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媒介融合視野下網絡輿論逐漸成為影響高校新聞事件發展的重要因素,並對傳統高校媒體提出了挑戰。本文首先對所研究的“高校新聞事件”的定義進行界定,分析高校新聞事件的形成原因,了解高校新聞事件的對外傳播渠道,以及存在的高校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滯后於新興媒體導致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提出在當下媒介高度融合下如何更好強化高校傳統媒體對新聞事件的管控。
關鍵詞:媒介融合﹔高校新聞事件﹔輿論控制﹔信息公開
近年來,高校作為新聞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各類新聞事件時有發生,並越來越引起社會大眾和媒體的關注和傳播。而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在媒介高度融合的環境下,高校裡的新興媒體如微信、微博、人人網、QQ、天涯社區、論壇等逐漸成為影響著新聞事件發展甚至是產生結論的關鍵因素,並對校園傳統媒體如報紙、廣播台、校園期刊等提出挑戰[1]。
一、高校新聞事件的新時期理解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校的新聞事件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據不完全統計,僅大學生跳樓這種突發事件的發生數量從2001年4起激增到2011年35起[2]。但隨著近年來高校新聞事件的類型,可以看出,已不再是過往的失蹤、跳樓等帶有強烈吸引社會公眾眼球的獵奇性突發事件,也有很多道德層面甚至引發社會反思的日常生活新聞事件。
前者的典型事例是“我爸是李剛”事件。2010年10月16日晚,李啟銘酒后駕車,在河北大學校區內撞倒兩名女生,一死一傷,李啟銘沒有停車,途中被學生和保安攔下,不但不關心傷者,甚至態度冷漠囂張,高喊:“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后經証實了解,該男子名為李啟銘,父親李剛是保定市某公安分局副局長[3]。
后者的典型事件發生在筆者所在城市的煙台大學。時間也是2010年10月16日,隻不過這個事件發生在2013年。當天正好是世界糧食日。煙台大學的7名保潔員在學生食堂吃學生們剩下的飯菜,引發當地媒體的關注。雖然這幾位保潔員吃剩飯已有時日,但由於事件的新奇和未知,這一事件完全可以理解為新時期高校新聞事件。
二、高校新聞事件報道信息流通不對稱解析
(一)高校新聞事件的對外傳播渠道案例呈現
“我爸是李剛”事件發生后的第二天(10月17日)下午,天涯論壇網友發帖爆料稱,河北大學校園內發生車禍,肇事者疑似酒后駕車並企圖逃逸,被攔下后口出狂言“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是李剛”,帖子還指出李剛是保定市北市區公共安全專家局主管刑偵工作的副局長[4]。該帖一出引發網友熱議。到10月20日晚,本帖子的點擊量已達47萬,網站、論壇、社區紛紛轉載。當時“我爸是李剛”語句迅速成為網絡最火的流行語,相關新聞引爆網絡。隨著網媒曝光不斷增加,傳統媒體也加入質疑行列,陸續發表《“我爸爸是李剛”是對民意的極端邈視》等追蹤報道。而此事件也在美國《國際先驅報》《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幾大主流報紙頭版進行了報道。一時間由網絡輿論到傳統媒體,再到國外媒體,謠言四起。出現這一現象由於事件發生之時,官方採取了信息封鎖措施,傳統媒體沒有得到官方第一手資料,隻能從網絡中獲取信息,由於缺乏對事件真相的真實了解,所以就無法解答受眾的各種猜疑,助推了非理性輿論的泛濫。國外媒體斷章取義,大肆渲染“我爸是李剛”事件。
另一起案例煙台大學保潔員吃剩飯事件,也是從微信、微博中先發傳播開,單純報道了保潔員吃學生剩飯的事實和圖片。隨后煙台本地傳統媒體相繼跟進,也做出單純的保潔員吃剩飯的報道和相關評論。吃剩飯這一表象事實,讓人不禁理解為,保潔員在高校待遇不好,保潔員素質太差等等有損高校和保潔員自身形象的誤區。其實在后續的深入報道中,煙台大學的傳統媒體利用與新聞事件貼近的優勢,再度採訪吃剩飯的保潔員,並對學校食堂的用餐制度進行調查發現,保潔員吃剩飯是因為看到剩飯心疼,便萌生吃剩飯的想法﹔由於食堂推行“一元錢主食管飽”使學生都過量拿取主食,所以造成浪費事件發生。
(二)高校新聞事件信息流通不對稱的原因
1.高校傳統媒體報道存在滯后性
傳統校園媒體是高校重要的宣傳工具,在輿論引導時要注意把握新聞價值與社會效果以及校園環境的關系,把體現學校黨政意志與反映師生心聲聯結起來[5]。所以,高校新聞事件發生時,高校的黨政機關正是考慮社會效果和校園環境,一般都無法第一時間對突發事件進行相關信息說明,所以傳統校園媒體便會集體失聲。
