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從融合的角度探索新聞發展的根本

——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武鴻鳴談媒體發展

艾  涓

2014年12月05日08:07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編者按:印度哲學家泰戈爾說:“新聞起先象一團悶住的火,后來突然燃燒起來,成為熊熊烈火,無法把它扑滅”。對於一個懷揣著新聞理想與追求,勇於探索、敢於實踐、樂於奉獻的新聞人來說,隻要有夢想、有堅守,新聞之火終究會越燒越旺。有人說:新聞工作的成功關鍵就在於對這一份事業的熱情。對於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武鴻鳴教授來說,正是由於他對這份事業的執著追求和給予這份事業無限熱情,在傳媒界打拼了近三十年。他以二十多年的新聞實踐工作經驗、六年多的新聞教育工作經歷實現了傳媒業界和學界智慧的完美融合,從理念和實踐上,探討、揭示和展望未來媒體發展的方向及規律﹔立足當今傳媒特點,研究傳媒教育發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力求為社會培養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型新聞人才。博觀約取,厚積薄發。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武院長以增強學校的學術水平、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為己任,牢牢堅守新聞人的職業操守及師者的職責,以他的新聞思維和學術智慧耕耘在新聞教育事業上......近期我刊記者有幸採訪了武鴻鳴院長。

武鴻鳴,男,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進入新聞媒體工作,在新聞一線工作期間,與同行集結出版了《托起明天的太陽》《希望之樹》《歷史不會忘記》三本新聞作品集。先后任《新疆經濟報》新聞中心主任、總編助理,《都市消費晨報》執行社長。2005年獲“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2008年任新疆財經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院長,先后承擔多項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已經完成《網絡輿情分析與網絡管理》《新疆公益媒體發展研究》等課題,出版學術著作《新聞的坐標》。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者”):您好,武院長,感謝您接受我刊採訪!依您在業界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經驗,請您談談目前的媒介環境。

武鴻鳴:你好,很高興能與貴刊及讀者交流!今天的媒介環境正在轉型,突出的標志有兩個:一是在互聯網沖擊下媒介環境的轉換﹔二是媒介商業化趨向下媒介功能的多元化。20世紀,互聯網作為“第四媒介”出現,21世紀又被重新定義:網絡的快捷傳播速度、海量信息聚合、跨區域公民新聞、信息消費權轉移,使得網絡的傳播功能和輿論影響力極大地超越了人們過去的認知架構,形成了與傳統媒介完全異樣的輿論生成結構方式和傳播模式控制體系。互聯網時代之后,新媒體作為一個集合概念,被其不斷囊括進入的是不斷豐富的媒介終端。例如微信,在利用媒介方式和聚集傳播群體上呈現出徹底的自由狀態,即對於互聯網鏈接的上與下的自由,對於個體和群體傳播再造分離與聚合的自由。這些不斷被容入的終端,使我們無法具體而准確地描述出未來媒介還將呈現出怎樣的改變。

記者:媒介轉型對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您看來,都帶來了哪些挑戰?媒體轉型時期的傳統媒體還具備什麼優勢?

武鴻鳴:媒介轉型確實對傳統媒體帶來了極大的挑戰。目前,都市類報紙競爭加劇,電視頻道持續擴張,新媒介異軍突起,國內新聞媒介業界呈現出巨大的擴規模的張力。媒介經濟內在的發展需求,使得媒介種類繁多,傳播方式各異。面對如此的媒介環境的轉變,傳統的新聞傳播結構體系面臨著從未有過的顛覆性挑戰,而建立在以往的新聞傳播方式上的新聞傳播教育隨之面臨同樣的挑戰。如果傳播模式被重新解構,傳統媒介也將被重新解構。

