢提供條件﹔對於微博來說,進入圖文並茂的直播領域,是微博在媒體化道路上的新突破,使得微博從一個新傳播媒介發展成為主流傳播媒體成為可能。
(作者系: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
引用文獻:
楊近欣(2013年4月24日),盤古發布地震輿情傳播分析報告:微博傳播受關注,2013年6月6日訪問於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4/c_115526481.htm
[Yang,Jinxing(Apr.24.2013),Attation to Microblog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Jun.6.2013, from Xinhua Net,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4/c_115526481.htm]
孟波.新浪微博:一場正在發生的信息傳播變革,《南方傳媒研究(第21輯)》,2009(12),P8
[Meng, Bo. Sina Micro-Blog:the reform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outhern media research, 2009(12),P8]
④ 喻國明,:《微博:一種新傳播形態的考察——影響力模型和社會性應用》,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P26
[Yu, Guoming, Microblog: The Observe of a new Communication form.. Beijing: People`s Daily Publishing House.P26]
馬曉荔,張健康.公益傳播現狀及發展前景,《當代傳播》,2005(03),23-25
[Ma, Xiaoli & Zhang, Jiankang.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public communication. Modern communication, 2005(03),23-25]
新浪公益(2013年4月22日),新浪微博微公益平台為雅安籌款超過1億》,2013年6月6日訪問於新浪網 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3-04-22/182342322.html
[Sina welfare(Apr.22.2013), Sina micro-blog micro public welfare platform raise more than 1 million for Ya'an ,Retrieved Jun.6.2013, from Sina Net, 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3-04-22/182342322.html]
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P4
[Denis Mcguire,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ublishing House.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