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新媒體語境下的青年亞文化現象探析

徐慧珍

2013年12月09日14:28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要】 帶有“民主”、“個性”印記的新媒體為青年亞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廣闊的書寫空間。青年人用自成一體的表現方式,依靠符號、微視頻、圖片等手段,在新媒體情景下既充分自由地去表達自我,同時又參與到青年亞文化的創造中,利用新媒體來構筑自身的文化空間。

【關鍵詞】 新媒體﹔青年亞文化﹔符號﹔微視頻﹔惡搞圖片

對於新媒體,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的觀點是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而美國《連線》雜志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新媒體的定義則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也有人把新媒體看作是相對於報刊、廣播、戶外、電視這些傳統媒體的“第五媒體”。對於新媒體的界定,學者可謂是眾說紛紜,至今新媒體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本文為論述的需要,從狹義的范圍上對新媒體作一個界定,本文所指的新媒體是相對於傳統媒體而言,在新技術支撐下出現的具有即時性、跨文化等特點,具有匿名交流、張揚個性等虛擬空間特征的媒體形態,這種媒體形態主要是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結合。

青年亞文化不同於大眾文化、草根文化、流行文化等,它是一種具有反叛性、顛覆性、邊緣性的小眾文化,它的創制主體是青年,“是通過風格化的和另類的符號對主導文化進行挑戰從而建立附屬性文化”。(1)體現了青年人特有的反抗、沖突、另類以及身份認同的困惑。一方面,青年亞文化以其團體或集合的名義試圖和現存的社會規范和制度達成妥協。另一方面,青年亞文化群體通過不同的表意形式和態度對主導的文化系統進行挑戰與對抗,它所擁有的象征性的文化資源為某些特定的社會群體和個人提供了表現自我和構建身份的可能”。(2)

麥克盧漢曾言,新媒介的使用將會派生出一些心靈習慣。(3)青年人通過對網絡媒體和手機媒體的使用自然也會產生某種心靈習慣,這種心靈習慣滲入到了青年人思想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們習慣了用各種符號、微視頻和圖片來表達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反之,這些由青年主體創制的符號、微視頻和圖片也在不斷改變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一、 符號文化—青年對主流文化的象征性抵抗

作為青年一代,90后創制著屬於他們自己的符號文化,這些符號包括語言符號和表情符號。“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如果你現在還不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那麼你在青年人裡就算out了。“土豪,我們做朋友吧”僅僅是各種“微博體”中的一種,除此之外,“淘寶體”、“藍精靈體”、“長發及腰體”等各種青年語言體在新媒體這個平台上盡情狂歡,盡情展現青年人的個性。

採用語音的諧音和將語詞進行縮略是青年網民創制和運用語言符號來進行交際活動經常採取的方式。數字用語利用與漢語或者外語的諧音來表達意思,如“7456”即氣死我了等,還有“什麼”變成“神馬”等。而縮略用語則是由青年網民們將漢語或英語變形而為,如 GG、PLMM 或 BT,指的是哥哥、漂亮妹妹或變態。這些做法除追求傳播的有效性外,更主要反映出青少年的特點。由於青少年生理、心理的特殊性,他們具有相當程度的反傳統、反權威、打破規范和標准的傾向。如果這些傾向在現實社會中還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約束的話,那麼一旦到了自由的網絡空間,他們的反叛情緒立馬高漲起來,而語言規范首當其沖受到挑戰。採用語音的諧音和將語詞進行縮略就是青年追求自由、張揚個性的結果。

作為一種文化方式,青年亞文化具有“偏離性”,即意味著亞文化擁有者在一定意義上“偏離了”主導文化,處於一種亞性狀態,是社會中的“異端”。而這種異端在新媒體時代下往往運用特別的形式(如符號)表現出來。青年網民們往往把自己創制出來的語言符號和表情符號結合起來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如: (神馬)都是 (浮雲)、 (圍觀)、 (囧)等等,這種用表情來代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在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訊手段上非常普遍,這些特殊的語言符號和表情符號,偏離了主導文化對語言要中規中矩的要求,恰恰體現了青年的特色和反叛個性,如果你沒有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他們的語言,你是無法和他們溝通的。不僅如此,在他們的語言符號中偶爾還夾雜著對主流文化的高度顛覆、反叛,如董存瑞炸碉堡是因為手上有膠水等,這些離經叛道的網絡語言顯得與主流文化格格不入。

社會學中符號互動論強調,符號在人們的社會互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作用。人與人的互動就是通過符號進行的,人們運用語言、表情、手勢以及文字等象征性符號進行溝通,對彼此的行為和意思表示達到共同理解(4)。青年人大都處在16—22歲之間,這個年齡段是他們生理和心理都迅速發展的時期,也是他們的情緒最豐富、最復雜的時期。一方面,他們渴望擺脫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和控制。另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自我角色定位又尚未明確,情感和理智存在巨大的落差。這種矛盾的心理,他們既不想向自己的父母訴說,也不願找老師和長輩幫忙疏導,因此,他們把目標轉向了自己的同齡群體,渴望得到同齡群體的認可和肯定,期待得到同齡群體的理解和尊重。而新媒體恰恰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台,在網絡空間裡,尤其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通訊網絡裡,語言符號和表情符號成為青年張揚個性和獲取群體認同的重要渠道。

