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九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30年圖譜探尋(1984-2013)

王婷婷

2013年12月09日17:06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搜集了從1984年到2013年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的文獻資料,通過收集、梳理、分析、歸納,總結出高校影視教育研究在我國發展30余年來的脈絡。文章把近30年來文獻中所呈現的變化分為起步期、發展轉型期以及新媒體時代下的影視教育三個階段,並盤點了學者們關注的熱點和問題,並以此探求關於影視教育研究新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影視專業﹔高校教育﹔影視教育

一、引言

影視專業主要指的是與電影、電視相關的藝術類專業。我國的電影教育始於20世紀30年代,為了適應當時電影的發展,在上海、南京等地開設了一些電影學校,隨后影視教育又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建國初期、十年浩劫期的逐漸演化,直到90年代才開始迅猛發展。影視教育是20世紀人類教育史上的新興成果,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音樂、舞蹈等其他藝術類教育密切相關。[1]如今這門課程在普通高校已廣泛開設並成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鑒於筆者追溯到的第一篇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文獻起源於1984年7月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的《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當受到重視》,故將1984-2013年這30年的我國影視教育的文獻做一個綜述,並盤點其熱點動向,為相關研究提供圖譜和參考。

二、中國高校影視教育30年的演進

新中國的影視專業高等教育開始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之后有幾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中央電影局表演藝術研究所”成立於1950年,於1956年升格為“北京電影學院”,這標志著電影教育專業被正式納入到我國高等教育的軌道﹔1954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技術人員訓練班”成立,1959年更名為“北京廣播學院”,2004年更名為“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電視專業教育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此后,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的高校影視教育都主要集中在這兩所院校。直到1992年,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設立了影視類本科專業,這也標志著影視教育專業開始擴展到全國各類高校。根據教育部的調查,截止到2007年4月13日,在全國742所普通院校中開設影視專業的有268所。[2]

對我國高校影視教育的研究論文可以追溯到梁國治於1984年7月發表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的《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當受到重視》﹔其中提到:“電影電視文學在我國高等學校的教學和研究,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這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的。”[3]同年12月,張玉瓖、汪天雲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名為《試論電影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與作用》中提出了在綜合性高等院校中開設電影、電視課程的必要性。這兩篇文章奠定了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校影視專業教育研究的基石。這一時期的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是我國高校影視教育開設的必要性以及作用。從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紀初高校影視教育研究有了更近一步的發展趨勢,孟建於1999分別在現代傳播上第4、5期發表的《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戰略(上)》和《試論中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傳播發展戰略(下)》從宏觀-觀念、中觀-體系、微觀-操作三個方面詮釋了如何建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步入21世紀以后,隨著時代和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對於高校影視教育有了新的構思和研究,逐漸意識到了新媒介環境對影視教育的影響。

(一)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期:影視教育研究的起步

雖然60年代我國已經開始了關於影視教育的研究,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開始進入普通高校,所以我們將80年代作為起點進行分析。1982年8月在北京舉辦了“第一期全國高等院校電影課教師講習班”並在此期間成立了“高等院校電影學會”,拉開了“電影藝術進入大學課堂”的帷幕。1985年國家教育部印發了《<關於高等學院開設電影課程的情況和意見>的通知》其中強調了有條件的綜合大學應該將電影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

1984年梁國治在廣西民族學院學報上發表了《影視文學進入大學課堂應受到重視》﹔同年張玉瓖、汪天雲在上海師范大學學報上發表了名為《試論電影教學在高校中的地位與作用》﹔ 但經過整理筆者發現,從1984年到1990年關於高校影視教育的文獻僅有10篇。大多數闡述電影教育作為影視教育這一分支進入高校的意義。主要文章包括《在教改中開創影視藝術教育新學科》(潘秀通)、《電影藝術與電影教學》(連文光)、《淺論對高校學生電影思維的培養》(朱印海)、《中國電影教育的歷史和現狀》(沈嵩生)、《電影教育和電影社會化的趨勢》(汪天雲)、《電影教育在中國》(李亦中)等。沈嵩生的研究認為在那個時期“影視教育面臨著布局不完整,師資缺乏,專業不配套,設備陳舊,經費不足等問題”[4],朱印海則認為:“應該把培養學生的電影思維放在第一位,並從高校應重視影視教育,加強理論學習與實踐的關系,加強資料建設,改革教學方式四個方面”[5]提出了關於影視教育的方案。1985年教育委員會(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下達[85]高教一字008號文件,強調:“要迅速改變我國電影教育落后情況,”“有條件的綜合大學、師范學校中文系應該把電影課作為選修課,正式列入教學計劃。”[6]

1991年10月國家教委正式批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增設“影視教育專業”﹔這也是我國建國以來普通高校設置的第一個影視類本科專業。李亦中的研究認為,至此我國高校影視教育已經形成了“金字塔形的辦學格局”位於塔尖的是北京電影學院和北京廣播學院,為影視行業輸送專業人才﹔塔腰則是設置影視專業的普通高校,利用綜合院校的優勢,實行多元化辦學﹔塔基則是上百所開設影視類單科課程的院校,用於提高學生的影視藝術修養。”[7]

