煦砅善�鏍峚痔
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聞輿論監督現實意義的研究

——以正能量報道為抓手,強化責任意識

祝仰征

2013年10月15日16:0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在當今新媒體強勢興起和傳統媒體非常活躍的環境下,輿論場一方面呈現出自由開放的態勢,有利於公民對公權力行為的監督,使一些腐敗官員丟掉烏紗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媒體有效地行使了輿論監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實信息混淆其中,甚至有的借機造謠,迷惑受眾,誤導社會輿論。輿論監督是新聞傳播的基本功能,不僅代表著媒體的良知,也昭示著我國民主法治的進程。新聞傳播者應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進行正能量的報道,把握好蕪雜信息的處理原則,去偽存真,淨化輿論監督環境。

關鍵詞】 新聞輿論監督﹔正能量﹔社會責任

在本文中,新聞輿論監督是指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用新聞傳播的方式對國家政務以及涉及公共利益的社會事務實施監督,表達具有社會普遍性的意見,以引起更廣泛的社會關注,形成輿論力量,迫使國家機關或涉及公共利益的組織對錯誤的法律、政策、活動、行為進行修正,對責任者予以懲罰。新聞輿論監督本質上是一種社會民主機制,也是檢驗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一、新聞輿論監督的特點

一是新聞輿論監督主客體的廣泛性。新聞輿論監督的主體是新聞媒體,它代表了社會的所有階層、階級、組織和全體公民,關注與公共利益有關的所有事件。新聞輿論監督的客體,涉及所有國家機關的公職人員、涉及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企業人員、涉及與公共利益相關的各類社會組織成員,遍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個領域。

二是新聞輿論監督方式的公開性。新聞輿論監督是通過新聞媒介來實施的,而新聞媒介是面向全社會的,監督的內容、指向、對象都會擺在公眾的面前,往往具有人人知曉、人人關注的效果。這種公開性可以形成強大的輿論力量,保証了實施監督與督促改正的有效性。

三是新聞輿論監督具有及時性。新鮮及時是新聞媒介從事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新聞報道的及時性決定了輿論形成速度和傳播效果。對於關系到事實真偽、且又容易引起公眾情緒波動的事件,新聞媒體能及時發布信息,呈現事實真相,消除不實誤解。

四是新聞輿論監督具有客觀性。新聞輿論監督以可靠的事實為立足之本,用事實說話,客觀報道事實是新聞媒介的基本要求,既不能扭曲事實,也不能夸大或縮小事實,更杜絕惡意炒作,這是我國絕大多數新聞媒體遵守並實施的新聞理念。

五是新聞輿論監督結果的權威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建基於事實真實性的基礎之上,記者以真實性為第一原則去採寫新聞,經過編輯主管審核后才可進行報道傳播,保証了監督內容的客觀真實,因而具有權威性。

六是新聞輿論監督效果極具殺傷力。監督的事實一經新聞媒體的公開報道,會迅速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對報道中的違紀犯錯、違法犯罪者展開批評批判或譴責聲討,必定對其之前良好的社會形象造成巨大顛覆,甚至被依法制裁。

