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研究

“十字路口”的抉擇 ——訪何偉

張曉燕

2014年11月17日14:08    來源:中國報業    手機看新聞

觀點摘要

真融合就是講真話,動真格,不搞“假摔”,不擺POSE做秀。

目前的媒體融合,大都是雙方隻領了“結婚証”,新老媒體還是過著分居的小日子,尚未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一體化水平。

融合就是要拆掉局部利益支撐的“壁壘”。如果各方都把保護自己的利益作為前提去融合,有利的搶著干,不利的對著干,那喊破嗓子,媒體融合也隻能是湊合,風吹到哪就算哪。

媒體融合的深淺,最終取決於利益機制融合的深淺。要想融合而不是湊合,隻有用科學的機制,而非拉郎配。

改革不是一改就靈的,需要時間去慢慢消化。當有了更合適的傳播介質時,以前的舊介質就會被淘汰。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是大勢所趨,從這一點上來說,不必過於悲傷。

寧波,是有著7000多年河姆渡文化的發祥地,歷史悠久,文人輩出,有自己獨特的“寧波文化”。在記者看來,這種文化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就是低調務實,埋頭實干。據原新聞出版總署的數據,在全國的報業集團發展排名中,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一直居於十幾位﹔在副省級和計劃單列城市及地市級報業集團的發展排名中,寧報集團名列第五,2012年就已躋身於營收超10億元集團的行列。

何偉,自2009年起擔任寧波日報報業集團掌門人,之前,他先后供職於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日報記者站和寧波市委宣傳部,是位不折不扣的老新聞人。跟他聊天,你不會特別緊張,因為他隨和,又不失條理﹔爽朗中透著嚴謹,看得出,這麼多年的新聞工作經歷給他帶來的影響,已浸潤於言談舉止的各個方面。

三十多年從事黨報新聞工作的經歷,使何偉對於報紙有著深厚的眷戀,這也是他一直在新聞戰線工作的原因之一。面對報紙這幾年來的發展困境,何偉說:“我們這些社長有機會聚到一起,就是考慮怎麼堅守好陣地,怎麼實現傳統媒體的轉型融合,怎麼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何偉認為,傳統媒體邊緣化,新興媒體主流化,融合是每一個傳統媒體求生存求發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融合發展需要一個“談情說愛”的過程。現在業界存在兩種傾向:一種是嘴上融合、行為湊合、應付了事﹔另一種是心情過於急迫,病急亂投醫,甚至拔苗助長,沒有真正沉下心去踏踏實實尋找融合的“穴位”。人已經上路了,卻不知往哪個方向走。融合發展,在業內人士看來,仿佛是一塊大“餡餅”,都想要分而食之,但你要想真正吃到自己嘴裡,卻還得跨過不少“陷阱”。記者此次寧波之行,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理論一定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報業發展環境的急劇變化,短時間內涌現了一些新的理論,聽起來“很美”,但經不起真正行家的質疑。寧報集團用它的實踐,給記者上了生動的一課。

“熱”詞需要冷思考

記者:現在媒體融合是報業的熱詞,在這方面,寧波日報報業集團也不時有新動作,請問您對於“媒體融合”怎麼看?

何偉:在我看來,媒體融合並不是今年才有的新鮮事。早在2000年,美國的坦帕論壇報,就將報紙、網站、電視台等不同介質的媒體集合到一起辦公,成立了坦帕新聞中心。這應該是媒介融合的先驅。他開創了“一套人馬N個媒體”的新模式。這也是美國媒體公認的媒介融合實驗成功的典范。

記者:您認為,目前在國內,能達到這一程度的媒介之間的融合,有哪些報社?

何偉:嚴格說,目前還沒有能夠達到這一融合程度的媒體。包括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在內的國內大多數報業集團,也從很早就開始了媒體融合,那個時候叫報網互動、聯動,但經過這些年的實踐,現在能達到“坦帕新聞中心”這個程度的,可說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基本還是兩張皮,即你是你,我是我。最多也只是你需要我,我需要你。打個比方說,就是領了“結婚証”,新老媒體還是過著分居的小日子,尚未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家人、一體化水平。

記者:從這個時間節點來看,國內和國外的媒體在融合的嘗試起點上,是差不多的。為什麼國內還沒有出現成功的融合典范呢?

