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3年第9期

地方媒體對城市景觀的塑造與想象【2】

鄧庄 江珍珍

2013年11月14日13:57    來源:新聞愛好者    手機看新聞

城市的“集體失憶”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預言: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是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課題。然而中國城市在展現高度的現代物質成果的同時,在社會、人文等方面也陷入了嚴重的滑坡和危機中,導致了城市文化認同危機的產生。

一方面,大拆大建的城市開發方式導致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傳統的老街區、老建筑的被破壞乃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卻不得不面臨困惑:這還是我生活的城市嗎?轟轟烈烈的新城化運動以舊城的死亡為代價,割裂了城市內部的有機聯系和生命尺度,遏制了城市生活的多樣性和文化活力,城市面臨著“集體失憶”的問題,而劇烈的舊城改造和城市變遷犧牲的大都是底層民眾的利益,也加劇了市民對城市的排斥和隔離。

另一方面,在現代化和西化思潮的影響下,一些城市不顧地域特色和歷史文化傳統,城市規劃方案完全採用西方設計,都市標志性建筑大都出自國外設計師之手,就連小區命名也跟著開起“洋葷”,從“東方巴黎”到“加州花園”“西班牙海岸”。這使得城市建設風格雷同,“造城”運動淪為拙劣的“克隆”行為,城市景觀呈現“千城一面”的現象。這些城市問題的出現與城市記憶和文化認同聯系在一起。“城市建設中人為地割裂歷史文脈和文化空間的做法導致了城市記憶的喪失,而城市記憶的喪失又導致了城市文化認同危機的產生﹝5﹞”。

城市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媒介,是一個“文化儲存器”,“任何一座城市都儲存著深厚的人類文化,盲目地改造城市就等於在刪除儲存器,也就是在銷毀儲存的文化﹝6﹞”。因此,處理好城市與文化的關系,建構適宜的城市表達是建設者們的首要任務,應當“從轉變城市文化傳播理念、解決超大型城市變遷中面臨的文化沖突、城市建設景觀帶的傳播美學特征等方面,統籌制定中國城市文化發展與傳播戰略”﹝7﹞。

信息化社會的來臨,使得傳媒對城市的想象和建構成為城市形象的主要來源,傳媒成為建構景觀象征意義的重要工具。因此,維護城市的地域特色與歷史傳統,創造具有文化認同感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傳媒的責任與義務。

分享到: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