所以,在應對新聞事件發展過程中,高校黨政機關要利用並配合高校傳統媒體一定要第一時間介入採訪了解事件發生的真實情況,並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否則,不但不能滿足師生和社會的知情欲求,而且有可能使事件醞釀成流言泛濫,造成不必要的輿論恐慌和負面效應。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興媒體是大學生表達觀點和互通互聯的首選方式,也是形成輿論的主陣地。高校新聞事件的顯著特點是突發性、破壞性、關聯性,正是由於高校突發事件的上述特點會引起大學生對於真實信息的飢渴性。所以高校官方應該在最短時間內全面掌握著整個突發事件的真相,將各方的信息匯總、梳理,並做出回應,隻有這樣才能夠豎立起權威性。
2.新興媒體報道高校新聞事件存在非客觀缺陷
新興媒體報道高校突發事件過程中存在“群體極化現象”的非客觀缺陷。1961年James stone 在驗証群體決策時發現:“如果一開始群體內成員意見比較保守的話,經群體討論后,決策會變得更加保守﹔相反,如果個人意見趨於冒險的話,那麼討論后的群體決策就會更趨於冒險,這種現象被稱為‘群體極化現象’”[6]。“群體極化現象”不僅存在於現實中,而且同樣也存在於網絡中。而且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現象更加嚴重,大約是現實生活中的兩倍多[7]。高校突發事件網絡傳播中過程中,網絡群體是一個虛擬的組織,每位網民在群體中處於匿名狀態。這種情況下,任何人不必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群體間情緒相互傳染,勢必發生“群體極化現象”。
另外,微信、微博、天涯社區、論壇等這類傳播媒介具有實時性、互動性、迅速性、匿名性、自由性,一旦非客觀的話,結果就是謠言四起。
三、實現突發事件報道信息公開與輿論平衡的意義
(一)有利於高校形象的建立
高校形象傳播的主體是高校自身,高校大多採取增強學術水平競爭力來提高高校社會地位,但是突發事件處理的得當與否也是提升高校形象的重要途徑。高校信息公開,主動解釋事件過程,能夠得到學生和社會大眾的支持,否則會造成社會秩序失控,破壞良好的高校形象。
(二)校園傳統媒體公信力的提高
在網絡時代,大學生更願意通過網絡了解信息、交流信息、傳遞信息,對傳統校園媒體的關注度很低,而高校突發事件的報道可以提升校園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公開、透明、及時報道事件是構建公信力的最佳途徑。因此做好高校突發事件報道,達到信息公開與輿論控制的平衡,對於校園傳統媒體來說是雙贏的。
四、媒介融合視野下建立完善校園媒體應對策略的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新聞事件”公關應對機制
高校應建立新聞發言人機制。新聞發言人機制能更好地對新聞事件進行及時、准確、透明的信息發布。新聞事件一旦發生,高校裡的新聞發言人如能在第一時間對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明晰的解釋說明,就能夠改變新興媒體對事件報道的無序狀態,進而改善高校在這一過程中所處的被動狀態。
(二)校園媒體應承擔起引導輿論職責
新聞事件一旦發生,社會上各種輿論紛至沓來,一些不法分子還會伺機散布不實謠言,引起大眾心理恐慌,所以校園媒體進行輿論引導就十分必要。應發揮新媒體在處理突發事件中的作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時效性上的優勢,並且能夠互動式傳播。(作者系煙台日報傳媒集團《今晨6點》採訪部副主任)
參考文獻:
[1] 呂劍紅,張貽發.提升校園媒體引導力[J].新聞大學,2009(10).
[2] 盤點2001-2011年大學生跳樓事件[EB/OL].http://blog.sina.com. cn/s/blog_5f6722b5010138qr.html.
[3] 我爸是李剛[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534118.htm.
[4] 天涯論壇.驚!!!河北大學富二代校內醉駕撞飛兩名河大新區女生“有本事你們告去,我爸是李剛”[DB/OL]. http://www.tianya. cn/ publicforum/ content/ fre/ 1/ e1998737.shtml.
[5] 謝寧生.高校媒體在構建和諧校園中的輿論引導作用[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12).
[6] 戴笑慧,冷天虹.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簡析[J].新聞記者,2009(7).
[7] Patricia Wallace.互聯網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