二、高度重視新聞輿論監督的意義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間,現代化的推進和經濟的高速發展,不斷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有一批掌握了大量財富的人群,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財富甚至政治權力,就會賄賂國家機關的公職人員﹔而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其經濟權威和管理活動的增加,也增加了那些價值觀和立場不夠堅定的公職人員利用職權謀取私利的機會,形成腐敗。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要堅定不移地反對腐敗,淨化黨內風氣。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做出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指出要堅持抓黨風改作風。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實行3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充分肯定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保証憲法實施的監督機制和具體制度還不健全,有法可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依然存在﹔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執法司法問題還比較突出﹔一些公職人員亂用職權、失職瀆職、執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損害國家法制權威﹔公民包括有的領導干部的憲法意識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同時指出:“實施輿論監督,既是人民的權利,也是人民群眾的義務,有效實施輿論監督的根本動力,隻能來自於人民群眾的直接參與,來自憲法的支持與保障。”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當家作主。由新聞媒體主導的新聞輿論監督能夠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心聲,抨擊人民群眾所痛恨的社會丑惡。2012年8月26日,陝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楊達才在延安交通事故現場,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網,引發爭議並被網友指出有多塊名表,並被戲稱為“表哥”。此事在網絡發酵后經主流新聞媒體報道,引起官方重視,陝西省紀委深入調查其腐敗事實后轉入刑事訴訟,最后判處楊達才14年的牢獄之刑。新聞輿論監督保証了人民群眾充分行使對黨和政府的監督權利,更好地激發人民當家作主的熱情,而這種權利的經常、有效地使用,又可以提高他們參政、議政的能力,促進他們政治素質的提高,推動國家民主政治的進程。如果人民群眾不具備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的條件,不能夠對黨和政府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對黨和政府工作人員中的腐敗現象進行及時、有效的監督,那麼,不但不利於黨和政府克服缺點和失誤,防治腐敗現象,而且還會挫傷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積極性,影響他們有效地行使參政、議政的民主權利。因此,黨和政府,以及新聞媒介應當積極創造條件,為人民群眾參政議政,行使民主監督權利提供有效的幫助。這樣,就可以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進步和發展。

新聞輿論監督是正義的守護者。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綱紀有隙,各項法規制度有待進一步健全完善,有些邪惡勢力借助權貴力量公行於世,新聞輿論監督能夠高舉正義之劍,將見不得陽光的行為端到太陽下面,將邪惡的外衣剝下。

三、新聞輿論監督應該傳遞正能量

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不少人誤認為傳遞正能量隻能是正面宣傳,其實不然。新聞媒體開展監督報道,揭露假丑惡現象的同時正是在弘揚真善美,在淨化社會風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樣的新聞媒體恰恰是在傳遞正能量,提升了人們對政府的信任與支持,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新聞輿論監督報道要有求實精神,要有較高的思辨色彩,也要注意時時創新。新聞輿論監督功能的實現是社會民主政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的大跨度進步。媒體監督要堅持調查研究,確保社會新聞的客觀真實。社會新聞與其他類別新聞相比,更接近社會中具體的人和事件,其客觀真實對於其新聞價值來說更是彌足珍貴。沒有客觀真實,社會新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輿論監督新聞必須靠事實說話。

2012年11月20日16時左右,一篇題為《重慶北碚區委書記雷政富接受性賄賂與少女淫亂》的文章與視頻截圖出現在人民監督網上,僅僅幾個小時蔓延到整個網絡。此事件一經微博發酵,主流新聞媒體快速介入報道。三天后,23日中午,重慶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官方微博發布公告,確定不雅視頻中的男性系雷政富本人,並決定免去其區委書記職務,立案調查,這前后不超過71個小時。這彰顯了新聞輿論監督在反腐敗問題上的強大功能和獨特力度。新聞輿論監督能通過曝光丑惡,抨擊時弊、抑惡揚善,以達到對其進行制約的目的。新聞媒體是不是敢於公開揭露群眾反映強烈的丑惡現象,是衡量新聞事業是不是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捍衛黨和人民利益的問題,是黨性原則強弱的標准之一。新聞媒體應抓住那些黨和政府重視、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輿論監督,做有影響力、促進工作、幫助解決問題的監督報道。

近來,中共中央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任務聚焦到作風建設上,要集中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四風”問題。“四風”一向被老百姓深惡痛絕,反“四風”離不開公眾的監督,也離不開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隻有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監督在反“四風”中的作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才能收到實效。根據新華網法制頻道《反腐》欄目的公開報道,在十八大前后新一輪的反腐風暴中,已經有至少10名高官因貪腐相繼被宣布接受調查或雙規。新聞媒體客觀理性的報道這些丑惡現象,讓普通百姓看到了社會正義的強大力量,看到了黨和政府從嚴治吏的決心,這種新聞輿論監督恰恰是百姓廣泛認可的一種正能量。

