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rumor研究的再思考
(一)作為輿論的流言傳播
從屬性和本質來看,流言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輿論,一種畸變的輿論,“流言(rumor)與輿論有著聯系” 。所謂輿論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裡,公眾對於特點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直的意見或態度” 。公開性、公共性是構成輿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不是意見的公開表達也就不是輿論。傳統意義上的流言和謠言,最本質的特點是未經官方証實、真假未知。也就是說,凡是輿論公開討論的內容必須是確定的事實,是基於官方公開的、明確確定內容的議論﹔而流言與輿論的區別在於是否經官方確定的消息,那些未經官方確定的消息的議論就成了流言。盡管流言與輿論在事實來源和真實性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流言與輿論仍然具有共有的特點。流言與輿論都是言論者基於相關的話題進行交流的結果,盡管有時是在不知話題來源和真實性的情況下。積極的社會輿論能帶來對社會的巨大推進作用,對促進社會民主,激發民眾的熱情,倡導良好的社會風尚都有積極意義。然而,當傳播者不加判斷地把虛假的信息當作真實的信息進行廣泛傳播時,傳播者不斷議論,發表觀點,產生巨大的“輿論”效應。嫁接“輿論”和“信息”,有時利用媒體新聞報道缺乏核實進行傳播,這就是流言和謠言快速傳播的原因。而這些不實的言論,實際上成為流言的放大,進一步造成社會的危害。
由此可見,流言、謠言和信息,從概念上界定往往是清楚的和明晰的,但有時在實踐中,特別在網絡中,這三者的界限卻是很模糊的。在互聯網上傳播技術的特殊性、時空分隔等因素,更加造成了真假難辨。“謠言和流言的邏輯是籍由話語而展開的”,“謠言即是這樣的由話語及話語群來實現的社會事件之一” 。這也是筆者之所以一直慣用“流言”而不隨意使用“謠言”的原因。對某一真假不清的流言進行鑒定,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在官方公布“流言”是“事實”還是“謠言”的過程中,對流言的判別成了真空地帶。因此,在官方未辟謠前,不能隨意使用“謠言”定性﹔當然,這並不是說不能使用謠言,而是謠言一詞往往是在已經確定真相或官方認定其為假,才謹慎使用。
(二)中西方研究語境的不同
對rumor進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納普(Knapp)1944年發表的“a psychology of rumor” 。1944年前后,正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巨大的社會動蕩時期,加上新聞管制導致民眾對信息的不了解,因而容易導致流言的產生。缺乏官方權威信息的發布,或是在戰爭這種信息緊縮、消息無法發布的環境下,引發了西方大量社會科學家對流言這種現象的系統研究。流言和謠言不僅會消解民眾的斗志和信心,在某些狀況下是敵方宣傳有力的武器。因此,西方傳播學對於rumor的研究也是基於世界大戰宣傳戰的背景發展起來的。
謠言在中國本土的研究,呈現歷史事件與謠言(流言)之間的關聯(蘇萍,2001﹔董叢川,2009﹔李若建,2011)。孔飛力(2012)的《叫魂》,在充滿妖術的流言背后,其實質是“蘊含著多樣豐富多彩的結構性因素” 。從某種程度上說,謠言和流言起到充當社會“反權力”的作用,對促使當局改進制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學者分析了宋代謠言傳播的特征,指出謠言對長期壟斷、審查並篩選信息傳遞的政府機制,起到填補官方留下的信息空白的作用 。新近胡泳將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來認識,並認為謠言是“真實”的﹔盡管“真實”的謠言的說法還需商榷,但的確說明了流言反映出公眾的心理,以及其背后的社會結構性因素。劉建明認為人們對現狀不滿,會用謠言方式來宣泄,“公眾拿起謠言這個武器,表達對現實的憤慨” 。因此,謠言在中國的語境中有著特殊的作用,承擔起作為弱者的抗爭作用,與官方話語形成有力的對抗﹔在這個過程中,官方話語與民間話語的相互博弈,從而達到對現實的反抗。
(三)公民意識培養與淨化網絡環境
在互聯網廣泛使用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的跨地域和互動性特征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了便利的條件。要建立起一個由公民到人民再到國家主權的政治參與機制,公民意識的確立是最重要之舉 。互聯網的使用,能進一步發揮網民的自主意識和權利意識,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之中。“沒有公民的廣泛參與,社會公共權力的運作可能產生蛻化,民主制的原則就會名存實亡,人們的合法權益可能受到損害” 。互聯網在發布信息,動員網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有助於公民積極投身互聯網,在網絡使用過程中不斷培養公民意識。
然而,互聯網是個“大染缸”,混雜著各種真假難辨的信息。正是互聯網地域的模糊性和匿名性,使網民有時無法有效分清信息的真偽,因而在傳播過程中潛藏著風險。因此,打擊網絡謠言和抵制網絡虛假信息十分必要,是進行網絡社會管理和淨化網絡環境的重要舉措。但打擊網絡謠言是否又會產生“寒蟬效應” ,從而不利於公民公共事務的參與?如果在事實真相未調查清楚之前,隨意把網絡輿論和網絡信息歸為“網絡謠言”,將不可避免造成“寒蟬效應”﹔公民會因害怕參與過程中遭到懲罰而失去對公共事務參與的熱情。另一方面,要處理好打擊網絡謠言與培養公民意識兩者之間的關系,關鍵在於積極引導公民的有序參與意識。培育有序的公民參與意識,是指公民參與不僅要注重參與發言的數量和熱情,還應理性地表達意見與態度,有序地推進事件進程。網民須客觀冷靜地看待網絡事件,不盲從和跟風﹔面對紛繁復雜、真假難辨的網絡輿論,隻有在仔細核實和辨識后才加以評判和轉發。在信息獲取與推送日益方便的互聯網時代,需積極提高公眾的社會責任意識,積極化解社會危機,在社會參與的同時考慮信息傳播背后的社會影響。可見,互聯網為公眾提供了參與的途徑和渠道,但隻有積極促進公民有序參與才能發揮互聯網的“正能量”﹔在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的同時,又有效保障了公民的言論自由。
