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呈現“三農”圖景中最為真實的力量
“三農”紀錄片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深入農村生活挖掘創作素材,腳踏實地進行紀錄片創作,呈現出“三農”圖景中最為真實的力量。
1.反映社會轉型期農民的精神世界
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中說:紀錄是一種精神,一種靠真實紀錄的眼光和勇氣建立起來的力量,並以此帶動社會中更多的人思考和對現狀的改變。所以,他不應該只是個別電影人的事。它是具有生存普遍意義和人類普遍價值觀的事。“三農”紀錄片正是以普遍意義和普遍價值觀為前提,反映社會轉型期農民的精神世界和農民觀念的變化。
(1)樂觀向上的人文情懷
獲得國際紀錄片“金熊貓”獎亞洲制作獎的紀錄片《中國有個暑立裡》,記錄了2001年至2009年間雲南楚雄大姚縣的彝族村落暑立裡的村民與籃球的故事。暑立裡97戶人家,家家都會打籃球,暑立裡因為籃球出了名。這裡發生的一切都因為有一個叫張雲成的老村長,他從18歲起既當村長又當籃球教練,使暑立裡成為一個籃球村,他們還參加過全國的農民運動會拿到三等獎。到2009年,老村長老了,但村裡的娃娃們成長起來了,還有一個娃娃考上了體育學院。這些娃娃們成為了籃球場上的運動員,暑立裡的籃球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該片再現時代和彝族村落的變化,在這個物資匱乏盡顯古朴特色的小村庄,處處散發著現代式的幽默、輕鬆,也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少數民族農民對生活樂觀向上的人文精神。
(2)精神世界的內在演化
由山東成武電視台拍攝的《“老?筋”改廁》,全片長度20分鐘,記錄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一位農村老人對改廁從不認識到認識的過程。由江蘇常熟電視台2007年拍攝的農村人物紀錄片《農民故事家陸瑞英》,講述了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故事家,不僅出版了《陸瑞英民間故事歌謠集》,而且登上北京大學講壇講民間故事,在中國的最高學府北京大學引起了轟動。該部紀錄片不僅體現了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重視,而且充分展示了新時期一個常熟農民精神世界的內在演化和新的追求。
(3)自強不息的勵志精神
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夢碎了,夢圓了》,通過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向世人講述了一位重殘女孩探尋生命價值的奮斗歷程。這位女孩就是江蘇省常熟董?農村重殘姑娘錢敏丹,她憑著頑強的毅力,用三年時間寫作完成了2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活著的100個理由》,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她的文字讓健全人更加珍惜自己擁有的,也鼓勵殘疾人盡快走出心靈上的陰影。該片結尾引用了錢敏丹的一段話:“曾經我問自己假設我在出生的時候就知道我會帶著病殘的身軀來到這個世界,那麼我是否還願意來,如今我的回答是我願意,因為存在過、努力過、感受過生命的美好,人生就已無悔。”
2.傳遞“三農”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當前“三農”發展已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曾形象地說,如果把“四化”比作一匹駿馬的四條腿,現在三條腿長,一條腿短,而且這條腿還是后腿。農業現代化進程還遠遠滯后於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四化”之中農業現代化是短板、是弱項,最迫切的還是要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補齊“四化同步”中的農業短腿,才能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三農”紀錄片傳遞出了“三農”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
(1)體現時代主流價值
以進疆採棉大軍的真實生活經歷為拍攝對象的10集紀錄片《千裡進疆採棉記》,站在採棉工的立場去感受、品評他們的勞動,對採棉工進行持續的關注,讓受眾可以同步觀察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命運,該片讓不少受眾對自己的國情、底層人的生活有了更直觀、更貼近的認識。該片把對中國人品質與精神的塑造落到平凡小人物身上,以小見大地折射出這個時代的主流價值觀。
(2)關注鄉村教師群體
紀錄片《老師》以汶川大地震中為救學生犧牲的老師為敘事開端,將鏡頭伸入中國偏遠地區數百萬鄉村老師們的群體,記述了她們當中幾個普通老師的日常教學生活和內心感受。片子用了很大的筆墨講述了鄉村老師面對低微收入所帶來的清貧生活與尷尬。該片讓人以沉靜平和的心態感知鄉村老師們的情感世界,從而尋找到今天社會淡忘和缺失的關於“朴實、勤勞、堅守、承諾、善良和愛心”這些具有普世價值的中華民族精神。一場災難,帶來了一座傷城,才讓人在地動山搖后注意到他們鄉村教師的身影。平靜后,又被人們輕易地遺忘,就像片中最后一位老師淡淡地說:“不用像英雄似地報道,我們只是很平常的人。”
(3)農民變成體面職業
農業是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長期以來,農民卻遠談不上是體面的職業。農民收入較低、勞動條件差,社會保障水平和城鎮居民仍有較大差距。如何保証種糧農民有利可圖?如何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如何培養職業農民?這不僅是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的關鍵,也是改變農村面貌、建設美麗鄉村的關鍵。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有著廣大農民默默無聞的奉獻,以及一定程度的犧牲,他們理應有體面的生活,他們的利益應當得到高度重視。紀錄片《職業農民在常熟》介紹了江蘇省常熟市以流轉土地為依托,創新建立“公司+專業合作社+青年農場”的新型發展模式,實現了一大批青年職業農民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非法人型向法人轉變,成為常熟家庭農場的“青年版”。2013年底,加入“青年農場”的青年職業農民年收入超8萬元。使職業農民真正成為一種高層次、有身份的職業,形成發展農業有前景、學習農業有希望、投身農業有前途的良好社會氛圍,從而改變人們的擇業行為,增強職業農民的吸引力。
(4)發展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江蘇省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大地情深》介紹了常熟市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將農村畜禽養殖中的廢棄物多次循環利用,從而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並有效地防止農業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田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增強了農業發展后勁。
3.揭示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
“三農”紀錄片在培育農村文化土壤、營造農村文化氛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傳統農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茶擔”藝人俗稱茶司,是舊時專門替辦喜事人家服務的一種行當,曾獲全國電視外宣“彩橋獎”的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茶擔傳人徐榮銘》,主要以跟蹤拍攝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茶擔”這一帶有濃郁地方色彩的農村傳統風俗,並進而通過主人公幽默風趣的“說詞”,生動地反映了21世紀江南農村“社會政通人和、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活氛圍。該片闡述了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傳統文化資源的系統發掘、整理和保護工作的重要性,揭示了保護農村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作者系江蘇省常熟電視台高級編輯)
參考文獻
1.張曉佳,洪波:《中央電視台紀錄片<田野青春夢>關注威寧特崗教師》,畢節文明網,2013年7月22日。
2.洪妍:《現代化進程中農村題材紀錄片的價值》,《中國藝術報》,2012年6月18日第006版。
3.王景:《我省自制大型紀錄片<腦山><多彩家園>近期播出》,青海新聞網, 2012年12月12日。
來源:《視聽》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