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第十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參評論文

[學子論文]香港中文報刊新聞框架建構研究

——以報道中的內地客形象為例

蘇陽

2014年12月01日16:52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手機看新聞

摘 要:本文基於框架理論,選取了《香港成報》、《東方日報》、《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四份報紙,通過對2012年以來有關內地客形象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從不同政治立場,探討了不同報紙的新聞框架建構。

研究發現,不同政治立場的香港中文報紙在內地客的形象建構上呈現不同的新聞框架。《香港大公報》、《香港文匯報》建構的內地客形象總體上是正面的,《香港成報》、《東方日報》建構的內地客形象建構則存在一定偏見,並且常採用將內地人與香港人進行比較建構框架。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媒體對於內地客群體的關注呈現不同的變化。而各類報紙依據本身不同的特點,對標題、文本、圖片的設置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關鍵詞:香港中文報紙 新聞框架 形象建構 內容分析法

1997年香港回歸,人們可以進入經濟高度發達的香港。2003年非典入侵之后,經濟一度低迷。對此,中央政府決定開放“自由行”刺激香港經濟復蘇。對於今天的香港人,來自內地的旅客在香港街頭隨處可見。

一個地方的人對另一地方的人的了解,往往來自旅客。旅客對外傳遞著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群體形象。正因如此,這類型的報道才值得被關注。伴隨著香港市民與內地旅客的進一步交流,矛盾與摩擦也不斷出現。

一、理論基礎

(一)框架理論與新聞生產

框架理論最早可以追溯至心理學領域,20世紀80年代早期,被高夫曼引入文化社會學后再被轉引到大眾傳播領域。高夫曼在《框架分析》一書中指出:所謂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闡釋外在客觀世界的心理模式﹔所有我們對於現實生活經驗的歸納、結構與闡釋都依賴於一定的框架﹔框架能使我們確定、理解、歸納、指稱事件和信息。1

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到:“直接面對的現實環境實在是太龐大、太復雜、太短暫了,我們並沒有做好准備去應付如此奧妙、如此多樣、有著如此頻繁變化和組合的環境。雖然我們不得不在這個環境中活動,但又不得不在能夠駕馭它之前使用比較簡單的辦法對它進行重構。”2

(二)媒介形象及其建構

媒介形象通常是指在媒介上所呈現的社會形象,是公眾通過媒介報道對報道對象所持有的觀點看法,是媒介消費者對報道對象的知覺性概念,由媒介外在和內在的特征和風格構成。4麥奎爾稱媒介是“社會關系的中介”,形象通過大眾媒介被建構,直接影響著受眾對現實世界的理解、接受和實踐。5在高度媒介化的時代,人們頭腦中對於世界的認識大都來源於媒介傳播的塑造。

(三)香港中文報紙相關研究

有關於香港報紙的研究,大都集中在香港回歸前后。也有研究主要針對香港報紙的歷史及變遷,並有少量針對相關產業現狀進行探討。有針對香港報紙報道語言、娛樂化及低俗現象、香港報紙記者職業道德等有關問題進行的研究。也有一些針對內地香港報刊對某些事件報道的差異化進行的研究。而對內地客的報道,在過去沒有被重視,可借鑒的研究數量有限。直到近期,由於內地客在港的行為引發了大量的討論,這一選題才進入人們視線。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雖然是擁有多元的文化環境,開放式的媒介環境,受到外來的影響較大。張效赤的題為《香港<文匯報>的歷史沿革與現狀》一文中提到:香港《文匯報》旗幟鮮明地擁護祖國的改革開放,宣傳社會變革和不斷涌現的新興事物,及時地報道了港澳地區“一國兩制”的進程,為在香港持續繁榮和順利實現統一祖國大業中做出了貢獻。6

《東方日報》、《太陽報》代表工商業界的聲音,立場雖然較為接近自由黨,但同樣支持中共政府。7《成報》雖堅持“愛國愛港”、“公正持平”的宗旨,但有中資注入的背景。《明報》、《信報》比較中立,擁有獨立的觀點,讀者有很多知識分子。《蘋果日報》立場則偏民主派,從創建之初至今都是如此。因此,提出了本文的第一個假設:

H1:政治立場是影響新聞框架的重要因素,不同政治立場的報紙在新聞框架建構上有所不同。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電子媒體還未流行,報紙仍是主流媒體的時代,香港傳媒的政治立場大都已經壁壘分明。香港回歸之后,“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報業的這一狀況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故本文有了第二個假設:

H2:無論什麼政治立場的報紙,在進行新聞框架的建構時,都存在一定的偏見。

香港回歸以來,內地客這一群體在香港報紙中的形象也在不斷變遷。香港和內地經濟的轉變,使得香港媒體熱衷於通過渲染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差異來進行報道因此,本文提出了第三個假設:

H3: 香港媒體在建構內地客形象中樂於比較香港人和內地人的差異。

由於新聞熱點的關注不同,在所選取的時間段內,另有其他重要新聞。據此提出本文的最后一個假設:

H4:不同的時間段內,新聞熱點的變化使媒體對於內地客的報道也有所不同。

(二)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內容分析法是媒介以及傳播研究中一種非常重要的方法,是一種對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觀、方便、經濟等優點。研究對香港中文報紙近年來對內地客的報道文本、圖片進行編碼測量,同時使用統計軟件IBM SPSS Statistics 22完成了以下的數據統計。

(三)對象確定

本文從“不同政治立場”這條主線出發,選取有關的報道進行內容分析,選擇了《香港文匯報》、《香港大公報》、《東方日報》、《香港成報》四份綜合性報紙,通過實體紙質版以及網絡電子版共同獲得樣本。另外,由於政策原因,無法獲得更多不同政治立場的報紙(如《明報》、《蘋果日報》)來進行研究。

(四)抽樣

本文以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為時間段,針對內地客相關新聞(排除雙非孕婦,僅針對旅客),進行了合成周抽樣。

本文參考《合成周抽樣法在新聞傳播學研究中的應用》一文提供的方法,借助Excel軟件,從兩年半的時間裡抽出10個合成周。中,2012年和2013年各四周,2014年上半年兩周。具體抽取的日期如表1。

日期抽取結束后,再根據以上70個日期,對四家報紙有關內地客的報道進行全樣本抽樣,共抽取樣本111篇,配圖總計74張。

(五)類目建構

對於樣本的編碼,本文主要從標題、正文和圖片三大塊出發,具體可見下表。

(六)信度

信度是指測量的可靠程度,即穩定性和一致性。本研究中總樣本量為111,編碼結果相同的次數為102,通過計算,信度為91.892%,符合基本要求。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