這種挑戰首先被報紙所面對。對全世界的報紙而言,讀者群都沒有以前那麼大了。資料顯示,歐美報紙的影響力在下降。相關數據表明,國內報業市場競爭力明顯地在下降,這種報業生態環境向報業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快餐式的新聞,比不上雜志化、深度化的新聞。如果隻做短平快的資訊,報紙顯然做不過信息全覆蓋的網絡。從目前報紙讀者的人文因素來分析,可能還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但終究會出現變化。報紙應該是辦給那些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精神追求更高的人?還是像電視那樣通俗化、娛樂化,辦給目前被網絡不斷分化走的現有群體?通常的答案是分眾,兩者兼而有之,但能走多遠依然是個未知數。有一點十分明確,那就是報紙不適合娛樂化,因為報紙的媒介特征決定了它在娛樂化上的劣勢。我們不要忘記了報紙的另一個文化媒介特征,報紙的優勢在於文字閱讀的享受和閱讀的嚴謹,一張過於粗糙的報紙很難獲得報紙獨立特行的閱讀感。

接著受到挑戰的是電視媒體。電視媒體依然還是比較強勢,但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分化。競爭力和影響力集中到了一部分電視媒體,許多地方電視台,主要是省台以下的電視台,收視率下降比較明顯。電視受眾的分眾化和節目設置的多樣化已成為電視媒體的必然走向,個性化、地域化,最根本的是差異化,成為了必然的發展方向。許多地方電視台提出走新聞立台的路子,有的走得不怎麼順暢,有的走得比較好。有些地方電視台的節目播出后,一些地方台又進行轉播,也成為了網絡的視頻資源。新聞立台是電視新聞事業發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地方電視台可持續發展的立足之本。電視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它在滿足受眾的文化娛樂需求的時候,必然會遵循大眾傳播媒介的一般規律。受眾文化結構的改變影響著大眾傳播媒介的范式取向的演進。新聞立台的關鍵在於我們向電視受眾提供怎樣的新聞。新聞立台,新聞是本,是源,是一切的歸結點。

記者:新媒體的強勢來襲,嚴重沖擊著傳統媒體的發展和運營。您認為傳統媒體在媒介轉型時期發展的根本方向是什麼?

武鴻鳴:除了新媒體的挑戰,電視定位的轉向也是必須的。我們應該看到,地方電視台的時政報道擔負著艱巨的新聞宣傳重任,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政治要求決定了時政新聞的多會議、多政策、多領導的新聞選擇。在同一個頻道,時政新聞與民生新聞在新聞敘述上出現了非常大的反差,不少的受眾放棄了對某一時間段,甚至是整個頻道的收看。“時效性差”、“可視性不強”、“深度不夠”,更是新聞立台的大敵,如何轉變這些傳統的新聞模式迫在眉睫。新聞視角的改變,新聞思維的轉變,新聞敘述的轉換,是新聞立台的基礎。

對於傳統媒體來說,不論是報紙,還是電視,媒介的根本是如何做好新聞。1945年12月13日,完全政治宣傳化、肩負革命動員重任的《解放日報》發表了一篇與新聞寫作有關的社論-----《從五個W說起》。文中有這樣的論述:“新聞必須有五個“W”(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事情,Why----為什麼),猶之乎人的頭臉必須有耳、目、口、鼻一樣。缺少了一件,就會不成樣子。這道理早就有人說過,凡動筆寫新聞的也都懂得這一點,該是不成問題的問題。然而,一到實際報道新聞的時候,卻往往難能盡如人意,有時還距離很大。”這篇離我們已經有70年歷史跨度的社論,依然可以讓我們引發一些討論。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James Carey在《新聞學教育錯在哪裡?》中寫道,新聞學是“敘事藝術中最嚴格的一種。”他的論述強調了新聞文本的兩個核心元素:“敘述”和“嚴格”。敘述是新聞文本的底色,今天的電視新聞提倡故事化的趨勢依舊沿循了這個底色。“嚴格”是新聞文本區別於其它文本的標志性因素,一切新聞文本不能丟棄“嚴格”。傳統媒體的立身之本在此范疇之內。

記者: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發展帶來的沖擊迫使傳統媒體必須改革創新,您認為,傳統媒體改革,應堅守些什麼?改革些什麼?

