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視聽》>>2014年第11期

現代化進程中“三農”紀錄片的主流意識及其價值

金震茅

2014年11月28日16:17        手機看新聞

紀錄片與“三農”有著緊密的聯系,新中國成立后拍攝的第一部電視紀錄片就是《到農村去》。進入新時期以來,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農村的傳統結構被打破,“三農”體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此引發的是“三農”紀錄片的主題選擇、價值趨向及表現風格的多樣化。本文從“三農”紀錄片的發展現狀出發,對現代化進程中的“三農”題材紀錄片呈現出的主流意識進行歸納總結,分析“三農”紀錄片的價值所在,從而提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重視“三農”問題。

一、農村現代化演進中的時代表情

“三農”紀錄片是深刻反映農村社會現實,記錄農村發展的時代影像,讓受眾感知到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三農”,其主流意識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用史詩筆觸抒寫新農村建設發展進程

伴隨著“三農”生產關系、社會關系、生活方式和觀念變革的發展過程,對農村建設的記錄使“三農”紀錄片成為抒寫新農村建設發展進程的重要文獻。

首先,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新時期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要內容。如獲得第二屆中國西部(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的紀錄片《大革假村紀事》,緊扣“三農”問題,講述了大革假村村長王曙光帶領村民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通過種植巴西菇、辣椒、聖女果和發展刺繡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故事。

其次,發展特色高效農業。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殷健和他的“吉健”葡萄》,講述葡萄種植大戶——常熟吉健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殷健注冊吉健葡萄商標,並成立吉健葡萄專業合作社,種植無公害葡萄,以合作社為形式,帶領廣大農戶共奔富裕之路。同時,殷健還通過榨汁、釀酒,發展葡萄酒的市場,集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成為吉健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金鏈子”。

其三,開發綠色生態旅游。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農民新天堂》介紹江蘇省常熟市蔣巷村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后,瞄准農業旅游的發展方向,以“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時尚”為主題,積極開發綠色生態旅游。該片重點介紹了蔣巷村已推出的“新農村考察游”“學生教育游”“農家樂趣味游”“田園風光游”“休閑生態游”等五大旅游產品,讓觀眾感受現代農村田園詩歌般的生態魅力。

其四,倡導建設家庭農場。江蘇省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土地也能產黃金》介紹了江蘇省常熟市古裡鎮塢丘村的田娘農場構建的“公司+家庭農場”的運作模式。這種新型合作發展模式,實現了農戶由分散經營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由非法人型向法人型轉變,成為常熟家庭農場的“升級版”。李克強總理在參觀田娘農場后說:“在構建現代農業發展體系方面,常熟應該說有突出的創新和變化,希望今后在這個基礎上能夠進一步大膽探索,給蘇南、給江蘇、給全國都積累經驗。”

2.用精確影像再現中國農村的歷史變革

透過“三農”紀錄片的傳播,觀眾感受到農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改革。首先,勾勒農業稅制演變規律。農村稅費改革是從2000年逐步展開的,到2006年完全取消了農業四稅(農業稅、屠宰稅、牧業稅、農林特產稅)。由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央電視台新影制作中心聯合出品的8集紀錄片《皇糧國稅》,系統闡述皇糧國稅歷史,展現稅費改革成果。其次,農村土地所有制的變化。農村土地問題是農村改革的關鍵所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如中央電視台推出的紀錄片《守望土地》,分別從五個角度梳理近幾年來關於土地方面的政策,即土地與農業的關系、土地與開發保護的關系、土地與水利的關系、土地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土地與經營流轉的關系。其三,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學技術部、財政部、農業部及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聯合攝制的我國第一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紀錄片《傾注三農》,全方位、多層次地真實記錄我國各級地方政府在破解“三農”難題的創新實踐中所取得的成功經驗。

3.用社會責任聚焦中國“三農”的“生存之鏡”

“三農”紀錄片的主要社會功能是引領社會價值觀,用社會責任聚焦中國“三農”的“生存之鏡”。

(1)“三農”與鄉村

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和風貌變遷,在中國廣袤鄉土之地得到了最為淋漓盡致的投射和映現。由天津電視台國際頻道與北京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聯合制作的系列紀錄片《望鄉》,以轉型中的中國鄉村為創作背景,記錄不同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風民俗的變遷,以及一個個家庭和個人,自主選擇可持續發展道路和生產生活方式的動人故事。觀眾從中不但可以傾聽來自鄉村社區的聲音,而且也可以感受到跨越地緣的鄉土文化血緣,走入鄉土化的視覺表達和思考。

(2)“三農”與環境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環境污染逐步加劇,生態破壞日益嚴重,農業環境受到嚴重沖擊。紀錄片《農夫與野鴨》講述沿海農民張立民依靠承包的稻田為自己創造生存條件,將濕地改造成稻田,使大片的濕地面積減少,從而使斑嘴鴨的生存空間縮小,斑嘴鴨常來稻田尋找食物。該片揭示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同時又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沖突。雲南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最后的梯田部落》介紹哈尼族是世界上最早的農耕民族之一。千百年來,哈尼族從一種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中走來,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逐漸失去了自我,梯田正在日益萎縮,那些固守梯田的農民,正在成為生態環境的最后守護者。