何偉:“起個大早,趕個晚集”,我想,與坦帕新聞中心相比,國內媒體大多是想法多招數少,“同居”多“結婚”少。一句話,能湊合先湊合。

記者:那為什麼會造成這樣一個局面呢?有什麼解決的辦法?

何偉:我認為,真融合就是講真話,動真格,不搞“假摔”,不擺POSE做秀。

至於解決的辦法,我想,最起碼要先破解三道難題:一是轉變觀念育人才。新老媒體雙方是情人,不是你死我活的戰場對手,要化敵為友,彼此相愛才行。新老媒體各有各的優點,時下,BAT紛紛進軍傳統媒體,主動尋求融合,可謂慧眼識珠之舉。其二,搭好平台造流程。沒有流程再造,媒體融合是個零。再造流程,好比舊城改造那樣,必須推倒重來,並不是在原址上修修補補就可以湊合。其三,理順體制除壁壘。融合就是要拆掉局部利益支撐的“壁壘”。如果各方都把保護自己的利益作為前提去融合,有利的搶著干,不利的對著干,那喊破嗓子,媒體融合也隻能是湊合,風吹到哪就算哪。

記者:看來,要想真正實現媒體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何偉:媒體融合沒有終點,隻有程度的深與淺、層級的高與低。媒體融合的深淺,最終取決於利益機制融合的深淺。要想融合而不是湊合,隻有用科學的機制,而非拉郎配。隻有這樣,才能從“要我融合”到“我要融合”,才能從淺融合走向深融合。

如何重新定義媒體

記者:相比較全國性報紙而言,地市級報紙受新媒體沖擊力度稍弱,時間稍緩,寧報集團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受?

何偉:總的來說,報紙正處於下滑趨勢。但寧報集團這幾年的發展情況還說得過去。去年集團的營收是10.3億元,估計今年會略超這一數字,但嚴峻的是報紙的利潤率逐年下降。寧報集團的主要收入來源於四大部分,一是報刊業務,二是圖書出版發行,三是新媒體,四是文化產業。

記者:一些報業集團正在逐步調整收入結構,降低報紙業務所佔比重,努力提高新媒體業務的比重。寧報集團在這方面做得怎樣?

何偉:前些年,我們整個集團的收入主要來自於報紙,大約佔80%以上。我相信這也是大多數報業集團的收入結構狀況。這幾年,隨著報業發展環境的變化,我們著力優化產業結構,有意識地調整收入結構,但完全到位需要時間。現在我們集團的報紙業務收入佔60%,期待目標能夠降到50%以下。報業現有的“集團靠報業,報業靠廣告,廣告靠房地產”的單一盈利結構確實需要調整,過於依靠單一收入,抗風險能力不足,尤其不適應目前的傳播格局。

記者:談一個報業集團新媒體發展得好不好,應該用什麼樣的一種指標來衡量呢,是影響力、收入比重、引導力,哪一個?

何偉:我覺得不能用一個單一的指標來衡量,新媒體的發展本身就涵蓋多方面,所以應該是一個全面的動態化的衡量標准。比如,應該有影響力方面,新媒體比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更加大,傳播效果更加到位﹔還應該包含盈利模式,新媒帶來的可持續發展比傳統媒體強在什麼地方。此外,還應有人才的成長、團隊的作戰能力等方面。這是一個動態的不斷擴充的標准體系。

記者:在一個報業集團裡,有很多組成部分,在您看來,這些組成部分是不是都應該擔負相應的盈利職能?

何偉:我覺得這個問題早在都市報興起時就有過討論。上世紀90年代,都市報一紙風行,幾乎所有的報業集團和報社都辦了都市報,那時候的出發點,就是讓都市報佔領市場,負責經濟效益,而集團的黨報主要承擔輿論引導功能,所謂“小報養大報”。將近二十年發展下來,現在的問題是,都市報群體面臨經營困難,效益大幅下滑。今后報業如何盈利,不是單靠媒體融合能立竿見影的。

記者:在現在的傳播格局下,是不是應該重新定義“媒體”?

何偉:我們所理解的媒體一直是像報紙、電視、廣播這樣的傳統媒體,但現在看來,這遠遠不夠。你能說搜索不是媒體嗎?APP不是媒體嗎?BAT不是媒體嗎?媒體的種類發展的太快,都來不及重新給媒體下一個定義。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現在的媒體概念已遠遠不同於我們那時候的媒體概念。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