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去哪兒》近日火上加火,“換爸爸”環節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更多的人是對提出不同意見者提出了更強烈的反對意見,認為“專家的思想齷齪”、“一檔娛樂節目而已”、“大家開心就行了”、“人家韓國版的也有這環節”等等,還有很多人問候專家及其家人,言辭很是激烈。
我不研究這玩意兒,但是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來講,如果我的孩子大哭,不願意參與這樣的環節,我會尊重孩子的要求,拒絕參加這個環節。
對我來講,別人是否娛樂,別人是否把這兒看作娛樂節目,裡面是否有性別因素,等等,都不是我考慮的因素,或者有些也不是我能考慮到的因素,因為別人娛樂與否,與我沒有任何關系。我關心的是,我的孩子是否在這樣的節目中有自己的娛樂,如果孩子的哭聲換來別人的娛樂,於我是一種極大的不舒服。或許我也把孩子的哭聲嚴重化了,別人孩子的家長當然可以有自己的選擇,但這是我的選擇。
在電視節目消費未成年人,尤其是兒童,是個百試不爽的生產模式和營銷方式。也正因如此,國內都不乏火爆的兒童類的娛樂節目。從節目生產的角度講,生產者是講求生產力的,即這種節目是否能夠換回廣告中的真金白銀。或者正是這個原因,這種節目中有時候忽視兒童的感受,有時候沒有想到跟兒童相關的法律問題、人文問題、甚至是社會的感受。
美國就剛剛發生過這樣的一起案例,美國廣播公司的脫口秀節目《兒童圓桌會議》,在10月17日的一檔節目中,針對美國政府如何償還欠中國的高額債務,一位小朋友語出驚人,表示“跑到世界的另一頭,將所有中國人都殺掉”。節目主持人吉米·克梅爾未加阻止和引導,結果,引發部分華裔美國人和在美中國人的抗議,最終,美國廣播公司向亞裔政治組織“80-20 促進會”(80-20 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發表道歉信,並向社會承諾永久取消“兒童圓桌會議”節目環節,永久清除該內容,承諾加強審查,今后杜絕類似事件。
從根本上講,《爸爸去哪兒》與《兒童圓桌會議》引發的爭議,其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但是,節目以消費兒童為內容是一樣的,節目獲得高收視率的訴求是一樣的,節目想娛樂大眾的想法是一樣的,而且,兩者帶來的啟示也是一樣的:娛樂節目消費兒童還是要悠著點兒,謹慎點兒,既然你是在消費兒童,你就得把兒童看作兒童,有很多東西跟成年人不一樣。其實,電視台不差錢兒,完全可以在節目制作中請幾個做兒童研究的學者、律師等專業人士,給節目把把關,或許就少些引起爭議的東西。不過,話說回來,要是節目有意為之,那就另說了,現在這社會,羅生門太多,好多東西一環套著一環,圈外的人根本得不到全本信息。我只是從一個父親的角度發表我的看法,你們怎麼想,跟我不相干。
□任孟山(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