總的來說,在這一階段,影視教育沒有建立起情感的體驗、沒有人格的塑造、也沒有審美的對照、除專業院校以外更沒有建立起來完善的屬於自己特色的影視藝術教育體系,部分綜合類院校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汪天雲總結認為:“電影教育保持著可喜的發展趨勢,但又不可避免的面臨著社會的挑戰和壓力。”[8]同時,這一時期我國關於影視教育的文獻視野相對局限,隻能算是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21世紀初:影視教育研究的發展轉型期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高校影視教育開始迅速發展。經濟力量的壯大,國家對和平崛起的強調以及塑造良好形象的客觀要求,促使我國對影視教育的人才培養寄予厚望。與此同時,設立影視專業也可以為高校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故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影視教育迅速膨脹。新的一輪的影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也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一時期的文獻的特點也是逐漸從80年代的“電影教育”過渡為“影視教育”。筆者搜集到這一時期相關高校影視教育的文獻共有76篇。其中以1999年孟建發表的《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發展戰略(上)》和《試論中國高等院校影視教育傳播發展戰略(下)》最具代表性。從這一時期的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說上一階段的影視教育是“星星之火”的話,那到這一階段已經有“燎原之勢”了。“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僅有幾所開設影視課程的院校的狀況已經迅猛發展到了二百余所,並且在高校的選修率位居前列。學者們除了認識到影視教育學科自身的發展以外,也關注到了高校影視教育的德育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教育方式有了更新的認識,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國也開始有了影視理論專著。如王光祖、黃會林、李亦中主編的《影視藝術教程》、潘秀通等著的《電影藝術新論》等。連文光則從普及性、教育觀念、和影視教育根本任務的定位上做了中外影視教育的比較。他認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就必須結合我國國情學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9]

這一階段的影視教育在孟建看來可以解讀為:“影視教育雖有進步,但仍需完善。也面臨諸多問題:影視教育觀局限﹔未形成學科群的支撐﹔無完整的教育體系﹔教學內容、方法、手段急需更新。”[10]

(三)21世紀初-至今:影視教育體系的完善與創新

21世紀是新中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發展的階段,其面臨著新的媒介環境,是媒介化取代傳統教育的嶄新時期,[11]是印刷文化與電子文化並存的時代。經過梳理,2005年至今影視教育的相關文獻已經達到136篇。根據教育部提供的2008年普通本科院校的1070所招生院校的數據顯示,涉及到影視教育專業的普通本科學院的數量達到351所,若包括新聞學、廣播電視新聞、廣告學、藝術涉及這4個專業的,則學校總數達到810所。[12]

這一時期各種學術研究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學者們既分析了影視教育的發展和現狀,也認識到肩負的挑戰與使命,並開始挖掘影視教育的現狀與趨勢﹔尋找影視教育的問題與出路﹔探討影視教育的作用與功能﹔同時也大量關注國外影視教育的學科模式,積極進行各項調研與分析。與此同時,也體現出了新時代影視教育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探討新時代信息技術在高校影視教育中的運用﹔確定了為“藝術-人文-技術”中國影視教育的三維坐標﹔涉及到了影視教育與影視產業合作的途徑與措施﹔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素養、綜合素質﹔影視教育教育媒介選擇的影響因素﹔平民影像時代、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語境下的影視教育問題等。雖然這一時期的影視教育以可喜的態勢發展,但是仍有學者指出尚且存在問題,比如:“影視教育觀念有待提高﹔師資專業性尚缺,師資力量比較缺乏﹔教育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教材建設的空白﹔影視理論教育與實踐的關系等問題,有學者研究認為 “當然我們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比如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社會服務、文化創新等如何適應時代的發展。”[13]

三: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熱點問題盤點

熱點一: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成為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重鎮

中國高等影視學會於1983年8月成立,當時名為中國高等院校電影學會。至今已經成立30年,該學會先后召開了12次年會(每2年一屆)。2001年創辦的“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壇以:“深入學理層面,廣開國際視野,追蹤學術前沿,提升研究水平”為宗旨。 [14]已經成為中國高校影視教育研究的重鎮。

該學會在影視理論研究、影視教學、影視學術國際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多次統計全國高校的影視專業,帶動了我國的影視教育的發展。學會現有會員500余人,其中張鳳鑄、胡智鋒、黃式憲、孟建、李亦中等在這一領域研究中貢獻率較高。

熱點二:新技術條件下影視教育的應對

在影視教育中,教學方法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証﹔是聯系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紐帶﹔是完成教學的必要條件﹔甚至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傳統的教育模式多為講演式,一般是讓同學欣賞影視,緊接著是組織討論,然后是教師評點﹔再或者是教師先講解,接著學生觀摩,最后組織討論。這種“鑒賞-討論-點評”或者是“講解-鑒賞-討論”的套路,把“觀看”當作主導的教學方式不利於提高學生的自助創新能力和影視理論知識。[16]在新的技術條件下,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上加以擴充。在傳統的教學模式基礎上,引入多媒體教學將音效、視像、資訊加以整合成為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學生DV劇,校園劇的流行對於高校影視教育來說,又是形成了一種新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尤其在三網融合的時代背景中媒介技術的運用體現的更為明顯。

李澤在《信息技術在高校影視教育中的應用》中提到:“新的信息技術可以激發學習興趣,化靜為動﹔培養學習興趣,寓教於樂。”[17]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以直觀形象的優勢取代了傳統的板書。有學者認為:“是技術得以讓藝術重生,因為技術,所以藝術。應該重新整理藝術與技術的新關系,才可以培養出創新性、復合型影視創作人才,現階段我國的影視教育模式中,應該構建以技術為外緣,藝術為核心的體系。”[18]

在新時代的今天,隻有改變老的教學方法,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才可以真正的改善影視教育的現狀,充分發揮專業的作用。

分享到:
(責編:王立娟(實習生)、宋心蕊)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