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從受眾心理探析明星親子真人秀的流行【2】

——以《爸爸去哪兒》為例

陳官鈞 楊鵬

2013年12月06日14:19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⑵.2、自我確認效用

“自我確認效用”,即“電視節目中的人物、事件、狀況、矛盾沖突的解決方法等,可以為觀眾提供自我評價的參考框架,通過這種比較,觀眾能夠引起對自身行為的反省,並在此基礎上協調自己的觀點和行為。⑥”節目首播時,多數觀眾反映,希望提早播出時間,讓觀眾跟孩子一起收看,從中學習父子之間、父女之間的交流方式。《爸爸去哪兒》不僅提供了娛樂,該節目具有延伸性,讓觀眾根據比較反省自身。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男主外女主內,父親負責在外賺錢養家,母親負責在家照顧孩子。在中國,“大多數孩子的童年都是缺少父愛的,父親在他們心裡只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甚至許多孩子在懂事之后依然對爸爸心有敬畏,因為小時候接觸太少了,總顯得很陌生。久而久之,爸爸和孩子之間的隔膜感也就與日俱增”⑦。 近些年來,“男孩的男性氣質如何培養”、 “父親如何與孩子溝通”、“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扮演”等討論愈演愈烈,大家普遍達成共識,即子女心理的健康發展需要父母共同引導,否則會出現女孩的 “戀父情節”,男孩的男性氣質不足等問題。隨著《爸爸去哪兒》的播出,人們更加意識到了父親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反映了當下社會對父愛的呼喚,例如林志穎的兒子Kimi因為年僅4歲,父親又因工作繁忙,陪伴時間少,導致Kimi在節目中對父親的依賴性很強,很難獨自完成任務,大部分需要父親的陪伴才可順利執行任務。由《爸爸去哪兒》所引發的“父親責任問題”成為媒體新的議程設置,中新網、南方都市報、新浪新聞、騰訊娛樂、百度貼吧等多家媒體均對此議題展開討論,觀眾通過自我評價,反省自身行為的缺失。

“如果電視節目說自己是一個學習節目,那麼它會失去它的吸引力,因為他成為一位老師,而不是一位娛樂大眾的人。一個節目可以把自己宣傳為一個‘娛樂節目’,但你可能隨之學到一些東西。這些類型的通俗事實類節目為一些年輕的觀眾提供了非正式的學習機會。⑧”如今80后的家長不僅要面對住房、就業壓力,還要面對子女教育壓力。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爸爸,如何與子女溝通交流,成為大部分男性觀眾收看《爸爸去哪兒》的主要動機,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形式為觀眾提供非正式的學習機會。節目中的五位明星父親大致涵蓋了不同的父親類型:“迷茫型”爸爸田亮、“哥們型”爸爸張亮、“放手型”爸爸王岳倫、“細膩型”爸爸林志穎、“散養型”爸爸郭濤。例如,林志穎對他兒子採取“平等式”交流方式,他主動融入孩子的話語世界,蹲下來用奶聲奶氣的聲音與Kimi交流,鼓勵兒子多與同伴互動。而郭濤採取說理的方式,讓兒子意識到自身的錯誤並改正。田亮對面愛哭的女兒,採取忽視態度或調侃語氣。“國內外研究發現,親子溝通在兒童的心理發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對兒童的自尊、健康行為、應對行為及青少年性行為、加入社會不良團伙等行為都有重要影響”⑨。明星所遇到的親子教育與觀眾平日裡的親子教育情形相似,觀眾會產生情感共鳴,因此節目中所展示的矛盾解決方法成了男性觀眾的子女教育藍本,或批判或吸收。男性觀眾會模仿節目中的父親類型,並通過自我審視,中和極端化的父親類型,細膩型不失粗獷,散養型不失尺度,放手型不失掌控,迷茫型不失堅定。《爸爸去哪兒》憑借娛樂延伸出的“父愛呼喚”擴大了收視人群。

⑵.3人際關系效用與環境監測效用

《爸爸去哪兒》在各大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社交網站等引起強烈反響,媒體的議程設置讓該節目成為觀眾的熱衷話題,觀眾不僅對節目中明星及星二代的表現評頭論足,還會對親子交流、父親責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交換意見。《爸爸去哪兒》的口碑效應拉動更多的收視人群,因此在該節目成為社會特定群體的人際關系紐帶,收看與討論節目利於特定群體獲得社會歸屬感,成為增加人際互動的新方式。

節目播出后,明星與星二代的潮裝成為時尚人士的新寵,《爸爸去哪兒》成了購物網站的熱搜詞,節目中同款童裝人氣高。除了同款服飾熱賣之外,《爸爸去哪兒》的取景地也一夜而紅,北京靈水村、雲南普者黑成為親子自助游的熱門旅游路線。受眾通過環境監測獲取節目中的時尚、旅游等信息,產生跟風現象。

3、對明星親子真人秀的建議

真人秀歸屬於綜藝節目,其本質就是提供娛樂,讓觀眾獲得快感,成為情緒的宣泄口。國內真人秀電視節目層出不窮,本文從受眾心理角度對國內真人秀電視節目提出兩點建議:其一、出奇制勝,創新節目內容。觀眾已熟悉明星真人秀與親子真人秀,而湖南衛視引進明星親子真人秀,使得節目在國內市場上具有首因效應,更易引起觀眾的注意。在同質化、跟風化日益明顯的電視節目中,唯有奇特的節目形式才能令人眼前一亮。其二、拓寬綜藝節目的延伸性內容。《爸爸去哪兒》雖屬於娛樂節目,但該節目結合當下社會的熱點問題,寓教於樂,讓觀眾探討“父愛缺位”、“親子溝通”等客觀問題,提升節目內涵,延伸綜藝節目的反思意義。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4、選自《真人秀”綜藝節目火爆熒屏的傳播學解讀》 陳小赤 南昌大學

2、選自《西方心理學的歷史和體系》 葉浩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6、選自《傳播學教程》 郭慶光〔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182

5、選自《娛樂至死》 尼爾•波茲漫

7、選自《<爸爸去哪兒>引發的思考》 國家公務員考試網 2013-11-22

8、選自《流行真人秀:真實電視節目受眾的定性與定量研究》 安奈特•希爾

9、選自《親子互動對兒童心理健康的意義和影響》 王春宇 河北師范大學

10、《<爸爸去哪兒>走紅 明星孩子衣著成被模仿對象》 南方日報 2013/10/24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