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現象探析【2】

徐慧珍

2013年12月09日14:2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三 、惡搞圖片—青年在娛樂時代下的視覺狂歡

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數碼攝像機的便捷等都為圖片流行創造了條件。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各種圖片編輯軟件的發展,這為圖片的惡搞提供了發展的基礎,更為青年人發泄心中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開啟一個視覺狂歡的時代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台。

“惡搞”在中國的發展其實沒有多久。撇開周星馳、劉鎮偉等導演的惡搞影片、視頻不算,真正的“平民狂歡”活動大概開始於“小胖系列”與“猥瑣男系列”等惡搞圖片的風行。這發生在新世紀開端,PS流行的時代。

青年對圖片的惡搞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對他人進行的“惡搞”,主要表現為將一些名人的頭像放到另一個人的頭上,或是對其進行涂鴉,如將周杰倫的頭像放到蔡依林身上,給蒙娜麗莎搭上兩撇小胡子等。另一類則是對自己的“惡搞”,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的畢業照“惡搞”,如各種各樣的雷人服飾、雷人姿勢照:千手觀音、日月神教、后羿射日,甚至有在身體上寫著表達對母校不舍的字而在校園裸奔的。大學生畢業照“惡搞”使得大學校園的“惡搞”一度升溫。

2012年3月下旬,一組“杜甫”很忙的圖片走紅網絡,高中語文課本中仰天沉思的杜甫圖像被網友加了幾筆涂鴉,時而手持機槍,時而腳踏摩托,時而懷抱美女,時而揮刀切瓜,時而還在NBA打球,各種造型各種好笑,雷人姿勢可謂應有盡有。筆者在此展示這一組圖片中的兩張。

 

“杜甫”很忙的背后反映的其實是“學生很忙”、“青年工作者很忙”。青少年學生和工作者在繁重的課業壓力和工作壓力下,不得不自娛自樂,借此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懣和壓力。

青少年對他人的惡搞圖片,其實隱含了一種發泄心理。 當代青少年大多是獨生子女,成長在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相比過去,他們面臨著學業、家庭、社會的多重壓力,由此容易產生孤獨感、挫敗感和“郁悶”情結。在這種情結下,青少年對他人尤其是對名人和主流文化承認的人往往會產生抵觸情緒。一個“惡搞”視頻中這樣寫道:“這是一個社會發展、文憑滿天飛的年代,其中又以本科文憑最為稀鬆平常,就連曾經躊躇滿志的在校生們,現在也處於困惑與掙扎之中。”他們在這種困惑與掙扎之中找不到方向。然而,富於創意、幽默風趣的“惡搞”圖片正好迎合了青少年的這種文化消費心理。不僅如此,惡搞圖片相比於惡搞視頻來說,不僅成本低廉,而且簡單易操作,圖片的惡搞給他們帶來了集體的視覺狂歡,而他們在這種“集體狂歡”中享受到了“從日常焦慮的監獄中解放出來的快樂”。(8)

除了對他人的惡搞以外,青少年還非常熱衷於對自己的惡搞。這充分體現了

處於特殊年齡段的青少年在面對流行文化時,總表現出自我突出和自我優先的心理趨勢。試圖盡可能地避免使自己與社會大多數人同流,盡力表現個人的特質和優越之處,顯示自己的才能、智能以及處理事物的敏捷性,同時也顯示自己的獨特個性和情感。大學生惡搞自己的畢業照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如今的大學生生長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富於理想,憧憬未來,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強。所以,他們通過對自己的惡搞來達到一種吸引別人眼球的目的。這種惡搞一方面滿足了“惡搞”者們尋求“標新立異”、搭車出名的心理訴求,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從同學、網友的認同和大量的點擊率中獲得一種成就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大學生們自我突出、自我實現的心理。

青年亞文化在歷史上的每一個時代都客觀存在,而在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亞文化相比於其他時代的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雖說抵抗性和顛覆性是青年亞文化的主要特征,但從歷史上來看,任何一個時代下的青年亞文化要麼臣服於當時的主流文化,要麼被當時的主流文化收編。所以,面對新媒體時代的青年亞文化,我們不能一味的抵制,適當加以引導,它就會為我們的主流文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

(作者系:德州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 陶東風、胡疆鋒.亞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版.第3頁

[2]urdock, G.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Armistead,

N. (ed., Reconstructing Social Psychology) ,Penguin Books: 213。

[3](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0,序言17。

[4]馮 溪、劉 偉.符號互動視野下的網絡亞文化現象分析﹝J﹞.陝西行政學院學報,2012(2).第124頁。

[5]Stuart Hall,Tony Jefferson,eds,Resistance Through Ritual﹔Youth Subculture in Post—war Britain﹝M﹞.London:Hutchinson,1976.147頁

[6](英)安吉拉•默克羅比《后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田曉菲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第190頁。

[7]曾一果.抵抗與臣服----青年亞文化視角下的新媒體數字短片.國際新聞界.2009.02

[8﹞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第368頁。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