(3)“三農”與城市

當下,農村的青壯年大量流向城市打工,農村的“空巢家庭”也在逐年增加,中國的城鄉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講述》欄目跨年跟蹤紀實拍攝的系列紀錄片《進城》,真實記錄中國外出務工農民的生活。在這部紀錄片裡,受眾可以看到農民工在城市打拼所經歷的艱辛,所面臨的困境﹔可以看到因為他們遠離家鄉,和自己的孩子親情疏離﹔也可以看到留守兒童因為缺失父母的愛而出現的諸多問題。再如紀錄片《遠去的水鄉》講述江南小村一個四世同堂家庭的變遷和這個有著百年歷史的村庄的消失。該片深刻地反映了城市的發展是要付出代價的,農村用地的減少使農民大量涌向城市,外來務工農民為城市的建設做出貢獻,同時也給城市帶來需要解決的問題。至今,農民工的生活問題、農民子女的教育問題、城市人對農民工的歧視問題,都成為了社會問題。這是現代化中國與傳統的鄉土中國碰撞的結果,是社會在轉型期面臨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4.用濃墨重彩記錄鮮活生動的農民形象

紀錄片作為一個國家的影像史,最不可缺少的,是大時代中普通人的執著和奮斗、光榮與夢想。“三農”紀錄片中很多農民形象與過去的農民形象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可以說都是新型農民,他們追求發展現代農業、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努力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別,是一批鮮活生動的新形象。這些普普通通的農民形象,從裡到外散發著泥土和青草的芬芳。

(1)農村改革先行者

新時期以來,“三農”紀錄片始終以強烈的現實性和時代感,著重謳歌農村改革中涌現出來的時代楷模,突出勇於站在時代潮頭的農村改革先行者。如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44年帶出一個新農村》,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主人公江蘇省常熟市任陽鎮蔣巷村黨委書記常德盛的高尚品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黨的十六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國勞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常德盛是新時期農村改革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該片抓住了常德盛這個先進典型,充分挖掘常德盛身上的先進事跡。該片還通過時任總理溫家寶對常德盛的高度評價,展現了常德盛這位農村改革先行者的動人魅力,同時也體現了這部紀錄片較高的新聞價值。

(2)農村環境保護者

“三農”紀錄片站在時代的潮頭,用帶有責任感的鏡頭記錄下農村變遷中的萬千影像,反映農村改革進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如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制約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村的環境問題日益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障礙,各種污染正在影響著廣大農村人口的生活,而且逐漸威脅到他們的健康。杭州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農村婦女韋東英 》,記錄了浙江杭州蕭山南洋鎮塢裡村的一位普通農家婦女韋東英,為了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污染問題,保護和改善農村環境質量,自覺參與環境保護,和環境污染抗爭的努力。韋東英不畏權勢和壓力,帶領鄉親們維權。她的行為觸怒了當地一些利益部門,甚至驚動了國家環保總局。該片通過韋東英耿直勇敢的個性和朴素生動的語言,樹立了一位切實維護農村環境權益的農民形象。

(3)農村致富帶頭人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紀錄片《菜農蔣英杰》,記錄了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三洞堡土城子村一名種菜能手的故事。蔣英杰高中畢業后跟著母親種蔬菜,她利用高科技,建起溫室大棚,形成規模化生產。但她沒有滿足,還將目光瞄上了無公害蔬菜,不斷開發新品種,滿足市場需要,大連新瑪特、沃爾瑪等幾家超市的“綠晨”無公害蔬菜,都是由她的基地生產出來的。蔣英杰沒有止步,又琢磨起日本的“無土栽培”,准備研發這一技術,生產綠色蔬菜。該片通過宣傳農業發展中的典型事例,突出了菜農蔣英杰這位農村致富帶頭人。

(4)農村文化傳播者

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蘭韻飄香》介紹了20世紀90年代,素有喜愛戲曲傳統的常熟尚湖鎮王庄社區居委會,因勢利導創辦了蘭花藝術團,自編自演的一批優秀劇目在全市廣受歡迎。常熟“農民劇作家”袁小弟十多年如一日為蘭花藝術團創作小戲、小品,先后創作出《良心》《生日》《定親》等多部在農村和農民群眾中具有強烈震撼力和感召力的錫劇小戲。袁小弟創作的小戲、小品題材貼近農民,內涵豐富感人且啟人心智,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和現實意義,袁小弟成為農村文化傳播的組織者和推動者,他所在的尚湖鎮也由此被確定為蘇州市小戲、小品創作基地。

5.用實用技術的推廣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三農”紀錄片要成為農業科技的強勢推廣平台、農業信息的有效傳播平台,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繁榮。“三農”紀錄片在技術服務方面主要是宣傳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產品,江蘇常熟電視台拍攝的紀錄片《稻蝦聯作綠色生態種養技術》講述發展現代農業中綠色生態種養是大熱門。該片介紹水稻和河蝦如何在同一生長區域共存。一塊田地,要的就是兩種收益,而除了經濟效益,最大的贏家還是“生態”。從推廣實用技術的角度,該片用嚴謹的語言詳細介紹了這一生態種養技術的操作要點以及它所產生的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生態效益,在魚米之鄉的江南也具有比較高的推廣價值。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