武鴻鳴:目前,傳統媒介確實處在一種比較焦慮的狀態。因為媒介環境發生了變化,過去的優勢丟掉了。這是正常的,適應這種變化也是必須的。從媒介發展史的進程看,媒介環境的變化往往依據傳播技術的改變。從鉛字活版印刷,到現代化的生產,報紙一度在很長時期裡佔據著主流媒體的位置。等到廣播、電視出現以后,三類媒體逐漸形成了媒介結構的三角形,可以說它們在互相影響,廣播影響報紙,電視影響廣播,媒介接觸率被分流為三個群體。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長達半個世紀的媒介類型結構,將迎來媒介融合的歷史進程。

記者:媒體改革促進了我國傳媒教育的多角度、全方位擴展,請您從傳媒教育實際談談媒介融合對我國傳媒教育的影響?

武鴻鳴:媒體改革反應最快的應該就是傳媒教育,因為教育機構要根據媒體發展方向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新聞人才。在業內高呼“媒介融合時代到來了”的時候,新聞院系在課程設置中紛紛增加了相關課程,本科新聞教育的課程設置種類繁多,包羅萬象。僅以新聞寫作為例,新聞寫作被分裂為了新聞寫作、現場新聞寫作、專題新聞寫作、深度報道寫作、廣播新聞寫作、電視新聞寫作、經濟新聞寫作、網絡新聞寫作等等。在新媒介傳播橫行天下的時候,開設網絡新聞寫作旨在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新媒介的能力。全媒體記者培養目標提出了更加宏大的設置:“全媒體記者的培養首先應解決理念的困境,重點把握一個‘全’字。”

與新媒介、媒介融合、“全媒體記者”對新聞教育體系構建的影響相比較,另一個影響因素也不可低估,即表面的需求與實際的背離,趨於對社會表象的妥協。新聞教育核心體系構建出現多個向度,培養模式搖擺不定。多元化的培養目標無可非議,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應該提倡,作為獲取最終成果的評估性指標,要看它在社會實際需求中顯示出的功能效用的認可度,應該殊途同歸。

記者:在當前媒介環境下,您認為我國新聞教育的關鍵點在哪裡?

武鴻鳴:新聞教育的歸結點在於對學生新聞職業價值觀的培養,對新聞實踐技能的訓練,以及對新聞職業精神的陶冶。重新架構新聞教育核心體系的過程,將使我們重新回歸新聞教育的原點,審視新聞教育課程設置所要體現的新聞教育核心價值目標取向,從而避開新聞教育模式設計的隨意性。新聞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應該是一個較為一致並且是較為穩定的向度。

在新聞職業價值觀的培養與目前新聞媒體業界實際操作的背景下,相關課程設置如何跟進?新聞職業精神在培養模式上能否落實?體現媒介融合的具體教學方式從哪裡開始探索?是新聞教育在媒介環境變化和傳播模式轉變的背景下必須解決的課題。媒介在發展中不斷更新、變化的是賴以傳播的介質,載體的變化不等於承載之實物的變化。新聞教育的本質在於要把握住新聞最基本的原則和理念,在豐富操作手法的同時需要堅守已經延續已久的職業操守。

新聞教育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取向在於對關鍵元素的把握。從傳統媒介到新媒介的變化,對新聞教育的挑戰表現在傳播技術的變化上,它可能會對新聞文體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卻無法動搖新聞作品的基本架構。現場新聞、經濟新聞、網絡新聞在形態上確有差異之處,對新聞操作而言,要解決的隻能有一個問題,即新聞文本。如果我們將它分裂成多個文本,設置多項課程,勢必將落點放在了技術層面。一位優秀的新聞人僅有技術和技巧是遠遠不夠的。

新聞專業是一個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由此強調突出新聞教育的實踐性,在新聞教育理論上似乎能夠達到“共識”,在課程設置和教學評估體系制定上,卻與此離得非常之遠。應該讓新聞職業價值觀的培養和新聞實踐技能的訓練形成復合模式,而不是分離。歐洲新聞培訓協會塔爾圖宣言對新聞從業能力的目標提出了這樣的定性:“具有為特定媒體或不同媒體尋找有相關性的和有新聞價值的議題與角度的能力。” (作者系今傳媒雜志編輯部主任)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