堅持群眾觀點,做到新聞輿論監督反映民意熱點。深入群眾聽取意見和建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方針,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經常傾聽群眾呼聲,體察群眾情緒。新聞輿論監督要准確把握群眾滿意和不滿意之處,充分關注民生,把最能反映人民群眾福祉的新聞事件及時反映在媒體的報道當中。

可見,長遠地看,科學地開展新聞輿論監督有利於矛盾的轉化和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公眾認識的提高和主流價值觀的形成,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是新聞輿論監督本身蘊藏的正能量。

四、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實施新聞輿論監督

首先,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要求確保正能量以防止負作用。如今,發表監督言論的門檻低,觀點多元化,傳遞的信息蕪雜,大肆炒作現象時有發生。為此要善於區分建設性批評和破壞性批評。黨中央曾經強調,“我們所提倡的批評,乃是人民群眾以促進和鞏固國家建設為目的、有原則性有建設性的、與人為善的批評,而不是為著反對人民民主制度和共同綱領、為著破壞紀律和領導、為著打擊人民群眾前進的信心和熱情,造成悲觀失望情緒和散漫分裂狀態的那種破壞性批評。”在當前就是要提倡有利於和諧社會建設和鞏固安定團結大好局面、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批評,要反對違背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破壞安定團結和生產力發展、渙散斗志、助長各種錯誤思潮的消極批評。以4月18日香港大公報刊登的《北京的哥奇遇:習總書記坐上了我的車》為例,當時引起各大媒體廣泛報道並轉載,但經核實,此報道為虛假新聞。這個情況的出現表明,虛假信息出來以后,有些媒體會不加核實和調查,為不實信息的傳播提供渠道,很快就會被傳得沸沸揚揚。然而虛假信息的傳播摒棄了新聞的真實性,尤其是蓄意造假、公然炒作的報道,無疑是對新聞真實性原則的肆意踐踏!久而久之,會大大消減輿論監督的公信力,更重要的是,破壞了安定的社會秩序。

其次,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要求尊重法律法規。一是輿論監督報道要深入調查,以事實為依據,為司法機關提供可靠准確的切入點,切記妄加定性、定調。二是參與監督報道的新聞媒體要有法治意識、大局意識、社會效益第一的意識。三是要依法打擊對從事監督報道的媒體實施報復的行為,以法律保障正義權利的實現。

最后,新聞輿論監督的社會責任要求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輿論監督之路。媒體行業就是傳播行業、監督行業,要保持持久監督、廣泛監督,不能僅憑一時熱點盲目跟風。而且完成一項監督報道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和汗水,克服想象不到的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努力探尋和構建長期有效的新聞輿論監督機制,堅持傳媒與群眾互動,聯合黨內監督、行政監督、法律監督,實現更為廣泛的監督統一戰線。從無序到有序,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輿論監督之路。

結語

1998年時任國家總理朱?基視察中央電視台,在《焦點訪談》節目演播廳裡,朱總理對編輯記者們說:“《焦點訪談》節目越辦越好,受到了全國人民的歡迎。”他贈給編輯記者們四句話:“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 朱總理的四句話強調了輿論監督要把人民群眾的呼聲、願望和訴求反映給政府,“政府鏡鑒”則是要求政府以此為鏡進行鑒戒。這既是對政府國家機關的希望,也是對新聞輿論監督的希望。新聞媒體要牢記“通達社情民意,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的新聞使命,用優質高效的監督報道引導社會認知,致力於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公信力與權威性。

(作者系: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文化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劉意嵩 《自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轉型》 新聞與寫作

楊明品 《新聞輿論監督》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童 兵 《輿論監督:功能與責任》 新聞與寫作

范以錦、嚴艷 《媒體人如何履行監督職責》 新聞與寫作

習近平 《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2012年12月4日《人民日報》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中) 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

綜合《重慶晨報》、《重慶晚報》、《新民周刊》

《人民日報》 (981008第1版)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