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輿論多元化是戈爾巴喬夫推行蘇聯新聞改革的措施之一,對蘇聯晚期新聞思想產生過重大影響。輿論多元化的初始目的並不是為了實現新聞自由,而是為了配合戈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允許媒體多元化揭露所有阻礙全面改革的缺點和不正當現象,以爭取群眾“自下而上”的支持,避開蘇共保守派勢力的阻撓,推進改革。然而,輿論多元化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偏離了原定目標,對蘇聯晚期新聞思想造成了嚴重影響。重新回顧與厘清輿論多元化的內涵與性質,有助於我們立體觀察它在實施過程中的嬗變,以及對蘇聯晚期新聞思想造成的嚴重危害。
【關鍵詞】輿論多元化﹔新聞思想﹔蘇聯晚期
戈爾巴喬夫當年倡導和實施的輿論多元化,一直備受俄羅斯新聞學界的關注和爭議,至今未休。有學者認為,“輿論多元化”本身是個政治術語,它由“政治多元化”演變而來,即各反對黨派借助媒介輿論,各抒己見,形成多元化政治觀點,以影響和動搖執政黨的執政理念和地位。也有學者認為,輿論多元化是戈爾巴喬夫為了借助媒介力量,構建多元化輿論場,以分散蘇共保守勢力的注意力,推進政治經濟改革而提出來的。這裡,筆者試圖從新聞傳播學角度來考察輿論多元化,並探討它對蘇聯晚期新聞思想所產生的影響。
一、輿論多元化的含義
“輿論多元化”是由“輿論”和“多元化”組合而成的。
1.輿論
關於輿論的概念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人們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都認識到了輿論的重要性,然而,對於輿論的定義,至今沒有達成共識。有學者認為,在一定社會范圍內,反映社會知覺和集合意識的共同意見即輿論。但是,學界對這種定義並不看好,原因在於輿論的核心本體是“意見”還是“態度”,存在較大分歧。
為了消除分歧,學界不再僅僅停留在輿論是什麼的爭論上,而是將目光轉向了輿論應該包含的若干要素,比如“議題”“公眾”和“共同意見”等,並試圖通過對這些要素的分析,找出其間的共性含義。但是,學者們從各自學科領域出發,側重點不同,不管怎樣去分析和揭示輿論要素,都無法找到輿論的普遍特性,因此對輿論所下定義,都存在學科的局限性。
雖然讓多學科普遍接受的輿論定義沒有找到,但是學者們在大爭論中卻發現,不管從什麼角度去定義輿論,“意見”始終是輿論研究的核心。也就是說,輿論的本體是“意見”。意見的流動問題始終是輿論傳播所關注的核心。這裡的意見是指對某一事情的一定看法或想法,通常是通過態度、信念和價值來表現的。若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意見概念,意見即對某種態度、信念或者價值的言語表現。換而言之,意見也可以用行為去表達,比如用服從或者抗議等方式表現出來。
這樣說來,態度與意見之間也存在差別,具體地說,態度是對事物的一種基本傾向,是一種直接和直觀的感性定向。意見則是對某種時局的理性反應。
研究結果表明,社會輿論形成過程有兩個要素密不可分:一是自發地產生於群眾的議題,二是被利益集團有目的地引導。社會一旦發生什麼新問題,就會有相應的議題或思潮出現,一些人會敏銳地把握時機,站在自己的政治立場和經濟基礎上,用既有的文化素養自發地、分散地表達對該問題的意見和態度。隨著持有類似意見和態度的人群在一定時期內逐步聚集,在一個比較大的區域內不斷傳播,最后凝聚成令人注目的社會議題或群體意見。在這種語境下,某些政治團體領袖或權威人物,會根據社會群體的意願,有目的地迎合需求,積極設置議程,提出相應主張或號召,以引起社會廣泛共鳴,最后形成社會輿論。社會輿論這兩個要素缺一不可,意見或態度先從群眾中來,經權威人士有目的地設置,再傳播到群眾中去。[1]
新聞媒介在反映社會輿論,積極推動、促成和引導社會輿論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一種社會輿論若隻停留在茶余飯后的街談巷議中,它所發揮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經過報紙、通訊社、廣播、電視等新聞傳播工具的廣泛傳播,喚起人們對某一社會問題的注意,才能把輿論凝聚起來,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所以新聞界又被公認為“輿論界”。有的政治集團利用新聞傳播工具放出“政治空氣”,以試探社會輿論反應,這是對新聞工具輿論作用的進一步擴張。輿論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新聞報道是輿論傳播的主要方式,輿論與新聞關系密切。[2]
新聞媒介不時介入輿論產生和作用的各個環節中,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反映並代表輿論,二是引發輿論,三是引導輿論。[3]
由此可見,輿論即群眾的言論,是一定范圍內的多數人針對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以言語、情感、行為等方式表達出來的大體一致的信念和態度,通過新聞媒介,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地在社會上廣泛傳播,以喚起民眾對某一社會現象或問題的注意力,最后凝練成社會輿論,以達到影響人們思想和行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