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播學概論》作為基礎理論課程知識量大,理論抽象且應用性不足。傳統意義的單純以理論介紹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往往讓學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和熱情,致使這門課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因而,改變傳統的單純講授式或填鴨式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理論與實際應用等相結合的問題教學法,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從《傳播學概論》課程採用問題教學法的優勢、實施步驟、策略、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方面,對《傳播學》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問題教學法﹔傳播學概論﹔應用
《傳播學概論》是傳媒類專業的基礎理論課,其主要目標是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不少從事該課程教學實踐的教師認為隻要把這些知識和理論講明白或介紹清楚就行,無所謂教學方法和藝術,因而,“一言堂”或滿堂灌往往是普遍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因存在缺乏互動、與實際聯系不足等諸多缺陷,往往達不到課堂教學的“帕累托最優”,即通過教學,讓學生深入理解並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或理論。
筆者從事《傳播學概論》課程教學已有多個年頭,隨著教學經驗的不斷積累,教學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變,逐漸由傳統的講授式或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轉變為現代的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學。這種問題驅動式教學模式,充分尊重與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課堂教學效果有了較大改進,可以說是達到帕累托最優的一種有效路徑和方法。本文擬從問題教學法來探討《傳播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方法。
一、《傳播學概論》課實施問題教學法的必要性及意義
《傳播學概論》作為基礎理論課程具有這樣兩種非常明顯的特征[1]:一是知識量大,理論抽象且龐雜豐富。如傳播學誕生的前期理論基礎,媒介、符號、信息和意義的界定及相互關系,多種視角的傳播結構和過程模式,深奧另類的各種媒介理論,層出不窮的傳播效果理論等。二是理論解釋力強,但應用性不足。抽象龐雜的理論知識似乎與媒介的各項實際運用與操作關系相距甚遠。
上述特征以及傳統意義的單純以理論介紹為主導的講授式教學,往往讓不少學生尤其是入學之初即開《傳播學概論》課程的學生,覺得這門課難學且不實用,進而降低了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這難免影響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因而,改變傳統的單純講授式或填鴨式教學模式,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理論與實際應用等相結合的問題教學法,是很有必要的。
所謂“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按照教學內容的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或者由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或已學到的理論知識自行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在思考、探討、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相應的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尤其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具有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的一種教學方法”[2]。簡而言之,“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或自主探究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並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3]。
《傳播學概論》課中實施問題教學法的教學優勢或意義有:第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思考能力和學習興趣﹔第二,有助於傳播學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有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教與學的互動和教學相長﹔第四,有助於增強《傳播學概論》課堂的生機、活力和實效。
二、問題教學法在《傳播學概論》課堂的實施步驟及策略
(一)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精神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隻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而,根據教材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不僅是問題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中的首要環節,也是優化課堂效果的一條重要路徑。依據筆者的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經驗,問題情境的創設策略可歸納如下:
1.在“理論”與“實際”之間創設問題情境
《傳播學概論》課程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在這抽象知識或理論的背后我們總能找到它與傳播實際的聯系。進而言之,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將“理論”與“實際”結合起來,創設一個有意義的或有針對性的問題情境。如在講到全球信息化與“新世界信息秩序”、“信息主權”等問題時,筆者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據央視新聞頻道報道,亞太一些經濟比較落后的國家沒有能力或實力派媒體到中國來採訪,主要依靠轉載西方媒體有關十八大的報道,其中轉載較多的就是美國一則關於網友看十八大的新聞。”針對這一案例或情境,筆者讓學生結合有關知識發表看法或提出問題,收到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2.在“抽象”與“形象”之間創設問題情境
如前所述,《傳播學概論》課程是比較抽象的,而新入學或入學不久的大一、大二學生的專業知識素養及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傳播學作為理論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第一或者第二學期),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會造成學生自主學習的障礙或困難。為此,如何恰到好處地創設問題情境將書本上抽象化、結論化或靜態的理論知識,轉化為生動、形象、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形象支撐,這對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思考至關重要。
例如:在講到媒介超強效果論,以及影響傳媒效果的因素問題時,筆者先播放一段頗具現場感和緊張刺激性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節目視頻,而后由學生提出問題,如“該劇為什麼一度引發許多聽眾的驚慌混亂?”“大眾傳媒真的具有媒介超強效果論或魔彈論所說的效果嗎?”“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等。總之,適當截取或選取有針對性的視頻、圖片、漫畫、錄像片斷,或將與問題有關的材料轉化成由學生參與的小品、現場演示等動態形式,營造形象生動、富有生機的特定教學情境,會大大提升課堂效果。
3.在“材料”與“興趣”之間創設問題情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准備再好的學習材料,如果學生不感興趣,也往往難以起到理想的效果。為此,教師在圍繞某個知識點或理論,選擇材料,創設問題情境時,有必要考慮學生對所提供材料的興趣程度或心理需求特點,在此基礎上創設新穎的、具有吸引力的問題情境,以調動學生的探討熱情。如在講到使用與滿足理論時,筆者結合大學生對微博、微信或QQ等新媒體形式的使用與滿足情況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討論分析。這不僅深化了學生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學習,而且對學生如何正確有效地使用微博、微信和QQ等,也有切實的裨益。
4.在知識“點”與知識的“網絡體系”間創設問題情境
《傳播學概論》的知識點及理論繁雜豐富,若不將其放在系統的知識網絡體系中加以介紹或學習,那麼,各種知識或理論會在頭腦中留下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印象。為此,應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梳理分析《傳播學概論》知識的點、線、面、體之間的邏輯聯系。如在學習“符號、信息和意義”、“麥克盧漢媒介理論”、“媒介組織的目標及把關人理論”、“傳播制度、媒介控制與媒介規范理論”、“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等章節時,筆者經常啟發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拉斯韋爾的5W模式是什麼?該模式有何貢獻及深遠影響?大眾傳播的五大研究領域主要指的是什麼?我們正在學的章節各屬於哪一種研究領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