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引導學生思考、發問或由教師提出問題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先生也說過:“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可以說是問題教學法實施的一大關鍵環節。沒有問題的提出就談不上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從這一意義上看,如何激活前述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問或由教師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至關重要。
從問題提出的方式看,一般有兩種,一是依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或先讓學生預習,而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最后篩選問題,進行歸納分類﹔二是教師通過教學設計,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思考、討論,最后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引導、指導或講解。
這兩種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應交替運用,不可相互偏廢。但第一種方式應是主要的,應多鼓勵學生在討論之前把遇到的問題或困惑提出來﹔第二種方式即教師提出問題應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方法。前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增強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教學的針對性。后者則有利於激發學生質疑與探究熱情,把學生的思維迅速地導向解決問題的關鍵之處。二者有機結合,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以及分析、比較、歸納和應變等能力[4]。
有經驗的教師會根據教學實際情況靈活地啟發學生思考、發問,如用激情法,間接激發學生探求問題的熱情﹔或用演示法,使學生因驚嘆結果的微妙而去推論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錯法,讓學生在笑過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謬等[3]。總之,不一而足,貴在該方法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開啟其學習潛能,培養其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和各種技能或素養。
(三)指導學生分析、討論問題,確定並實施解決方法
在學生分析、討論和解決問題的環節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加以引導、點撥或掌控。如在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很多時候學生提不出問題或者不會提問題時,教師應善於啟發、鼓勵和引導﹔在學生解答問題雖方向正確但停留在淺層次時,教師應循循善誘,引導其認識走向深入﹔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或雜亂無章時,教師應圍繞教學主題加以調控、梳理或篩選﹔當學生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有所偏頗甚至錯誤時,教師不能簡單地予以否定,可採用夸謬法,即順著學生的思路導出錯誤的結論,讓其幡然醒悟,從而轉向正確的認識﹔當遇到難度較大的問題時,教師應善於將該問題分解為具體的有層次的小問題,或在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時,應及時指點迷津或講解講授。
(四)總結歸納,鞏固強化,拓展遷移,融會貫通
如果把教師給學生設置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引子、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組織討論等整個過程比作漁民“撒網”的話,那麼教師最后的總結歸納、分析評判或鞏固強化、拓展遷移等過程就是一種“收網”了。會“撒網”固然重要,會“收網”也相當必要。沒有教師的總結、歸納和評價等,整個課堂教學就會叫叫嚷嚷,各唱各的調,問題教學法就失去應有的意義。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及時地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適時進行恰到好處的表揚、或恰如其分的批評。要允許學生犯錯誤,因為錯誤往往是正確的先導。因而,教師在總結評價時,應以積極的評價或鼓勵、肯定為主。
此外,學生在討論、分析等環節所獲得的認知往往是感性的、零散的或不成系統的知識,因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歸納整合、提煉概括,從而上升為系統化的理性認識。如引導學生尋找新學的知識與已學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前后貫穿、融會貫通﹔尋找本學科與其他學科間的知識聯系,善於運用“他山之石”來攻“玉”﹔留心討論中富於拓展性的問題,從中引出值得進一步關注的新問題。此外,還應結合有關問題引導學生查漏補缺,或重難點疏理,讓他們對有關理論知識有較深入系統的把握。
三、實施問題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問題設計要有針對性,不能為問而問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首先要搞清楚設問的目的。要讓每一個問題都能服務於整體教學的某一點,尤其是有助於重難點的突破,簡而言之,要增強問題設計的針對性。鑒於傳播學知識理論的抽象性、復雜性,教師不能就知識論知識地為學生講授,可以創造性地將知識、概念、或理論等巧妙地寓於問題的提出、思考和解決的過程之中,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增強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二)注意加強傳播理論與實際的聯系,增強傳播學知識的應用性
目前單純以理論知識介紹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往往與當代傳播實際、社會發展和學生生活相距甚遠。這種脫離社會傳播實踐或鮮活的實際生活的課堂教學,其問題設置也難免是意義不大的應景點綴,難以讓學生在積極思考中獲得靈感、得到啟迪。關注社會傳播實踐、關注傳播學知識的實際應用應成為《傳播學概論》實施問題教學法的一項重要原則。為此,教師應注意時刻關注各種社會傳播現象如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以及新聞、廣告、影視等傳播實際,增強問題設置的時新性、實踐性和社會性。
(三)多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問題設置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即學生總是被要求去解決由教師提出的問題,且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缺乏學生積極的參與和主動的探究,從而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問題教學法的目的是“還學於生”,是賦予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權,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力和素養。為此應改變單純的知識灌輸式教學為問題驅動式教學,多鼓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多給學生自主思考、討論或探索的空間,在充分尊重與體現學生主體性作用的基礎上發揮教師的主導或引導作用。
(四)解決好問題設計質與量、難與易的關系
問題在精不在多。上一堂課也許能提出許多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符合教學的需要。此外,課堂時間也是有限的,過多過雜的問題,會擠壓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也不利於教師的總結、歸納與指導。因而,教師課堂設問的次數要適度,做到少而精,鼓勵學生提出高質量的問題,並對學生所提問題進行梳理、歸納和篩選。此外,問題的難度和深度要適中,不能太難或太過隱蔽,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桃子”。但問題設置也不能太過容易,更不能直接把答案拋給學生。
(五)注意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教學的方法。這裡所說“以問題為中心”以及“創造性教學”的有效實施,可以說都離不開批判性思維、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的推動與建構。沒有批判性思維和質疑精神,就難能對已有的觀點、理論提出問題,或從富有創意的角度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因而,教師在實施問題教學法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對不明白的問題、不良的現象或有待進一步發展的理論大膽進行質疑、批評或重新構想。
最后,有必要強調的是,作為教師尤應注意增強自身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盡管在課堂教學中每個老師往往都會或多或少地問學生一些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教師都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尤其是質疑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實施問題教學法,教師首先要吃透教材,善於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設置不同形態或不同層次的問題,並對有關知識、理論、觀點或看法等大膽質疑。隻有教師自身有了較強的“問題”意識、質疑精神或批判性思維,才能營造一個個富有創意的問題情境或一種敢於批判、樂於質疑、勇於創新的自主探究氛圍。
(作者系: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參考文獻:
[1] 曾慶香.案例教學法在《傳播學概論》教學中的運用[J].青年記者,2009(5).
[2] 許曉平.“問題教學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12(6).
[3] 百科名片.問題教學法[EB/OL]. http://baike.baidu.com/ view/628592.htm.
[4] 張欣媚.問題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堂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