青少年創制的語言符號是對精英語言的解構和重建,但不是完全背離主導文化的全新創造,更多的是一種對主導、精英語匯的“偏離性”改寫,它風格化地揭示了當下的文化症候和社會矛盾,表現出被強勢媒體忽視或不屑表現的草根體驗,提供語詞符號層面上的象征性抵抗,在想象層面上解決了尚未化解的矛盾,為弱勢群體贏得了文化空間,盡管這種抵抗最終無法解決實際問題。(5)

二、微視頻——青年亞文化下的儀式反叛

數字媒體的發展,使得微視頻在青年群體中迅速發展,數量驚人,大有取代傳統電影媒介的趨勢。不過,雖然青年人創造微視頻的數量巨大,但它們對主流電影媒介的沖擊力還是很有限的。青年人在新媒體時代下創制的微視頻,一方面對主流媒介文化具有抵抗性,另一方面,微視頻對主流文化的反叛又是儀式化的溫和反叛。

微視頻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性主要體現在青年人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表現欲。自拍微視頻是青年人自我表現欲的一個重要體現,自拍顯示了青年微視頻對自我的極度關注,這些自拍最早是在微博、微信、人人網等社交手段上流行起來的。自拍微視頻的主題多種多樣,有的是對歷史以及現實生活的惡搞,有的表現的是青年人獨有的愛情方式,有的是再現自己的真實生活等等。無論這些視頻多麼地荒誕搞怪,於青年來說,這些視頻就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說出自己心裡的想法,表現自己,一方面抵抗主流文化所宣揚的一些東西,一方面又想讓主流文化關注自己。

除了那些有主題、有情節的微視頻外,還有一部分自拍微視頻只是“赤裸”的自拍。這些自拍既沒有相關的主題,也沒有主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大多是身體赤裸的呈現。這種赤裸的呈現表現的不僅僅是自己裸露的身體,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發乎情,止乎禮”、“存天理,滅人欲”的反叛。為什麼要存天理,必須要滅人欲,人欲難道不是天理的一部分嗎?青年人顯然不贊同這種傳統的道德觀。在網絡時代沒有到來的時候,他們隻能被迫的接受這種傳統的道德觀。而新媒體的發展恰恰就為他們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供了平台,由此,他們大膽的把自己裸露的身體用微視頻或照片的方式發到網上,以此來抵抗傳統道德所宣揚的性觀念。即使這種方式會遭到社會主流媒體和成年人的批判,他們也在所不惜。

裸體視頻不僅僅是為了抵抗主流文化所宣揚的性觀念,也體現了青年人對“身份確立”的一種急需。他們渴望被關注、渴望成為焦點、渴望成名、渴望超越他人的引導,而完全尊崇自我意識的引導。而裸體微視頻顯然是達到這種目的的一種捷徑。新媒體裂變式的傳播方式,使他們的一裸成名成為可能,甘露露就是網絡時代推出來的一個備受爭議的新星。但無論這種方式起先是多麼地吸引眼球,最終還是會在大眾的唏噓下被主流文化或商業所收編。

所以說微視頻所表現出來的青年亞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抵抗並不是顛覆性的、徹底的抵抗,而是一種儀式化的溫和反叛。青年亞文化群體畢竟是一個少數群體,他們的反叛不可能讓主流文化的意識形態出現徹底的坍塌。20世紀60年代美國青年亞文化運動中的搖滾音樂、爵士樂和通俗劇目,這些新型的文化類型最初只是一種反叛的文化實踐,但如安吉拉.默克羅比等人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沖突不會持續太久,經常出現的一種情況就是,這些亞文化最終被吸收到主導文化之中,成為主導文化的一種形式,譬如爵士樂、搖滾最終都擺脫了邊緣的反叛風格,與市場和商業緊密結合起來,成為西方音樂的主導文化。(6)

微視頻和其他的青年亞文化一樣,雖然最初的時候只是一種反叛和抵抗的文化實踐,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他們會慢慢地被主流文化所收編。如各種各樣的大學生以及青年微電影比賽就充當了收編青年亞文化的角色。雖然說大學生微電影比賽注重青年的原創性,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現自己對這個社會的認識、看法以及對自己人生的定位。但是大學生以及青年微電影比賽畢竟是由代表主流文化的機構或團體發起的,他們在評價某個微電影好與壞時,或多或少地都會帶有一些主流文化的傾向。如2007年南京藝術學院舉辦的“江蘇省數字短片大賽’便是“專家”唱主角,所有數字短片的作品是按照學者、專家的文化趣味,進行評判和篩選。這樣,本來自發的影像拍攝重新變得有秩序,也有了等次。南京藝術學院在舉辦第二屆江蘇省數字短片大賽籌備會上,已經邀請了傳媒公司加入,籌劃在學校建立院線制度。(7)而青年人為了能在比賽中獲獎或者為了能得到來自外界更多的肯定,不得不迎合這種帶有主流文化傾向的規則,而一旦迎合這種規則,青年亞文化的反叛性和顛覆性就會減弱很多。

除了各種大學生和青年微電影比賽對青年亞文化進行收編外,各種商業網站開始建立數字影像空間,有的甚至直接創建DV網站,像三杯水DV網站。這些網站本身就具有濃厚的商業色彩,要想從這些網站上獲取一定的微視頻,還要交納一定的費用,成為會員才能觀看。而這樣就使得一些青年人拍攝視頻的目的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隻為興趣和愛好拍攝微視頻,而是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為了賺取一定的利潤而拍攝。青年微視頻就這樣一步一步地被商業收編了。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