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動向需要時間去消化
記者:這一年來,報業出現了不少新媒體的發展動向,尤其是上海報業集團,啟動了上海觀察、澎湃、界面這樣的項目,以您的經驗來看,您看好這些項目嗎?
何偉:很多事情是需要時間去做的,你不可能今天剛出生,明天就要求你賺錢。即使有好的發展項目、好的發展前景,也要給他們時間。改革不是一改就靈的,需要時間去慢慢消化。
記者:我們也很期待這些新的嘗試能夠獲得成功。可是這些年我們看到不少“報人辦網十年不成”的例子。
何偉:現在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社會上的一些媒體公司能夠賺錢,而我們體制內的一些媒體公司卻賺不來錢。我們的項目是好項目,我們的人才也並不比別人差多少,但做下來的結果就是不理想。
根本上,新老媒體各有各的文化,我覺得核心問題就是這個文化問題。用辦報的思維和方法辦新媒體,路注定越走越窄。我們去商業網站考察,對我觸動很大。舉個例子,在這些公司,三十幾歲就是很高層的高管了,35歲就要轉崗了﹔而35歲,在我們報社還是很年輕的中層干部。我們這些老報人要承認,新媒體是年輕人的舞台,我們要讓年輕人來唱主角。
記者:在不同的城市,報辦新媒體的發展情況不同,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像手機報,在一線城市,用戶已基本流失,但在寧報集團還是一個盈利來源。您對此怎麼看?
何偉: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所辦的新媒體中,現在有清晰盈利模式的,就是手機報項目。我們和三大運營商都有合作,單一一家運營商的手機報就有30萬訂戶,是屬於投入不大,收益很穩定的項目。而且這十幾年來,報業所發展的新媒體中,微博、微信雖然很流行,但盈利模式尚不清晰﹔有清晰盈利模式的,還就隻有手機報了。
記者:報業集團發展新媒體時有一個問題,就是集團層面上在搞,各個子報刊也在搞,一個集團對外沒有統一的聲音,顯得有點亂。現在有些集團正在逐步上收這些新媒體,統一在集團層面上進行運作。
何偉:這個問題應該具體分析。比如,新聞網站,我覺得在集團層面上搞一個就可以了,但像微博、微信,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自媒體,你都收到集團層面,搞一個,就失去自媒體的特性了。我們集團各媒體的微信,最近在國內報業微信公眾號排名都比較靠前。而APP客戶端也已經上馬,但一定要解決內容同質化問題。產品可以多,但這些產品一定要有區別,能給用戶一個鮮明的特色感。提到你這個客戶端,就立刻能想到一種形象。
記者:以前我們報紙最大優勢是優質的新聞質量,但現在更強調對用戶的服務。新聞與服務如何能有一根線把兩者連接起來呢?
何偉:通過做服務,把新聞嵌入進去,是一種思路。像浙江日報做的在游戲中嵌入新聞,就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也存在一個問題,游戲用戶與新聞用戶可能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如何解決,還得摸索。
現在中央已經把媒體融合作為改革發展的主方向,我們也就不能再只是嘗試了。
記者:對於體制內報業新媒體的實踐,我們的包容性還不夠。
何偉:我們已沒有更多試錯的空間。現有的體制下,你做新媒體隻能做成,不允許你做砸。對比一下,商業的互聯網項目,做了十個項目,如果錯了九個,對了一個,那你就是贏家﹔但報業做新媒體,如果九個對了,一個錯了,那你就是輸家。這就是體制的局限性。
記者:那您對報紙的未來抱有希望嗎?
何偉:對報有希望,對紙無希望。報主要是我們做的內容,紙是一種介質,當有了更合適的傳播介質時,以前的舊介質就會被淘汰。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是大勢所趨,從這一點上來說,不必過於悲傷。就像膠卷一樣,曾幾何時,樂凱、柯達多輝煌,現在呢,已經看不到影子了。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