(作者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注釋
《中國官方批評微博“大V”引關注》.《參考消息》[N].2013年5月5日.第8版
董叢林.《晚清社會傳聞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
程中興.《謠言、流言研究:以話語為中心的社會互動分析》[D].上海大學.2007
邵培仁.《媒介輿論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250
顧曉燕.《網絡謠言與網絡流言:因模糊性而凸顯出審慎應對的重要性》.《新聞界》[J].2012(8)
霍慧、范以錦.《“流言”≠“謠言”:公共危機事件中的“流言”傳播》.《新聞與寫作》[J].2010(8)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02
胡泳.《謠言作為一種社會抗議》.《傳播與社會學刊》[J].2009(9)
周裕瓊.《謠言一定是洪水猛獸嗎?》,《國際新聞界》[J].2009(8)﹔周裕瓊.《真實的謊言:抵制家樂福事件中的新媒體謠言分析》,《傳播與社會學刊》[J].2009(9):95-120﹔周裕瓊.《當代中國社會的網絡謠言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李智.《謠言、流言和傳說——人類意義生產的三種非常信息傳播形態》,《北京行政學院學報》[J].2011(2)
《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493
談谷錚.《對謠言的社會學剖析》.《社會科學》[J].1989(10)
商務印書館(第五版)[M]. 2007:1583
劉建明.《輿論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291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530
劉海龍.《從傳播學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新聞與寫作》.2012(5)
Ralph L. R. (1988). rumor as communication:a contextual list approach,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38(1):12-28
徐錦江.《流言導讀》[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4:163
[美]R•L•羅斯諾、G•A•費思.《流言》[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唐暉等譯.1990:70-71
[德]漢斯-約阿希姆•諾伊鮑爾.《謠言女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顧牧譯.2004:X
劉文江.《作為實踐性體裁的傳說、都市傳說與謠言研究》.《民俗研究》[J].2010(2)
杜駿飛.《流言的流變:SARS輿情的傳播學分析》.《南京大學學報》[J].2003(5)
蔡靜.《流言:陰影中的社會傳播》[M].北京:中國廣播出版社.2008:3
周曉虹.《社會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36
Peterson, W. A.﹠ Gist, N.P. (1951). Rumor and Public Opin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57(2):159-167
李良榮.《新聞學概論》(第三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53
程中興.《謠言、流言研究:以話語為中心的社會互動分析》[D].上海大學.2007
Knapp,R.H. (1944). a psychology of rumor ,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8(1):22-37
胡翼青.《流言傳播背后的結構性因素——以“叫魂”和“非典”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J].2008(3)
郭小安.《網絡謠言的政治誘因:理論整合與中國經驗》.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J].2013(3)
劉大明.《試論宋代謠言傳播的政治風險防控》.新聞與傳播研究[J].2012(1)
劉建明.《社會輿論原理》[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14
姜涌.《中國的“公民意識”問題思考》.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01(4)
李大琨.《論公民意識》.理論與實踐[J].1998(3)
參考文獻
[1] 奧爾波特、波斯特曼.《謠言心理學》[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劉水平等譯.2003
[2] 李若建.《虛實之間:20世紀50年代中國大陸謠言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 [法]讓-諾埃爾•卡普費雷.《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鄭若麟譯.2008
[4] 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 [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陳兼等譯.2012
[5] [美]卡斯•R•桑斯坦.《謠言》[M].北京:中信出版社,張楠迪揚譯.2010
[6] 蘇萍.《謠言與近代教案》[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