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傳媒>>傳媒專題>>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4年·第12期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孟令名

2014年12月05日12:52    來源:今傳媒    手機看新聞

摘 要: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伴隨著受眾精神需求的持續增長,一直在摸索中進行著內容和模式上的創新,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電視媒體紛紛走上了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的道路。這些節目的相繼播出,一方面增加了收視率,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其“過度利益化”的特征,在利益的驅動下向庸俗、甚至惡俗演變,導致受眾在熱鬧中精神更加空虛。對於電視娛樂節目而言,無論進行怎樣的創新,隻有注重人文關懷,才能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建設﹔人文關懷

電視媒體以其強大的娛樂功能,一直擔任著電視綜藝節目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中國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大眾,力求突破傳統,主要以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從表面上來看,綜藝節目遍地開花、收視長虹,但以高利潤最為其內在驅動力,難免使大多數節目開始呈現出低俗化、偽人性的傾向,從而使得電視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功能逐漸淡化。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指出的“現實社會(書中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我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結果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當電視綜藝節目中隻剩下蒼白的笑料和畸形的價值觀,文化和精神上的空虛,導致的不僅是“娛樂至死”,更會是“娛樂之死”。

一、中國綜藝節目背景分析

中國綜藝節目從早期的聯歡類節目,到后來的互動類游戲節目和益智節目,再到現在的各類層出不窮的真人秀節目、歌唱類節目,一直經歷著模仿、借鑒和反思的過程。到目前為止,可以說中國很少有成熟的、完全原創的熱播綜藝節目出現,大部分屬於從國外引進或者克隆而來。

2013年所有調查城市觀眾全年人均綜藝節目收視量為6587分鐘,較2012年有比較明顯的上升,成為近五年來僅次於2011年的綜藝收獲年。由此可見,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已經漸漸走上正軌,並且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和重視,收視比重穩步上升,成為電視節目中不可撼動的中流砥柱。

雖然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已經走上正軌,但不可否認,最主要的、也是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中國綜藝節目缺乏自我創新性。廣告冠名作為綜藝節目的主要資金來源,投資風險巨大,在這種固有營銷模式的壓力下,大部分衛視頻道選擇了投資引進國外較為成熟的綜藝節目,例如從韓國MBC引進的《我是歌手》,引進自荷蘭的《中國好聲音》等。這些節目在吸引受眾目光的同時,也暴露了中國本土缺少成熟綜藝節目制作團隊的現狀,在關注獲得高額利潤滿足廣告商需求的同時,無法兼顧文化和精神內涵,將節目過度泛娛樂化。中國大規模借鑒國外成功案例,相比之下就缺乏對中國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和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反映。究其根本,電視綜藝節目的創新研究, “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才是核心立足點。

二、關於人文關懷

(一)人文關懷及其時代背景

人文關懷,發端於西方的人文思想主義,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是其核心價值,關注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人文”與“神文”相對立,承認人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價值、意義和人的主體性。

人文關懷的表現,應該是在現實上的,而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當今環境下,人的需求欲望過度膨脹,隨著信息時代的前行,人們所接受到的信息愈加泛濫復雜,使得受眾產生了一種依賴科技、排斥人文、追求物質利益的現象,從而忽視精神層面的建設。

(二)傳媒領域的人文關懷

在傳媒領域,人文關懷最基本的表現就是尊重人權,通過關懷多樣化的個性需求,從而激發受眾的主動性,促進群眾的自由發展。當下的人文關懷不同於傳統的人文關懷,時代背景的深刻變化,為人文關懷賦予新基因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對時代背景的准確定位是深刻把握人文關懷的內在要求。

對於電視娛樂節目而言,“寓教於樂”,是使受眾最能體現人文關懷。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媒體必須以“以人為本”作為節目制作的指導思想。在踐行“以人為本”原則方面,央視無疑是國內媒體的榜樣。以央視一套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為例,鑒於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鍵盤書寫,導致漢字手寫能力下降,制作組研發設計了這樣一檔節目。其節目形態設計研發者關正文說:“為孩子們舉辦漢字聽寫競賽活動的想法產生於五年以前。在美國有英語的全國拼字比賽《National Spelling Bee》,從1925年延續至今,一代代孩子參加,成為全民關注的帶有民族性質、國家精神的活動。我們的漢字那麼美,傳承又那麼重要,我們也應該有這樣的活動。”同樣借鑒國外成熟的電視節目,不同的是制作人更多的關注社會、反映社會,同時不忘追求個性、追求自我,在這種態度下制作出來的才能是好的綜藝節目。

三、不要將娛樂節目的“以人文本”庸俗化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中國的電視節目在收視率和影響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不代表電視綜藝節目的內涵也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深度,低俗化的娛樂化節目遮蔽了電視節目的文化認知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娛樂節目要做到以人為本,提高娛樂傳播的文化內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首要的,可以娛樂但是不能愚樂,可以通俗但是不能庸俗,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用情但是不能濫情,這些都要有度,隻有把握好這個度,才能提高娛樂傳播的文化內涵,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其次,根據大眾傳播效果研究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可以得知,想要取得較好的傳播效果,傳播目的、步驟以及傳播內容和方式的確定都必須依據受眾的需要,並且評價傳播得失的標准也必須依據受眾的實際狀況。再次,娛樂節目的本土化建設同樣重要。結合我國特色,綜藝娛樂節目應該注重挖掘傳統資源和民間資源,了解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接受心理,充分結合商業元素與文化元素,才能推出適合我國受眾的娛樂節目,從實質上抓住受眾的心。

