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上述結果的根本原因在於,相較於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智能終端的多元、互動,傳統的廣播電視業務形態單一,隻能提供廣播式業務,難以滿足受眾交流、互動及多元化的信息消費需求。於是,我們可以總結終端智能化和網絡化發展對傳統廣播電視產業的沖擊主要表現在傳播介質的多樣化和統一化使終端市場不再僅限於電視機頂盒,多屏互動的現狀和趨勢也使電視屏幕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收視功能﹔傳輸方式的多樣化,互聯網帶寬的不斷發展使在線視頻的傳輸變得更加清晰流暢,有線網絡向無線網絡的發展打破了用戶以往隻能坐在電視機前收視的消費習慣﹔視頻的雙向互動使得人人都能成為視頻節目的制作人,打破了以往視頻制作被傳統電視壟斷的局面,電視節目的制作神秘不再,由此也帶來了廣播電視管理機構審查與監管的難題。具體來說:
(一)互聯網視頻業務的興起打破了傳統電視一統視頻服務市場的局面,促進了視頻市場的多元化,而視頻的多元化無論從技術層面還是內容服務方面,都必然導致各種傳播介質的多樣化,視聽接收終端朝著智能化、網絡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必然會催生出更多樣式的傳播介質,例如3D打印機、可折疊的屏幕等。但是傳播介質的多樣化並不意味著終端的形式會無限制地增多下去,從功效和實用相結合的人類需求原則上講,當傳播介質豐富到一定程度,功效一致或功效彼此可以得到替代的介質就開始走向統一化。
以iPhone、iPad為典型代表的“后PC 時代”智能終端的普及,給三網融合帶來了全新的生命力。語音通信、高清可視通信、在線視頻,以及各種基於互聯網的應用等突然間在這些設備上實現了,而且大范圍流行起來。而蘋果更是試圖通過推出Apple TV機頂盒的方式佔領每個家庭的電視機屏幕——替代家庭現有的DVD、電視機頂盒。同時,傳統的電視機機頂盒也在大幅度向數字機頂盒跨越,2010年我國有線數字機頂盒擁有量達到8856萬台,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56萬台。但是面對互聯網企業的沖擊,這種增長顯得於事無補。樂視超級電視的推出,讓我們看到了曾經預想的未來場景,隻需一根網線,就可以通過電視機屏幕實現在線視頻的播放,這種播放不僅是有海量的選擇,而且可以不用按照傳統電視的線性播出模式,自由地快進或倒退。更重要的是,以電視機為中心的家庭互聯網模式,將成為未來互聯網企業著力打造的一種產業價值鏈。即實現以電視機為中心,電腦、手機、PAD等多屏幕的隨意互動。這樣一來,電視機已經純粹淪為一台顯示器。從電視機開始霸佔人們的客廳文化、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主要渠道以后,或許從沒有想過技術演進至此,電視機僅僅成為視聽接收終端大家庭中的一員,而且正在走向與其他終端的統一化。於是,傳統廣播電視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
(二)視聽終端的多樣化必然要求不同的傳輸方式,不同的傳輸方式也需要不同的接收終端來呈現。此前傳統電視一統天下的時候,人們從未想過視頻的傳輸方式將會是現在這樣一個如此多樣化的狀態。從最初的有線電視網、利用座機電話剩余資源的ADSL,到無線數字電視信號、移動通信技術和WIFI技術上網,從地面接收衛星轉播到直接接收衛星信號,從當前的金屬同軸電纜到未來即將普及的玻璃光纖傳輸,從模擬信號到數字信號,從單向傳輸到雙向互動,從標清到高清的變化。總之,多種多樣的傳輸方式讓人們收看和使用視頻有了更多的選擇。無論是多種傳輸方式共存,還是此消彼長,未來的視頻傳輸隻會更加清晰、更加便捷、更加高效。於是,相較於互聯網傳輸的雙向互動性,傳統的有線電視網傳輸的單向性將逐漸被人們冷落。
(三)終端智能化的發展對傳統廣播電視產業最大的沖擊莫過於對內容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的顛覆。首先,互聯網大量播出傳統電視台的節目內容。尤其是民營視聽節目網站,他們積極與電視台合作,購買節目版權,特別是收視率極高的綜藝節目和熱播電視劇。例如:聚力網集成了120多家各級電視台的內容資源,搜狐視頻的電視台網絡直播中心同步播出60多個衛視頻道和地面頻道節目。《中國達人秀》、《非誠勿擾》、《中國好聲音》等大量綜藝節目,都在各大民營網站播出。艾瑞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好聲音》2012年10月在視聽節目網站播放的覆蓋人數達7053.7萬(見下表)。
其次,互聯網企業為了佔據更多的市場份額,爭取更多的用戶,把握競爭主動權,還主動大量制作適合網絡播出的視頻節目以避免內容的同質化。例如CNTV推出了《中國好人》、《網絡新聞聯播》、《高端訪談》等原創節目。《中國好人》欄目是由網民提供線索,新媒體記者實地採訪報道,截至2012年底,已制作近400期。各民營網站更是通過合作,打造以綜藝娛樂節目、網絡劇、微電影等為主的自制節目。截至2012年底,各大網站的自制類節目達200余檔,例如優酷網的《美好2012》、《我是傳奇》、《曉說》,土豆網的《土豆最音樂》、《互聯網百萬富翁》,騰訊視頻的《愛呀!幸福女人》、《商業人生》等,網站自制的影視劇作品也達200多部,例如搜狐視頻的《貓人女王》上線2個多月,總播放量突破1.8億。由此,互聯網視聽節目資源的大大豐富給了視頻用戶更多的選擇,現實就是如此,你隻需一根網線,或者無線Wi Fi抑或通過移動通信技術,智能終端就可以幫助你實現視頻資源的傳輸,這樣一來,本來通過電視直播的節目內容被互聯網佔據了部分資源,加速了電視觀眾的分流,而傳統廣播電視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其主流地位,龐大的受眾基礎成就了廣播電視的公信力和強大的傳播效果。而如今的現狀既是傳統廣播電視線性傳播的弊端,也是智能終端和互聯網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
