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3年·第10期

論大眾傳媒在環境問題中的角色與功能構建【2】

王 丹

2013年10月17日15:59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同時,2006年2月和2007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分別對嚴重違反環評的企業進行了制裁。三年的環保風暴都是通過環保會議,政府的環保部門向媒體公布相關數據開啟的。

利用媒體平台,政府向公眾公布環保工作狀態,公眾也通過在媒體網頁留言和點擊新聞等方式,與政府實現互動。

(四)遼寧斑海豹危機之戰

這場斑海豹危機之戰被認為是一場“百團大戰”,一些不同省市以往從來沒有過交集的環保組織通過網絡平台集結,為拯救斑海豹團結到一起。事件中,民間的環保組織利用網絡、微博等新興媒體,貢獻了一個極好的合作案例。

事件 3個月,“盤錦市保護斑海豹志願者協會”通過網絡匯集了全國環保組織的力量,將計劃建在斑海豹棲息地上的濱海公路遠離,保住了斑海豹家園。

在自媒體時代,“人人手中都有麥克風”。 田繼光正是利用了微博等等新型大眾媒體的優勢,用“傳聲筒”將自己的聲音放大,並在媒體上與“不曾謀面” 的志同道合環保組織留言、互動、聯合,保護了斑海豹。

(五)雲南鉻污染事件

事件 雲南媒體揭露鉻污染情況報道,引起網絡上萬次回帖。新華社記者實地調查,引發全國媒體集中報道。事件得到政府回應,污染物得到處理。

雲南的鎘污染事件是典型的大眾媒體在環境新聞中行使監督職能的體現。事件發生后,媒體通過建立專題網頁的形式,如雅虎網《雲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網易《雲南曲靖鉻渣污染事件》實現案件全方位立體式報道,追蹤事件后期解決發展動態,並對事件作出時間和空間上的對比。利用新聞評論的形式,對案件的輿論導向進行引導。

三、大眾傳媒在環境問題解決中的作用

(一)用鏡頭報道監督,揭露現象與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環保事業是從“曝光”起步的。“曝光”是輿論監督的重要方式,也使環境新聞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7]。

媒體通過鏡頭,利用文字與圖片的形式,將環境問題“暴露”在每個公民的面前。大眾媒體的監督功能體現在環境問題的發生之時和環境問題發生之后的問題解決等方面。

(二)信息公開與傳達,告知環境問題動態

在環境事故發生后,公眾對信息的需求極為迫切。媒體對事故進行及時、准確和全面的信息披露成為環境報道的主要功能之一。

信息的公開與告知是大眾媒體在新聞事件發生時一項基本的作用。大眾傳播媒介向社會報道自然及社會環境所發生的種種變化,使受眾了解世界並規范自身的行為。

(三)政府環保政策、治理措施解讀

隨著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對於環保的重視,環境保護部門逐漸改變對媒體信息“藏著”“捂著”的態度。相反,利用媒體的傳播功能,政府將信息第一時間通過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將信息通過媒體傳達給公眾。

另一方面,媒體也通過主動自主性對於政府的環保政策等進行解讀,使公眾對於政府環境保護工作進行了解。例如,2005年以來,國家環保總局連續3年掀起“環評風暴”,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環評風暴”事件,據國家環保總局宣教司不完全統計,各類媒體關於“環評風暴”的報道和評論,先后共發稿300多篇,產生了很大的社會影響[8]。

(四)溝通、分享平台

媒體是信息溝通的橋梁。通過媒體,公眾可以發表對於環境問題的看法與建議。政府等相關部門也可以對於環境問題進行回應,與公眾意見進行互動。

大眾媒體的這一功能尤其在新型以網絡為主題的媒體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在網絡新聞平台,網友可以通過評論及留言的方式對於新聞發出“自己的聲音”。正如電視新聞可以通過節目的收視率得知觀眾對於內容的關注度,網絡新聞也可以通過新聞的瀏覽量、點擊量及新聞排行來得知工會總對於環境事件的關注度。同時,微博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轉發也變成一種態度”。

(五)對公眾環保參與的推動

“環保工作之所以越來越重要,從更深層次上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公眾的參與程度太低。”2006年綠色新聞人物頒獎大會上,時任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的潘岳就指出。同時,他還指出:“解決中國嚴峻環境問題的最終動力來自公眾。”