四、提高媒體自身文化建設

(一)電視工作者的文化建設

在電視節目的制作和播出環節中,技術是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的重要體現,它們息息相關,傳播的歷史沿革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在節目之作和播出過程中,技術也能體現出人文關懷因素。為了讓觀眾在第一時間收看到節目,技術的改革使錄播發展到直播,這種不存在時間差的傳播方式正是做到了以人為本,滿足人們同步觀看節目的需求。這種形式的制作和播出,雖是對電視工作者的挑戰,增加了難度,卻能讓受眾體會到它濃厚的人文關懷。直播的技術對電視工作者的技術和配合度、團隊意識、反應速度等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對節目質量更是嚴格要求,與此同時也增加了資金的投入,要做到這一切,不僅要提高電視工作者的專業技術,更要求從業人員將人本思想置於首位,放在對投資回報的計算之前。

(二)電視節目制作的文化建設

電視節目制作中的文化建設同樣至關重要,一些能夠體現文化建設的制作技巧能夠拉近節目與觀眾的距離,比如我們經常在新聞節目裡面看到能夠反應事件本質的數據分析表格或者數據分析動畫,尤其是電視動畫,又比如2013年網絡視頻上流傳的中國領導人卡通形象視頻,運用卡通動畫講述國家領導人是怎樣煉成的,既生動形象,又拉近了國家領導人與觀眾的距離,達到了親民的效果,國家領導人的成功歷程讓人一目了然。其中提到經濟變化的部分,電視制作人員用人民幣形象直觀地反應經濟的變化,搭配背景音樂和醒目的字幕,讓這些枯燥的數字活躍起來,緩解受眾的審美疲勞。在國內的娛樂節目中,基本上能夠較好的運用這些制作技巧,但是相比美國等,音效和節目畫面效果仍然相差甚遠,甚至有很多制作技巧讓國內電視節目隻能望洋興嘆。屏幕的美觀、畫面的質量、背景色的清晰明了、字幕的錦上添花等等細節都反映了電視節目制作的文化建設,也都至關重要不容忽視。

(三)電視內容上的文化建設

電視內容上的文化建設是中國電視亟待解決的問題。既要娛樂,又要以文化構架節目,深圳衛視的《年代秀》在這一方面也同樣出色。新老明星同台“話當年”,答題、競技結合影像、實物、音樂表演、時尚秀等元素,用明星號召力打破時空界限,讓受眾接觸、體驗、回憶60年代的風尚文化。還原年代的魅力,重塑最真實最生活的時代英雄,生動演繹曾經的社會風貌和世俗人情,豐富受眾文化知識,給人以審美趣味。

電視綜藝節目一直在摸索中前進,難免會遇到障礙,隻有電視工作者時刻不忘電視媒體對於文化傳播的重要社會責任,不被短期利益蒙蔽理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以中國特色文化元素構架電視綜藝節目,才能把握正確發展方向,達到給受眾以審美體驗和審美享受的目的。以利益為主導的節目,利盡則散,難以長久﹔以文化為主導的節目,有無盡的資源供其利用,隻要合理選擇不同的方式表達,就能適應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給大眾良好的觀感效果。娛樂能使晦澀的知識變得生動明快,促進觀眾的理解和接受﹔文化能使娛樂變得豐滿深刻,改善觀眾的審美體驗,增強審美享受。相信廣大的電視工作者們在未來的創新發展中,定能立足精神文明建設的長遠利益,為廣大受眾呈現更多出內涵豐富,樣式新穎的電視綜藝節目。(作者系吉林大學文學院廣播電視編導專業)

 參考文獻:

[1] (英)安德魯·古德溫,(英)加裡·惠內爾.電視的真相[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2] 包鵬程.電視娛樂節目的儀式,敘事模式與意識形態[J].安徽大學學報,2008(4).

[3] 蔡尚偉.影視傳播與大眾文化——文化工業時代的影視方法論[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4] 傅利峰.電視節目策劃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5] 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6] 胡佛.人文關懷與現代生活[A].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交流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華人文精神的呼喚[M].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1998.

[7] 孫玉千.淺議電視節目的“人性化”[N].甘肅日報,2005-12-28.

[8] 冀紅.論電視節目中的人文關懷[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0 (22).

[9] 郝偉,王泉安.泛娛樂時代電視節目人文精神的回歸——以《身邊的感動》為例[J].媒體時代,2011(9).

[10] 方玉,陶宏.廣播電視節目的人性化制作[J].聲屏世界,2008(5).

分享到:
(責編:謝琳(實習生)、宋心蕊)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