再者,終端的智能化促進了用戶生產內容(UGC)的發展,推動了互聯網企業積極運營UGC的品牌化。據世界經合組織對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定義,譯為“用戶創造內容”或“用戶生成內容”,是指通過網絡公開發布,包含一定創新成分並創作於專業操作慣例以外的內容[9]。視聽時代用戶看重的使用視頻而不是收看視頻,更加側重的雙向互動的功能。過去的電視節目制作充滿神秘感,視頻制作技術的復雜、視頻拍攝設備價格的高昂、傳播渠道的單一以及接收終端的單一導致視頻制作在普通用戶看來是那麼遙不可及,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終端的智能化和多樣化及其與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使得這些視頻節目制作的瓶頸一一被打破,似乎人人都可以成為視頻節目的制作人。最初有些網民對著攝像頭搞笑地對口型,不加任何編輯放到網上,后來又有一段女孩用高跟鞋踩死小貓的視頻引起網民的一致譴責,而后胡戈把電視人每年在年會上用於惡搞同事和領導的伎倆用於調侃陳凱歌的電影《無極》,他制作的《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紅遍大江南北,並以此為分界線,視頻由最初的簡單錄制后上傳到網上,進入網民們利用視頻制作技能對視頻進行有目的的編輯階段。而各大民營網站更是投入大量資金與設備培養UGC的品牌化發展,根據優酷網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其注冊的拍客數量已達12260人,每天用戶上傳視頻在10萬條左右。江西衛視更是以視頻分享為核心內容推出了綜藝節目《家庭幽默錄像》,也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至此,視頻節目制作開始走下神壇,用戶開始嘗試並逐漸熱衷於自制視頻並與他人分享,節目制作的市場再也不是由廣播電視企業獨霸的一元化場面,而是多元、互動的市場。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UGC催生了新的產業,例如專門的網絡視頻制作公司,這有利於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產業鏈的完整。從社會影響來看,UGC改變了媒介生態,打破了傳統的廣播電視產業格局,廣播電視的主流媒體地位正在逐漸衰落,在視頻節目市場中逐漸邊緣化。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終端的智能化及其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使得傳統廣播電視產業陷入了發展危機,按照現有的三網融合模式看,廣播電視在融合產業鏈中僅僅扮演內容提供商的角色,但是隨著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資源的豐富和UGC的大力發展,這種內容優勢也將被逐漸吞噬。現實的情況是,隨著新一輪互聯網電視的興起,傳統的電視機已經淪為一個單一的視頻播放裝置,廣播電視媒體的主流地位受到了嚴重挑戰。因為受眾的分流導致其主流地位的基礎的缺失,輿論監督的工具屬性難以發揮,內容傳輸的多樣化也為廣播電視管理部門的監管帶來了巨大的難題。
結 論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當前我國電視產業發展的現實邏輯:即技術改變生活。視聽時代的視頻成為元語言,人們對視頻信息的獲取有著本能的需求,隨著技術的發展,視聽接收終端的智能化發展成為大勢所趨,而視聽接收終端與互聯網技術的有機結合,使得傳統的廣播電視受到巨大的沖擊,接收終端的多樣化逐漸取代了傳統電視機的低位,智能終端的普及使電視機淪落為僅是一台顯示器,互聯網視聽節目內容的豐富使得視頻市場日益多元,特別是UGC的發展,打破了傳統廣播電視媒體生產制作節目的壟斷局面,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正在逐漸邊緣化。但是在我國,由於廣播電視媒體具有輿論引導的喉舌屬性和工具職能,如果任由廣電媒體的主流地位衰落,那后果不堪設想。因此,積極推動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在終端生產更加趨向數字化、智能化﹔提升網絡服務、積極開展基於NGB的互聯網接入服務以及管控節目內容等方面大有作為,將成為三網融合規模化發展的關鍵。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14/c1001-22563427.html
[2]國務院關於印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wgk/2013-08/17/content_2468348.htm
[3]林少雄著.視像與人:視像人類學論綱[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4]王明軒. 即將消亡的電視[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5]周欣欣,封翔.2012上半年電視時長盤點[J/OL].收視中國,2012,(08)
[6]鄭維東,張天莉.網絡視頻發展深化對電視媒體的影響[J/OL].收視中國,2012
[7] 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3)[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8] 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