我國環境問題急劇發展,使得環境惡化引發的社會危機加深,促使一部分人在傳媒帶動之下開始參與環境治理。《南方周末》專門建立起《綠版》,發起“我為環保法提建議”問卷調查,征集公眾對於環保法的意見。

(六)輿論意見修復與引導,體現教育功能

當環境問題發生,公眾易受到偏頗意見的影響,從而出現極端的思想及言論行為,在事實未調查清楚的情況下,攻擊相關地區及部門,給社會秩序的維護帶來不良影響。公眾的情緒受媒體報道的影響很大,對受眾進行適時的輿論引導,能凝聚社會力量,穩定公眾情緒,進而共同戰勝危機。

同時,公眾以前普遍受功利主義影響,認為環境問題與自身無關。地方媒體通過報道地方的環境問題,對於當地的公民以警示作用,提高公民的環保意識。公民切實實際參與到環保的行動需要傳媒的積極引導。越來越多的環境新聞報道不僅報道環境問題的事實,多採訪專家討論問題的原因及相應的保護措施,可以使公眾在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同時改變自身的行為,正確地保護環境。

(七)推動具體環境事故事件解決,機制建立

大眾媒體對於環境問題及環境事故的報道,最終目的之一是促成問題的解決。小到促成具體環境事件的解決,大到推動政府部門出台相關領域政策,防治同主題環境問題的出現,為以后的問題解決提供方案。

通過大眾媒體的報道,政府對公共政策的制定、決策的執行更具公開性、民主性。例如,2005年3月,河北省立法支持新聞媒體監督環境污染行為,河北省第十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並通過[9]。

四、對現有情況的對策與思考

(一)大眾傳媒與民間環保組織、個人的結合

媒體不是民間環保組織“替天行道”角色的機械宣傳者,媒體本身應發揮主動性,通過開展環保專題討論會、專題等形式將公民與相關領域的專家聯合起來,為公眾解決現實中的環境問題困惑,宣揚環保知識與理念。

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環游科技、南京綠石等環保組織在民間就擁有強大的環保力量。媒體與民間環保組織及個人的有機結合,將更利於推動環保事業發展。

(二)加強媒體工作人員環保知識培養

任何環境問題都有利弊兩方面的解釋,一名出色的環境新聞記者應該具備過硬的知識,以應對不同領域的環境新聞。

目前我國新聞專業中的環境課程學習不足,因此導致學習新聞專業的同學走上崗位后的環境新聞報道也隻能是“蜻蜓點水”,有報道的限制性。針對新聞媒體工作者環境保護專業知識的不足,應當開設相關課程,增強媒體工作者的環境保護意識。

當新聞發生,可以更全面、更專業地進行採訪,採訪問題的核心內容,給讀者呈現更加深刻、優秀的新聞報道。環保意識的培養也很重要,它有利於增強媒體工作者的新聞敏感度。隨著“走、轉、改”報道的提倡,更加要求記者深入事件發生地,了解事件。不要局限於專業化和表面現象的描述,要深入地追蹤調查,滿足公眾對環保信息的需求。

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說:“新聞媒體是中國環保運動的真正推手。[10]”大眾媒體的公信力來自於媒體本身責任感的履行。環境新聞報道因其自身特點,使其成為體現媒體責任感的一個重要方面。

 (作者系:中國地質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 大眾傳媒[EB/BD].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E5% A4%A7%E7%9C%BE%E5%AA%92%E9%AB%94

[2] 大眾傳媒[EB/BD].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275252.htm.

[3] 程少華.環境新聞的發展歷程[J].新聞大學,2004(夏).

[4] 王積龍,蔣曉麗.什麼是環境新聞學[J].江淮論壇,2007(2).

[5] 張威.綠色新聞與中國環境記者群之崛起[J].新聞記者,2007(5).

[6] 人民網專題網站.告別環保風暴 推行環境經濟新政[EB/BD]. http://env.people.com.cn/BIG5/8220/116402/116403/ .

[7] 劉友賓.關於新時期環境新聞的幾點思考[J].中國記者雜志,2007(4).

[8] 環境保護部(國家環保總局)宣教司新聞媒體發稿統計資料

[9] 楊守勇:河北立法支持新聞媒體監督環境污染行為[N].新華社, 2003-03-28.

[10] 潘岳:推動環保事業,輿論監督功不可沒[N].中國青年報, 2007-04-28.

分享到:
(責編:韓鑫(實習生)、趙光霞)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