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以互聯網、高新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公司不斷涌現,以其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等創新特質,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一大亮點。作為國內資本市場服務創新經濟的重要平台,創業板理應重點支持這類企業的發展。然而,由於盈利要求的門檻,這其中很多未盈利企業無緣A股市場。今年以來,就有京東、新浪微博、去哪兒等一批未盈利中國互聯網優秀企業,選擇在美國上市。
之所以出現這一狀況,原因之一在於我國市場目前的體系架構和制度設計更多考慮傳統產業特點,對新興產業的包容性不強。在准入門檻上,仍以歷史盈利記錄作為企業是否具備持續盈利能力的硬性指標,使得新興產業領域中一批具有較好盈利前景、但目前仍處於虧損階段的互聯網、高新技術企業難以達標。
欣慰的是,創業板已經著手研究尚未盈利的互聯網和科技創新企業的上市問題,主要是與現有創業板各項制度的銜接機制及差異化安排,包括投資者適當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退市制度、再融資以及轉層次等方面。如果尚未盈利企業能實現在創業板上市,將大幅拓展創業板支持創新經濟關鍵領域的覆蓋面,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早期的互聯網企業,因其商業模式、技術等方面的新穎性,獲得的創業資金大都來自海外,加之我國互聯網行業在外資准入方面的相關規定,互聯網企業一般採用VIE(可變利益實體)架構。這也對互聯網企業進入A股形成障礙。創業板應積極研究解決VIE架構企業回歸A股上市中存在的主要障礙,加快這些企業回歸的進程,增強創業板市場的包容性。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2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