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中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在氣候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解讀《人民日報》中PM2.5報道的報道框架,發現《人民日報》在氣候傳播中主要扮演議題設置者、知識建構者、應對問題的溝通者等角色,而其在傳播中較明顯的政治化傾向、結構的固定化體現了角色定位的不足。
[關鍵詞] 氣候傳播、《人民日報》、角色定位、PM2.5報道
一、研究背景
作為一種傳播現象,氣候傳播是將氣候變化信息及相關科學知識為社會與公眾所理解和掌握,並通過公眾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尋求氣候變化問題解決為目標的社會傳播活動。 新聞媒體同時擁有政府信息源和公眾關注平台,作為重要的傳播主體,是溝通政府和公眾的樞紐,在氣候傳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於中國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主流媒體《人民日報》更是如此。
PM2.5即細顆粒物,是環境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不大於2.5微米的顆粒物,能較長時間懸浮於空氣中。其在空氣中含量越高,空氣污染就越嚴重。
這一典型氣候變化現象的凸顯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已由單一的環境問題轉變為復雜的科學、政治、經濟議題。因此,通過PM2.5報道研究《人民日報》在氣候傳播中如何定位自身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價值。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法,通過解讀《人民日報》中PM2.5報道的框架,分析其在氣候傳播中的角色定位及不足,進而提出媒體在氣候傳播中角色扮演的策略建議。
二、研究方法
筆者以“PM2.5 ”、“細顆粒物”為全文的關鍵詞,對《人民日報》進行總體取樣,共搜索到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282篇文章,其中以PM2.5(細顆粒物)為報道主體的文章共95篇,其余涉及相關問題的報道187篇。
變量的測量
根據《人民日報》關於PM2.5的報道內容,筆者構建了3大類研究所需的主要類目,分別為:基本情況、消息源、題材類型。
1.報道的基本情況
包括報道時間、新聞標題、版面、顯著性、體裁、地域、是否主題。其中,報道時間、新聞標題、版面直接錄入編碼。
顯著性是對版面的進一步研究,分為頭版頭條、他版頭條、整版、其他(除前3類的都記為其他)。
體裁共有9類:消息、通訊、專訪、評論、調查性報道、讀者來信、圖片新聞、摘錄、其他。
地域部分有:(1)以全國的總體情況及未點明地區的有關國內情況的報道,記為“全國”﹔(2)文中涉及到明確地區的按省份記錄﹔(3)涉及其他國家,及非前2類的均記作“其他”。
是否主題方面,以PM2.5位報道主體的,即是主題文章﹔反之,即非主題文章。
2.消息源:分為黨政機關(包括相關政府文件)、社會團體(團體的調查報告也歸入其內)、專家學者、普通市民、媒體(非《人民日報》的其他媒體)、網友、其他(無法辨別消息來源)。
3.題材類型:共6類。即關於PM2.5的基本定義、數據監測、產生原因(自然原因、尾氣排放、城市施工、燃煤取暖、工業污染、煙花爆竹)、各方反應(政策實施、應對措施〈針對受眾〉、各界看法)、影響體現以及其他。在編碼過程中,提到的類型編碼為1,未提到的類型編碼為0。
三、文本分析
(一)基本情況描述
1.報道數量呈現上升態勢
筆者搜索發現,2002年4月15日,《人民日報》在《全國政協組織專題調研,考察北京大氣環境質量》中首次提及PM2.5。2011年末,北京與美國駐華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之爭事件發生后,PM2.5進入公眾視野,《人民日報》的報道量也開始增多(如圖1):由2011年及之前的總共23篇上升為2012年的125篇(月均10篇)、2013年上半年的134篇(月均22篇)。
圖1
由上圖可知,關於PM2.5的報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單位時間內出現的頻率變高,數量的增加也體現了《人民日報》對PM2.5的關注度從無到有,從低到高。
2.版面設置以要聞版為主,顯著性強
版面上,如圖2示,《人民日報》主要在要聞、視點、綜合、社會等版面對PM2.5進行報道,共126篇,佔總量的44.7%,要聞版更是以82篇報道量高居榜首﹔其次是共有48篇報道的綠色家園、生態周刊、世界環境日等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版面,佔17.0%﹔以及兩會特刊、政治、迎接黨的十八大特刊等涉及政治議題的版面,共46篇,佔16.3%。而像讀者來信、國際、科技視野、民生等版面少之又少,總共5%左右。
圖2
至於顯著性,如圖3,2002-2013年6月,PM2.5相關報道8次登上《人民日報》頭條,佔總量的2.8%﹔97次登上他版頭條,佔34.4%﹔有3次是以整版的形式進行報道,佔1.1%。
圖3
由上面兩表可見,《人民日報》關於PM2.5的報道,主要集中在要聞版面,且議題分布也較為廣泛,出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環保等多個方面,PM2.5已經由簡單的環境問題擴散到社會的多個領域。就顯著性而言,能以較高頻次出現在版面的頭條,表明《人民日報》已經將PM2.5納入該報的重點議題之一。
3.體裁多樣,以通訊為主
體裁方面,如圖4,用通訊形式詳細報道PM2.5的報道最多,共95篇,達33.7%﹔其次是75篇簡練的消息、59篇評論(評論是《人民日報》的重點和優勢),分別佔到26.6%、20.9%。而調查性報道、讀者來信、圖片新聞、專訪等總共隻佔5%左右。
圖4
PM2.5報道主要以通訊形式呈現,從篇幅上和內容上而言,這類體裁形象又多角度的反應了PM2.問題,而消息更多起到了告知信息的作用,評論又擴大了對PM2.5的討論,多種體裁相互交叉又相互契合,報道體裁較為立體。
4.地域相對集中,政治傾向明顯
地域上,如圖5,除了53%的172篇文章是不明確劃分地域,對PM2.5相關問題進行總體報道外,以對北京PM2.5報道為主,共54篇,達17%﹔其次是廣東(17篇,5%)、上海(12篇,4%)、河北(11篇,3%)、天津(10篇,3%)等。
同時根據媒體公布的部分數據,以2012年為例,鄭州全年出現霧霾日251天 ,杭州全年霾日157天 ,北京全年霧霾日124天 ,由此可見,北京並非是霧霾最嚴重的地區,根據圖表也可發現,報道主要集中在政治中心或者經濟發達地區,而重工業集中的東北和鄭州等中部省會沒有引起重視。另外據剛剛公布的2013年《應對氣候變化報告》 ,霧霾日中“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增加最快,廣東深圳和江蘇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報道更多的關注靜態的現狀,而忽視動態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